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你曾刷到过关于“主理人”的吐槽,大概率会和很多人一样被戳中笑点,这群被全网调侃的经营者,总能把小生意玩出“离谱”新高度,这些主理人们到底都做了那些“离谱”操作,引来了全网嘲讽呢?
(本文所有内容皆有官方可靠信源,具体资料赘述文章结尾)
如果你曾刷到过关于“主理人”的吐槽,大概率会和很多人一样被戳中笑点,这群被全网调侃的经营者,总能把小生意玩出“离谱”新高度,这些主理人们到底都做了那些“离谱”操作,引来了全网嘲讽呢?
给他们一家不足30平方米的小店,他们能密密麻麻立下200条店规:店内空无一人时,会拦住你问“有预约吗”;一杯难喝到让人联想到刷锅水的咖啡,敢标价288元。
想拍张照片发朋友圈?额外付50元才行;更离谱的是,哪怕你消费了,只要没满1500元,连厕所都不让用。
这类店铺的名字总爱搞“洋噱头”,英文混着法语或意大利语,看似格调满满,实际服务却等于零。
进店消费像闯“规则类怪谈”,你还不能有半句质疑——一旦问起“为什么这么贵”、“为什么不能调整口味”,得到的准是“你不懂艺术”、“你不懂得欣赏”、“你不尊重我的作品”这类说辞。
除非是就爱“找罪受”的资深“抖M”,否则真没人愿意为这种体验买单。
有人可能会好奇,主理人套路这么多,赚的钱应该不少吧?事实恰恰相反,现在大街上随处可见贴着“转让”告示的主理人门店。
同样是主打“概念”的生意,“网红店”火了两三年,国潮、潮牌至今还能吸引消费者买单,唯独主理人出圈不到半年就大面积倒闭,这背后的原因值得好好说道说道,尤其是网友们那些“爆锤”主理人的方式,更是戳中了问题的要害。
先说说“主理人”这个词的来历,它和现在主理人的表现一样,绕了不少弯子。
最早它源自日本潮流文化里的“ディレクター”,而这个日语词,其实是英文“director”的音译,“director”又能追溯到拉丁文里“向导”的含义。
要是按原始含义找对应角色,景点里的导游倒更贴合——负责引导、介绍,帮人找到方向。
可这个词怎么就和消费品扯上关系了?这得归功于潮牌的“包装术”,在日韩,不少明星、说唱歌手、网红想做个人奢侈品品牌圈钱,又需要一个听起来“高级”的身份为自己代言,“主理人”这个头衔就应运而生了。
它背后藏着的小心思很明显:我的店很小众,得靠我这个“向导”才能找到,以此营造“物以稀为贵”的假象,让消费者觉得能买到就是“赚到”。
客观讲,“主理人”这个词本身并非毫无价值——它比“老板”、“店主”更有主观能动性,能直观凸显经营者的“特殊性”,让品牌看起来更有“个人风格”。
也正因为这点,从2023年开始,这个词慢慢走出潮牌圈;到2024年夏天,更是渗透到餐饮、服装等和普通人生活紧密相关的行业,算是彻底“破圈”了。
但“破圈”之后,主理人的操作却越来越走偏,就像他们的穿搭常是“下身简单、上身复杂”一样,开的门店也遵循这个逻辑:卖的是咖啡、衣服这类基础品类,产品质量却很一般,可店里的“花样”却一点不少。
最明显的就是定价离谱,现在各行各业都在讲“消费降级”,大家花钱更谨慎,主理人却反其道而行,主打“消费升级”。
可愿意为虚高价格买单的人毕竟是少数,为了筛选出“愿意花钱的客户”,他们就给产品套上一层又一层“故弄玄虚”的包装。
比如咖啡豆,非要说是“伊比利亚进口”,仿佛加了“外国地名”就自带高级感;卖雪茄时,会说里面掺杂了“艺术、爱与美”,把普通商品硬和抽象概念绑定;就连难吃的餐食,也能编出“背后有动人故事”、“是情感的表达”这类说辞。
那些真信了这些话的人,会忽略主理人的冷漠态度和高价,乖乖掏钱消费——但这样的人终究是少数。
光靠讲故事还不够,主理人还特别爱给消费者“立规矩”,这也是最让人反感的一点。
几乎所有主理人都会挂出类似“我们只招待朋友,不服务上帝”的标语,这话听着像“拒绝商业化”,实际却是逃避服务义务的借口。
他们不会给顾客提供明码标价的菜单,你问价格只会含糊其辞;你明确说“不吃辣”、“不吃香菜”,他们全当没听见,该放照样放;甚至还会对顾客的穿着、口味指手画脚,比如“你这衣服不搭我们店的风格”、“你不懂品鉴,这个口味才是最好的”。
要是你反驳,他们就拿“我们更专业”当挡箭牌,逼你听从他们的“建议”。
可谁会在朋友家喝刷锅水一样的咖啡?就算朋友厨艺差,也绝不会收288元一杯的咖啡钱。
主理人的门店既想赚远超市场价的钱,又不想提供基本服务,这种“既要又要”的行为,和“又想当又想立”没什么区别,被网友群嘲根本不冤。
