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革命老区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是中国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见证。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了展示老区新时代的新成就、新面貌、新变化,央广网记者走进山西革命老区看发展,推出《光耀太行·红土巨变》融媒体系列主题宣传。
革命老区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是中国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见证。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了展示老区新时代的新成就、新面貌、新变化,央广网记者走进山西革命老区看发展,推出《光耀太行·红土巨变》融媒体系列主题宣传。
央广网忻州9月25日消息 黄河千里一曲,在晋陕蒙三省交界的“几”字弯处,勾勒出山西省河曲县壮美的轮廓。
“鸡鸣三省”的河曲自古就是“陕东重镇、晋右严疆”。这是一片红色热土,也是历史厚重的文化沃土,这里谱写了杨家将的英雄史诗、唱出了走西口的悲欢离合,全国劳模王海元带领曲峪村村民战天斗地治山理水,成为河曲人接续奋斗的精神旗帜。
奔涌大河,润泽四方。如今的河曲,传统文化在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大放异彩,特色农业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强大引擎,而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已成为新时代“大河长歌”的动人音符。
河灯流韵映文脉,二人台声越古今
九曲黄河奔流不息,万种风情尽汇于此。
河曲是黄河、长城“握手”的地方,也是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带。丰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河曲人民丰富的文艺氛围,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开花。
7月初,河曲县人民文化馆内,河曲河灯会代表性传承人刘喜才正带领徒弟们制作河灯,为不久后的河灯会做准备。
刘喜才与徒弟们制作河灯(央广网记者 张晋鹏 摄)
“每年河灯会前一个月左右就开始制作,有龙灯、荷花灯、箱灯、斗形灯、蔬菜灯等等,都是寄托老百姓美好期盼的样式。”刘喜才告诉记者,如今,河灯的样式愈显精巧繁复,但选材上还保留最传统的竹条编骨架、宣纸做灯面的方式。“这种选材不仅轻巧还环保。”刘喜才说。
河曲河灯会又称“放河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农历七月十五开始,共举办三天。期间,百姓们将上万盏祝福祈愿的河灯,放入黄河中顺流而下,夜幕中如银河坠落大地,蔚为壮观。这项延续百年的传统,如今依然是黄河两岸百姓生活中的重要节庆日。2024年河曲河灯会现场,就吸引了晋陕蒙三省近10万民众的参与。
河灯送祝福,民歌寄乡思。黄河水滋养出独特的河曲民歌,让河曲成为“民歌的海洋”“二人台的故乡”“中国北方民歌之乡”,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河曲民歌浓缩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央广网记者 张晋鹏 摄)
走进河曲县文化馆,河曲民歌二人台艺术团团长王掌良正指导演员排练新剧。“河曲人爱唱民歌,爱看二人抬,县里自发组织的剧团特别多。我们团共43人,其中有5个县级传承人,1个市级传承人。”王掌良说。
2024年,河曲县出台《关于保护传承和发展二人台的实施意见》,通过发放传承人津贴、对获奖作品给予“真金白银”奖励等系列务实举措,为二人台营造了浓厚的文化发展氛围。王掌良自豪地说:“我们团每年要进行200多场演出,不仅在国内,更走出国门,让世界各地的人们感受到二人台独特的文化魅力和艺术风采。”
“一河观三省,一曲迎天下”,拥有黄河、长城旅游板块的河曲,将黄河文化、西口风情融入旅游发展之中,凭借河曲民歌、二人台、河曲河灯会三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优势,不断推动“文旅+”产业融合,倾力打造“黄河、长城特色风情名县”。
黄河“臂弯”里的绿水青山
河曲是中国唯一以黄河之曲命名的县城,县域内黄河长达71.6公里。近年来,河曲县以“两山”理念为指引,以“一泓清水入黄河”为目标,统筹推进生态环境全流域治理,守护母亲河安澜。
