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深夜凌晨2点,急诊科走廊里突然响起一阵急促的脚步声,48岁的张先生捂着胸口,脸色白得跟纸似的,汗珠子噼里啪啦往下掉。
深夜凌晨2点,急诊科走廊里突然响起一阵急促的脚步声,48岁的张先生捂着胸口,脸色白得跟纸似的,汗珠子噼里啪啦往下掉。
妻子李女士急得直转圈,拉着医生的手直哆嗦:“医生,他刚才突然说胸口跟被大锤砸了似的,气都喘不上来……”
医生赶紧安排检查,结果显示急性心肌梗死!好在送医及时,医生迅速给张先生做了冠脉支架植入术,这才把他从鬼门关拉回来。
等张先生缓过神来,医生一问,才知道他一年前就经常胸痛,特别是爬楼梯的时候,但休息会儿就好,他就没当回事儿,还以为是工作太累。
医生叹了口气说:“这些可都是心脏在敲警钟,要是当时重视起来,哪会遭今天这罪。”
那么,心梗真的来得如此突然和隐蔽吗?身体究竟会发出哪些预警信号呢?你平时留意过吗?咱们接着往下看。
很多人认为心梗来势汹汹、防不胜防,但这其实是一个巨大的误区。
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显示,我国每年大约有260万人死于心梗,其中87.3%的患者在发病前1年内都出现过明显的预警症状,遗憾的是,只有不到15%的人重视这些信号并及时就医。
急性心肌梗死虽然发病急骤,但它属于冠心病的一种严重类型。
冠心病的全称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它的形成绝非一日之寒,就像水管被逐渐堵塞一样,冠状动脉血管壁上的斑块会慢慢增多、增厚,血管腔越来越狭窄。
美国心脏协会研究证实:从冠状动脉开始出现问题到发生心梗,平均需要15-20年的时间,在这个漫长过程中,心脏会通过各种方式向我们发出求救信号,只是我们常常忽视了这些“警报”。
这是最典型也是最重要的预警信号,当冠状动脉出现狭窄时,人在活动后就会出现胸痛症状。
典型表现:爬楼梯、快步走、情绪激动时出现胸部压榨性疼痛,就像胸口被大石头压住一样,疼痛通常持续3-5分钟,休息后可以缓解,还可能放射到左肩、左臂或下颌。
持续的极度疲惫可能是心脏供血不足的重要表现,即使没有剧烈运动,也感觉全身无力,就像电池没电一样,日常轻微活动就感到异常疲惫,睡眠充足后仍然精神不振。
3、频繁胸闷气短胸闷如同预警雷达,是心脏缺血缺氧的重要信号,感觉胸口被什么东西堵住了,呼吸不顺畅,特别是在密闭空间症状更明显,有时还伴随轻微头晕。
心脏跳动的改变往往反映了心肌供血状况,感觉心脏“咚咚”乱跳,有时快得像小鹿乱撞,有时又慢得让人担心,部分患者会出现早搏,感觉心脏“漏跳”了一拍。
这个信号最容易被忽视,平时温和的人突然变得易怒,一点小事就大发雷霆,当心脏供血不足时,大脑缺氧也会影响情绪控制。
每周进行3次“爬楼梯测试”:连续爬3层楼梯,如果出现胸痛、胸闷或过度气喘,应该立即就医检查,这是最简单有效的自我筛查方法。
记录症状日记:将胸痛、胸闷、心悸等症状的发生时间、持续时间详细记录,为医生诊断提供重要参考。
50岁以上人群应该每年进行心电图检查,有症状者建议每6个月检查一次,有家族史、高血压、糖尿病的高危人群,更要重视定期体检。
饮食控制:每天的食盐摄入量控制在6克以下,多吃深海鱼类,每周至少2次,少吃油腻、高胆固醇食物。
适度运动: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步走、游泳、太极拳等,运动时心率控制在“170-年龄”的范围内。
戒烟限酒:吸烟是心梗的重要危险因素,戒烟1年后风险可以显著降低。
心梗虽然凶险,但它绝非“无迹可寻”,身体就像一台精密的仪器,当它出现故障前总会发出各种“警报声”,关键在于我们要学会“听懂”并重视这些信号。
一旦身体发出求救信号,千万别拖延,及时就医,积极关注自身健康状况,把健康放在首位,用行动守护这份最珍贵的财富。
来源:医食参考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