除了逃避服务,主理人的店里还有一堆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规矩。
就算价格高、事多,要是环境好,说不定还能吸引些“打卡党”——毕竟星巴克就靠“第三空间”的概念留住了不少顾客,但主理人连这点都做不好,反而总搞“区别对待”。
他们好像觉得“对顾客冷淡”就是“高雅”,看到穿着普通的顾客,连句话都懒得说;可一见到熟客,立马换张脸,一口一个“亲爱的”,不仅有专属座位,还会拿出“隐藏菜单”。
更让人不舒服的是,有些熟客还会和主理人一起,当着普通顾客的面说闲话,让你感觉自己不是来消费的,而是不小心闯进了别人的“小圈子聚会”,这种体验,换谁都会忍不住吐槽。
要知道,就算是老板,要是平时“爹味儿”太重,员工私下也会吐槽;消费者是经营者的“衣食父母”,凭什么要被主理人用“我比你专业”的姿态 PUA?遇到这种情况,大家自然会站出来反驳。
更有意思的是,不光消费者讨厌主理人,资本也不待见他们,原因很简单:这些主理人看似“清高”,实则破坏了市场规则,让消费者对“品牌故事”失去了信任。
这些年,“讲故事”一直是快消行业的重要玩法。
比如库迪、瑞幸靠“高性价比咖啡”的故事打开市场,星巴克用“第三空间”打造社交场景,麦当劳、肯德基、德克士、塔斯汀则靠“便捷快餐+情感共鸣”留住顾客,它们的故事都贴合产品和消费者需求,能让人信服。
可主理人却把“讲故事”玩成了“编瞎话”,为了显得与众不同,他们的故事越编越离谱。
就说咖啡,一开始还只是说“豆子来自小众外国产地”,后来干脆升级到“用雪山冰水冲泡”、“杯子是手工定制款”——这些噱头和咖啡本身的口感、品质毫无关系,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忽悠”。
关键是,主理人做的大多是低门槛行业,要是有人给马斯克造火箭,自称 “火箭主理人”,因为没几个人懂火箭技术,就算吹得天花乱坠,也很难被拆穿。
可煮咖啡、卖衣服这些事,普通人一尝、一看就知道好坏,在这种行业里编离谱故事,只会让消费者对整个品类失去信任,就像“狼来了”的故事,说多了没人信,资本自然不喜欢这种扰乱市场的玩家。
更让消费者反感的是主理人的“莫名傲慢”,很多主理人拒绝被称为“老板”或“服务员”,觉得这些称呼“太普通”,配不上自己的“格调”。
可这种行为本质上是看不起传统服务业从业者,也违背了市场规律——消费者永远更喜欢接地气、亲切的品牌,你明摆着“看不起顾客”,谁还愿意来消费?
也正因如此,嘲笑主理人的梗开始在网上爆发式传播。
在短视频里,有人把煎饼果子摊改成“无麸质可丽饼古早味brunch主理人”,把肉夹馍店叫“低温慢煮伊比利亚黑猪五花肉香脆帕尼尼主理人”,牛肉面被包装成“碳水重构分子料理”,就连隆江猪脚饭都能变成“粤式古早omakase隆江料理豚足玉子饭”。
还有更搞笑的:卖烧烤的自称“酱香炭火设计主理人”,做美甲的叫“指尖美学主理人”,街边卖衣服的敢说自己是“街头美学经济操盘手”。
这些调侃看似荒诞,却用最接地气的方式,把主理人“装腔作势”的面具撕得一干二净。
这些吐槽不只是单纯的“玩梗”,更是消费者夺回话语权的过程,是一种“反PUA”。
当主理人用“你不懂艺术”打压顾客时,消费者就用“别装了”回怼;当主理人用“规矩”刁难顾客时,大家就用调侃戳破他们的“伪装”。
表面上是发泄不满,实际上是把原本被主理人攥在手里的“话语权”,拉回了公共舆论场,用幽默的方式纠正行业的傲慢——这何尝不是一种“消费者的反击”?
其实消费者的需求一直很简单:比起那些虚无缥缈的头衔、编出来的故事,大家更在意“物有所值”——花的钱能买到匹配的产品,消费时能得到基本的尊重和服务,而这两点,恰恰是主理人最欠缺的。
说到底,主理人乱象的根源,就在于“溢价欺诈”、“人设造假”、“服务缺失”这三点。
他们想靠“概念”赚快钱,却忽略了商业的本质是“等价交换”——消费者花钱买的是产品和体验,不是“主理人”的架子和离谱的故事。
这些行为不仅让自己的店活不下去,还破坏了行业风气,让真正用心做产品、做服务的经营者也受影响。
只有撕掉“装腔作势”的画皮,经营者才能回到商业的本质:用靠谱的产品吸引顾客,用真诚的服务留住顾客;消费者也才能不用为“噱头”买单,真正享受到物有所值的消费体验。
希望未来,“主理人”不再是“离谱”的代名词,不管是开咖啡店、服装店,还是做其他生意,经营者都能少些“套路”,多些“实在”——毕竟,能长久的生意,从来都不是靠“装”出来的。
来源:珠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