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埏埴以为器”“水火既济而土合”,陶器是土、水、火三者交融的结晶,是人类通过改变自然界物质特性而进行的伟大创造。9月24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国家文物局联合摄制的系列纪录片《寻古中国·陶之路》开播,多角度解码陶器里蕴含的中华文明基因。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余冰玥)“埏埴以为器”“水火既济而土合”,陶器是土、水、火三者交融的结晶,是人类通过改变自然界物质特性而进行的伟大创造。9月24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国家文物局联合摄制的系列纪录片《寻古中国·陶之路》开播,多角度解码陶器里蕴含的中华文明基因。
纪录片海报。片方供图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陶器的地区之一。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出土的陶片距今约2万年,推测为目前中国境内已知最早的陶器诞生地。节目以陶器这一古老而独特的文化载体为线索,依托考古发现与多学科研究成果,系统梳理中国陶器从诞生、发展到成熟的历程,展现中华先民诉诸陶器之上的实用、美学、礼制等多重追求。
在江西万年仙人洞、湖南道县玉蟾岩、广西桂林甑皮岩等遗址中出土的早期陶器,器型较为简单,多以罐形为主,具备釜的功能,主要用来炖煮肉类、螺蛳或一些植物种子等食物,开启了中华先民“因需造器”的先河。
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出土的陶片。片方供图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制陶技术的进步,陶器的类型和功能也变得多元,逐渐发展出陶鼎、陶釜灶、陶甑等炊煮器;陶豆、陶钵、陶碗等盛食器;陶瓮、陶缸等存储器。这些功能多样的陶器,展现出一幅幅炊烟袅袅、生生不息的生活画卷。
功能之上,产生审美,并进一步融合为多元一体的文化面貌,是中国陶器发展的显著特点。彩陶是这一现象的重要代表。考古证据表明,在长江流域的上山文化遗址中,早在八九千年前就开始出现以红彩或乳白彩为主的彩陶,被形象地称为“上山红”。在年代稍晚的黄河和渭河流域,仰韶文化彩陶在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间蓬勃发展,出现仰韶、半坡、庙底沟等多个类型。
纪录片摄制组拍摄了江西、湖南、广西、甘肃等多个省份的遗址和博物馆,深入采访20多家文博单位和高校的30多位专家学者。《寻古中国・陶之路》还借助动画,还原陶甑等器物的使用方式;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技术,展现先民制作陶器的过程。同时,借助虚拟制片(VP)技术构建互动场景,呈现陶器的使用状态、烧制方式、文物细节等,沉浸式讲述陶器背后的故事。
动画展示陶甑与陶釜、陶支脚搭配使用。片方供图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