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磊:未来能看懂中美关系的国家会发达,否则可能返贫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5-16 14:34 2

摘要:自中美贸易谈判在瑞士举行之后,市场对中美贸易问题的关注似乎还停留在“输赢”这个层面。实际上中美之间的任何“割裂”或“壁垒”,对彼此一定是存在无差别伤害的,这跟其他国家之间,或者说其他国家跟中美之间的关系并不相同。

作者:肖磊看世界

有一些问题,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需要三、四、五、六、七、八句……

先说关于中美的问题,最好是看完全文再评论,否则会理解错。内容仅供闲聊!

自中美贸易谈判在瑞士举行之后,市场对中美贸易问题的关注似乎还停留在“输赢”这个层面。实际上中美之间的任何“割裂”或“壁垒”,对彼此一定是存在无差别伤害的,这跟其他国家之间,或者说其他国家跟中美之间的关系并不相同。

原因是什么呢?就是中美单独的力量,无论是哪个方面,都基本处在彼此均衡交织的历史周期内,也就是如果彼此都定位对方为“对手”,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任何一种方都没有获胜的把握。当然,我这里说的“获胜”,是指只对自己有利,对方只能承受损失。

在这种背景下,能影响中美整个体系性发展和关系变化的,只取决于两个方面,一个是自身的内部发展问题,另一个是对世界的发展性贡献问题。

那这样说是不是非常笼统,很难从更为明确,或者说更清晰可见的方向来理解,那我们就从中美瑞士谈判后,美国白宫倾巢出动造访中东,以及拉美多国来中国商谈合作、举行峰会说起。

如果从时间线去看,中美瑞士谈判,似乎跟白宫率团队访问中东,以及中国和拉美举行峰会没有什么关联度。但请注意,中美问题对世界的影响,并不全都是类似谈判公报这种大事件模式,而是其中需要注意很多非常细微倾向,这种倾向本身可能给全球其他市场带来巨大的改变,而中美本身并不“知情”,或者说很难关注到。

虽然说特朗普的中东之行,和中拉峰会都是提前有安排的,但具体要怎么合作,把合作的重点和方向放在哪里,实际上都是有巨大的动态操作空间的。因此说,关注中美瑞士谈判后,中美在这两个大的活动上面的一些具体内容,就会发现很多值得深入思考的地方。

我可以这样说,中美几乎所有的谈判,中国都是做了非常详细和充分的准备的,但美国未必,因为美国是带着强烈的直接目的去的,而不是真正要解决中美之间的贸易问题,这就使得中美之间的贸易谈判,实际上非常艰难。

这种艰难的具体表现是,每次谈判,中国不仅需要知道美国的诉求,还要给美国自己的问题给出解决方案,否则美国会一直认为自己的问题,是中国所带来的,而只有这样,双方才可能达成一些共识,所以中美谈判,实际上美国只需要动嘴,中国是真的要思考和研究的。

那这是不是说,中国就吃亏呢,实际上也不是,因为美国由于称霸世界已经多年,一直以来所解决自身问题的方法,就是把压力给到第三国,或者说利用整个搭建的全球金融或政治经济影响力,用总的世界发展的代价来解决美国的问题,这就导致美国内部出现很多问题,第一时间都会认为是外部所造成的,总是会寻求外部解决方案,已经形成了条件反射。

这次美国实际上也认识到了一些问题,但其实还不够彻底,比如为什么要成立“效率部”,解决“深层政府”问题,为什么德州等要发出那么多的承诺,甚至在工会和审批、土地、环保等等问题上让步,来吸引制造业回流美国的问题。这在以前是很难想象的,甚至在特朗普上一个任期的时候,也是很难推进的。

如果大家还不明白,其实我可以举一个例子,比如芬太尼的问题,这次中美瑞士谈判的时候,中国的团队里面,就有具体的专家,来说明芬太尼问题整个控制流程等,但美国为啥还认为芬太尼问题是中国造成的呢?这里面,如果中国给出中国的解决方案,肯定是非常有效的,但美国绝对不可能实施,因为一方面成本太高,需要美国国内整体的专门的执法团队组建,另一方面美国认为这会影响到整个选举政治,会侵犯底层人民的“人权”。

但请注意,如果中国等国家,在打击毒品方面严厉一些,美国会站出来说,中国等国家侵犯“人权”。这就好比说菲律宾这样的国家,为什么无法形成有效的治理,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任凭毒品等泛滥,而毒品问题,跟其他问题完全不同,会形成整个底层社会的恐慌和市场隔离,以及疾病传播等等,摧毁底层社会各类底线,但杜特尔特等对国内毒品问题的整治,被美国等就认为是侵犯“人权”。

因此,美国芬太尼的问题,中国只是一个挡箭牌,因为就算没有芬太尼,美国也会有其他毒品,以前没有芬太尼的时候,美国的毒品问题一点都没有少过,只不过那个时候主要责怪的是墨西哥。

