泌尿外科“国家队”专家李清:在青岛播种“北大标准”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5 17:18 1

摘要:从北京到青岛,每周八小时高铁往返,两年多如一日。这位山东籍医生用脚步丈量着医者的责任,和其他数百位北大专家一起,用实际行动勾画了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坚实足迹,成为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生动注脚。

鲁网9月25日讯 2023年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泌尿外科专家、青岛医院泌尿外科学科主任李清带着简单的行囊,踏上青岛的土地。

△2023年3月,李清教授在青岛医院坐诊

从北京到青岛,每周八小时高铁往返,两年多如一日。这位山东籍医生用脚步丈量着医者的责任,和其他数百位北大专家一起,用实际行动勾画了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坚实足迹,成为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生动注脚。

双城记:八小时路程背后的家乡情结

周四中午,北京南站。李清教授准时登上开往青岛的高铁。约4小时后,他抵达青岛北站,直奔医院手术室。周五完成查房、手术、门诊、科室读书报告等一系列工作后,他又要赶当晚的高铁返回北京,准备下周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工作。

这样的节奏,李清教授已经保持了两年多。

“说实在的,青岛不是特别近,有时候也是挺疲劳。”李清教授坦言。但当被问及为何会选择承担这份辛苦时,他的回答朴实无华:“因为我是山东人。”

李清教授的家乡在山东枣庄,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2023年初,当青岛医院需要北京顶尖专家支援时,身为山东人的他成为最合适的人选。

然而,初到青岛时的情景仍让他记忆犹新。刚来的时候青岛医院周边确实略显荒凉,但这种失落感很快被科室团队的热情所驱散。“来到科室,看到大家干劲都很足,有活力和积极向上的态度,这是支持我待两年的动力。”

技术深耕:从结石治疗到肿瘤诊疗的全面跨越

李清教授的专业方向是泌尿系肿瘤,尤其擅长腹腔镜和机器人辅助微创手术。而2023年初的青岛医院泌尿外科,还主要以结石治疗为主。

“一个综合医院的泌尿科,肯定不能只以一个病种为主,肿瘤治疗肯定是重头项。”李清敏锐地指出了科室发展的方向。

在他的推动下,青岛医院泌尿外科实现了从单一病种向全面诊疗的跨越。科室逐步开展了涵盖泌尿系统所有肿瘤的手术,包括肾上腺肿瘤、肾脏肿瘤、输尿管肿瘤、膀胱肿瘤、前列腺肿瘤等。手术以微创为主,让患者减少住院天数,更快恢复,这也顺应了现代外科发展的趋势。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许多疑难病例慕名而来。15岁的乐乐(化名)肾癌术后盆腔复发,长了8-10公分的大瘤子,多家医院认为手术风险过大而未予手术。

“我们仔细研究了片子,虽然瘤子很大,与肠子有粘连,但我们判断术中应该能够分离。”青岛医院组织了多学科会诊,李清教授带领泌尿外科团队在充分准备后,成功切除了肿瘤。“孩子长期治疗,带着大瘤子,都有些抑郁了。手术成功对他也是心理和精神上的支持。”李清教授回忆道。

薪火相传:医疗理念与科研创新双提升

除了手术技术的传授,李清更注重医疗理念的更新和科研能力的提升。

△每周五,科室成员分享最新的文献、指南、研究进展

他引入了每周五早晨的读书报告会制度。科室成员轮流分享最新的文献、指南、研究进展,主要目的是规范疾病诊断和治疗流程,让诊疗更加标准化。此外,他还督促科室成员多看文献,总结临床资料,建立数据库,积极申请科研基金。

为了提升青岛医院泌尿外科的科研水平,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特意派出科研专家杜依青教授来到青岛进行指导。杜依青教授是北京市“科研新星”,在泌尿系统肿瘤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转化方面颇有建树。她的加入,为青岛院区的科研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如今,在李清和团队的努力下,青岛医院泌尿外科已步入快速发展轨道,正逐步开展许多泌尿系肿瘤的新药、新技术应用。每周往返八小时高铁的辛劳,正转化为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丰硕成果。“看着医院越来越好,科室越来越好,这种成就感是无可替代的。”李清说,这正是支撑他继续这段双城旅程的力量。

从北京到青岛,地理距离没有阻挡医者仁心;从结石治疗到全面肿瘤诊疗,技术壁垒没有限制学科发展。李清教授的故事,是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浪潮中的一朵浪花,更是无数奔赴基层的医学专家的缩影。他们用专业与坚守,书写着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新篇章。(通讯员 刘裕)

来源:鲁网青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