黄河湿地是鸟类迁徙的重要通道,河曲黄河湿地公园是黄河中游唯一的湿地公园。走在满目苍翠的公园里,呼吸着清新的空气,看到的是碧水蓝天,耳边传来清脆的鸟鸣。
黄河边的湿地成为鸟类的家园(央广网记者 张晋鹏 摄)
每年春天,白鹭、苍鹭、黑鹳、遗鸥、赤麻鸭、白天鹅……成群结队地来到这里,或展翅飞翔,或水中觅食嬉戏,动静之间形成了一幅和谐美丽的生态画卷,吸引了大批摄影爱好者和游客前来观鸟。
“为了加强湿地鸟类保护,我们和省级专家、鸟类摄影爱好者保持联系,进行日常监测,举办鸟类保护湿地保护摄影展,形成共同监测、宣传、保护‘三位一体’长效机制。”河曲县湿地中心主任王永胜介绍。目前,河曲黄河湿地公园分布鸟类已达160余种,其中包括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4种、二级21种以及山西省重点保护野生鸟类64种。
这条黄河的“臂弯”,不仅成为大量候鸟迁徙途中的“港湾”,也成为当地百姓健身休闲、赏景观鸟的城市“后花园”。
黄河两岸已是绿意盎然(央广网记者 张晋鹏 摄)
在山西省“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启动以来,河曲县把沿黄生态环境治理作为关键之举,全力推进“双重”工程、“三北”工程、黄河流域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县级黄河干流沿线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林业生态建设等重点工程项目实施。全县森林覆盖率,人均公园面积持续提高,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省级文明县城”,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生态保护和支撑。
人与青山两不负。胸怀“国之大者”,牢牢守好生态底线,河曲县正在以生态的“含绿量”来稳步提升发展的“含金量”。
“红色”法宝铺就农业振兴路
近年来,河曲县大力实施农业“特”“优”战略,全力做好“土特产”大文章,其中,红葱和海红果成为当地农户增收致富的两个“红色”法宝。
河曲红葱,又称旱葱,因表皮呈红色得名,耐寒抗旱非常适宜当地种植。河曲县柏鹿泉村村民周培发告诉记者:“现在种了红葱就不愁卖,收入不错。农业专家还会来地头技术指导,红葱的产量和质量都有了大幅提升。”
红葱种植带动当地村民增收(央广网记者 张晋鹏 摄)
2024年12月26日,中国红葱产业研究院在河曲县挂牌成立,开启与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深度合作、双向奔赴的全新篇章。而在此之前,河曲红葱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成功创建“中国红葱之乡”,正式拥有了国字号“身份证”。
辛辣芳香、营养丰富的红葱在河曲的土地上扎根,成为农民增收的“希望之苗”。2024年,全县种植红葱达2.5万亩,以“龙头企业+基地+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的发展模式带动农民稳定增收。
在山西莲芯硒美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经冻干工艺处理后的葱花、葱段产品,市场售价可达130元每斤。2024年,该公司收购红葱112万斤,涉及530户农户,红葱制品销售额221万元,带动每户增收近5000元。
河曲红葱产品走向高端市场(央广网记者 张晋鹏 摄)
海红果在河曲已有约八百年种植历史,有“果中钙王”之称,全县现有海红果树种植面积约3万亩,年产海红果约2.4万吨。如今,海红果深加工的崛起,让它从地方特产向年产值过亿的富民产业蜕变。
在河曲县最大的海红果加工企业——四海进通一品农夫果品开发有限公司,无菌灌装生产线高效运转。“我们与2000多名农户签订了海红果收购合同,年收购海红果3350吨。”该公司总经理梁磊对记者说。目前,该公司已开发出5大类16种海红果相关产品。
河曲县现有海红果树种植面积约3万亩(央广网记者 张晋鹏 摄)
就在去年,汇集8家企业的海红果专业镇,被列入忻州市第二批市级重点特色专业镇,推动海红果产业向集群化、高端化发展。
与此同时,河曲县通过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打造产业集群、树立优质品牌,积极壮大脱毒马铃薯、富硒杂粮、设施瓜菜等特色产业,推动农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开辟了多条新“赛道”。
来源:太原融媒体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