但打击国内毒品市场,美国就无法转嫁侵犯“人权”这个话语霸权的主动权,只有让第三国来帮助美国解决毒品问题,美国才能既控制了国内毒品,又可以骂第三国侵犯“人权”,属于一箭双雕。

问题是,需求决定供给,只要美国整个社会无法阻止对毒品的需求问题,利润巨大的毒品行业就不可能退出美国,而阻止对毒品的需求,同样需要非常专业和体系性的执法团队,这又会影响到联邦和州的权力体系博弈,以及经济成本和“选票政治”。

所以说,芬太尼问题在美国是无解的,因为这就是毒品和执法问题,只不过把毒品问题萃取成“芬太尼”问题,就更好的转嫁责任了。这个时候,如果中国给出中国自己的禁毒等具体的有效方案,供美国参考等,美国是绝对不会采纳的,一旦采纳,那就相当于美国承认了这是自己的问题。

这就使得芬太尼问题,就成为美国跟中国贸易谈判的永久性“筹码”,当没有任何理由找茬中国的时候,芬太尼问题随时备用。

这也是中美谈判为什么难的地方,其实芬太尼问题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实际上按我的理解,要想在美国底层社会禁毒,比在精英中产群体禁枪还要难,因为这牵扯到各自的“自由”和各类价值观问题。

还有很多方面,美国都需要中国给出解决方案,双方的谈判才能达成一些共识,因为美国跟几乎所有国家的谈判,根本就称不上是谈判,倒像是施压和下达指令。我个人有个闲聊观点,就是中美关系要行稳致远(理想的情况),中国就得同时拥有解决美国问题的方案,而且还得让美国觉得这一方案可行,中美之间的良性合作才可能有持续性。这个难度可想而知。

那这是不是说中国就没有其他选择呢,大不了你不理我我也不理你算了。其实正是因为中国已经拥有发展的自信,也就是在解决更底层,或者说更具体的国内、国际发展等问题方面,有非常有效的办法和措施,同时呢,并不担心中美在国际市场进行良性的互动和经济贸易等竞争,才有能力和智慧,给美国的一些问题提供一些解决办法,这恰恰是强者思维。

说到这里,恐怕大家也有一些困惑,中国的办法,能适应美国吗?

当然,如果站在世界的单一视角看,有一些问题是难以在短期内达成共识的,但世界早已不是“孤岛”模式,中美互相影响是难以避免的,很多时候,你会突然发现,中美各种政策和国际交往等体系,都有对方的影子,而这不仅仅是中美,也包括全球的互动,是一种看似杂乱和利益纷杂的各取所需模式,但长期看,都会走向有效撮合、互相借鉴模式,逐步的会在混乱中淘汰出新秩序。

我举个非常简单的例子大家就明白了,就像特朗普当选总统后,第一个正式的国家级访问对象是沙特和中东,那我的问题是,美国人真的认可沙特和中东各国这种制度体系吗?美国的坚定盟友里面,美国人真的认可以色列,以及以色列对巴勒斯坦的做法吗?美国人真的认可新加坡的制度吗?(美国精英一直认为新加坡是威权政治)

好,说到这里,就会自然而然的引出今天要讨论的重点话题,中美瑞士谈判是如何影响后续各类世界性体系的。

其实中美瑞士谈判,实际上代表的是彼此问题和诉求的一种集中表达,等到表达完了之后,各自就会做出相应的反馈。

美国从表面看,对中国实施的是“策略性脱钩”,从拜登时代到特朗普时代,都没有太大的变化,只不过特朗普刚开始实施的是“硬脱钩”,发现难度相当大,有可能把自己先整崩溃了,所以也开始实施“策略性脱钩”。

那这是不是说最终就真的走向脱钩呢,实际上这跟我前往文中说的一样,“策略性脱钩”,本身是美国解决自身问题的一种外部性方案,当这种逻辑解决不了美国的实际问题,或者说有更好的不脱钩,也能解决美国实际问题的方案出现的时候,这一解决方案随时都会失效。

请注意,无论是美国提出“硬脱钩”,还是“策略性脱钩”,如果站在中国的角度,也就是积极乐观的解决问题的角度,首先要基于中美“不脱钩”来准备和提出解决方案。这不是说我们要放弃对全面“脱钩”的准备,而是为了防止出现“修昔底德陷阱”这种自我预言的实现,如果双方都坚定的认为彼此是敌人,那当下所做的每一步,都会朝着刺激对方成为敌人的方向发展,最终一定会成为敌人,基本没有其他可选择空间。

如果朝着美国本身不想“脱钩”的假设努力,在此过程中,中国自身就会有更多的发挥空间。因为这已经是被证明了的事实,全球有很多国家,刚开始对中国都不是很友好,甚至是十分敌意的,最后中国都成了这些国家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这不是说我们不去准备“脱钩”问题,而是有必要证明美国对中国和全球贸易等体系的认知和选择,是不正确的,这本身关乎未来的全球贸易秩序等,这一过程本身是伟大的,对世界是更有利的。

而恰恰相反的是,美国需要不断的证明,美国跟中国“脱钩”,美国跟全球“脱钩”,或者说世界跟中国“脱钩”才是正确的。

这就是中美面对关税战、贸易战等最底层的,不同的理解和努力方向问题。

如果回到特朗普任期内的贸易谈判等问题,其实就要具体到一些产业和外交等问题。

除了芬太尼和要求中国更多的对美国企业开放市场之外,美国目前的需求其实只有两个,第一个是,要在最尖端的平台型技术方面,在全球对中国的技术进行封锁,比如人工智能等(就是看中美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全球化谁做得好的问题)。第二个是,美国需要新的需求市场来打开局面(美国企业的大订单来自哪里的问题)。

这里面,为什么制造业回归美国,不是美国贸易谈判等的主要诉求呢,因为“制造业回归美国”是一个无法具体的转嫁给第三方的问题,只能内化到对外部企业的吸引力和要求国内企业搬回美国,关税战的其中一个目的也是为了刺激更多企业去美国本土生产。

反过来说,中国的诉求就是,降低关税,取消美国对中国的芯片等封锁,对中国进入美国市场的制造业和科技产品公平对待等等。

如果是贸易逆差的问题,美国会要求中国采购美国的农产品、大飞机、能源等。

这些信息比较零碎,但在较为庞杂的信息背后,中美会走向什么样的,不同的全球贸易方式,这才是关注更多信息的目的。

先说美国。

美国发动的关税大战,实际上一直处在尴尬的境地,本来第一个要跟印度签署贸易协议(美国对印度贸易逆差也相当大),结果被印巴冲突耽搁了,就只能跟英国签署,但问题是,美国对英国是贸易顺差,这就使得英美贸易协议非常没有说服力,美国本身需要解决的是逆差国的问题,也就是跟中国、印度等国家的贸易逆差问题,结果跟英国签署了协议,难道是要让英国也成为美国的贸易逆差国?

说这个什么意思呢,就是关税战之后,美国为了尽快起到示范效应,不得不跟顺差国先签署协议,要知道跟顺差国签署贸易协议本身就是非常容易的事情。而为了让英美贸易协议拥有全球性的存在感,还在协议里恶心了一把中国,这样整个英美贸易协议就有关注度了。但这恰恰说明这一协议是美国的无奈之举。

除了英国,欧盟、日韩、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表现得非常冷静,并没有着急跟美国签协议,这就使得特朗普政府着急且恼火,当然,各国跟美国的沟通是存在的,这一点不能否认。

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情是在中美瑞士谈判的时候,中国也肯定要提出一些条件,包括大飞机采购,包括芯片封锁等问题,一直以来,美国的大飞机和芯片中国都是第一大需求方。

还有第二件事情,印巴空战,使得中国战机和军工体系的影响扩展到了整个美国的社交媒体等舆论市场。要知道穆斯林世界,也就是整个中东等市场,都是美国军工最大的销售市场,如果让中东等地区,开始更大的倾向于中国的军工体系,对美国来说将又是新的打击。

这个时候,美国环顾全球,突然发现,欧盟要独立发展,对美国开始保持警惕,更何况在大飞机和军工领域,欧盟有空中客车集团,同时德国等也开始独立发展军工体系,而全球其他地区,要么穷得叮当响,要么就是靠引发冲突拉美国入伙来无偿获得美国援助,能给美国军工、芯片(人工智能)、大飞机等提供有效市场,形成真实需求支撑的,就只有中东土豪国家了。

于是,美国白宫开启了向中东土豪推销的世纪访问,为了取悦甲方,也就是让中东土豪更大方一些,美国不惜绕开以色列,解除对叙利亚的制裁(为何此时才宣布?非巧合)。

看上去成果也非常丰硕,沙特献上了数千亿的军工合同以及芯片订单,卡塔尔更是购买了历史最大规模的波音客机,阿联酋同样也是在人工智能和大飞机等领域进行采购,马斯克连脑机接口的最前沿技术,都要在阿联酋一起落地了。

从表面看,这次特朗普团队的中东之行似乎很成功,被很多人认为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推销,但请注意,这里面的水有多深,可能只有美国团队和中东土豪自己心里清楚。我这里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解读,或许能明白一些其中的弯弯绕。

首先来说,中东土豪下的这些订单,看上去额度都很大,但具体的执行时间都是非常长的,也就是说,这种订单,已经透支了未来数年,甚至十年以上的购买力,而且其中的一个代价是,特朗普政府未来在支持以色列方面,再想来回敲以色列和中东国家的竹杠就很麻烦了,美国要想推动以色列跟叙利亚等建交,以及跟其他中东国家的和解,就要牺牲以色列的很多诉求,以色列可能会给美国找麻烦(拭目以待),因为以色列会认为是美国出卖了以色列。

此前特朗普说,以色列可以把加沙民众赶走,美国和以色列可以在加沙海滩搞旅游房地产开发,这种逻辑在中东土豪的大订单面前,特朗普以后肯定不敢再说了。

其次是,关于芯片和人工智能问题,这个我可以给大家一个闲聊预言,中东土豪们可能会花冤枉钱。

中东这几个发展得还不错的国家,实际上一直都在寻求经济转型,也就是从能源单一收入国家,变成旅游服务,甚至是农业科技,以及其他高科技,比如芯片人工智能等产业国家。但实际上芯片和人工智能问题,根本就不是终端市场主导的,因为这一市场由于技术密集度非常高,全球能单独形成技术供给的国家也就两、三个,这就导致这一市场的收益,永远会掌握在单纯的供给方手里,而不是消费方。

如果是基于未来终端价值的产出,中东或许还能有所收获,比如购买美国的芯片,形成算力,然后不要想那么多高大上的事情,把多余的能源,转换成电力,来驱动芯片,支撑全球加密货币的挖矿和运行,那么这种较为确定的产出,对中东这些国家或许还有收益的确定性,否则在没有整个产业链和人才、市场成熟度和全球化布局的背景下,搞所谓的人工智能和芯片产业,完全就是给美国送钱(交保护费),没有太大的经济转型意义。

我可以这样说,在这次美国和中东的合作中,真正的一个关注点可能被大家忽略了,芯片和人工智能这种热点和大词,根本不值得讨论。如果去看一个非常具体的信息,就是阿联酋的阿布扎比,要跟美国迪斯尼合作,建设中东第一家,也是全球第七家迪斯尼乐园,这才是对这一地区发展最具长远影响的项目。

我个人认为,这一合作对整个中东的影响,将远超什么军工和芯片人工智能等大订单,按照阿联酋迪斯尼乐园的规划,其规模非常大,这一项目带动的后续经济价值,对于阿联酋来说,可能会打破地区旅游等服务业的平衡,带动非常多的后续产业发展,如果再加上沙特、卡塔尔的旅游消费产业,阿联酋的迪斯尼项目,都有可能改变整个亚欧大陆未来的旅游资源分配问题(瞎猜)。

很多人觉得美国向中东土豪的推销之旅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外事活动,但这恰恰是因为美国无法在关税战领域取得成功的无奈之举,不得不把自己最尖端的科技,卖给本身不需要,或者说为了讨好美国硬着头皮买的国家,而这本身就是因为美国要发动对中国的高科技封锁,不得不强行寻找其他市场的结果。

这会导致一个涟漪效应,就拿波音的大飞机来说,如果中东土豪透支了未来很多年的购买力,对于欧盟的空客等合作方来说,就失去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潜在市场。要知道跟俄罗斯形成对峙之后,欧盟的能源获取,中东是最重要的一个方向,否则就只能购买美国的高价货,而当中东将购买力透支给美国的时候,采购欧盟的东西就会变少,这就使得欧盟向中东购买能源、输出旅游客源等的钱,大部分都被中东国家去购买美国的军火和大飞机等了,同时美国还要骂欧盟跟美国的贸易不公平。

这种循环最终依然是削弱欧盟,只不过没有多少人会在这样复杂的市场和眼花缭乱的信息里,去深入思考(闲聊)全球经济的真实底层循环罢了。

相比美国开启的“推销”之旅,中国则主打“采购”。

在美国等的语言体系主导下,似乎中国仅仅只有出口,其实恰恰相反的是,跟美国这种对类似中东国家的,完全由政治安全等主导的“倾销”相比,中国的出口对世界的价值更高,因为各国对中国商品的进口,都是真实的经济贸易需求,是对比出来的,对自己经济贸易价值最高的一种方式。同时呢,中国对全球的“采购”,实际上才刚刚开始。

这也是中美瑞士谈判后,也可以说中美贸易问题对世界新的影响体系逐步形成的标志,那就是美国开始向世界推销,而中国开始向世界采购。

拉美峰会,大家同样看到了很多的“订单”,但这里面主要是中国对拉美国家的“采购”和投资,其中有两个国家可以稍微详细的讨论一下,一个是哥伦比亚,另一个是巴西。

哥伦比亚说要加入“一带一路”倡议,这个并不奇怪,真正值得注意的是,哥伦比亚是“墨西哥湾”(现在叫美国湾)到加勒比沿岸三个主要组成国之一,仅次于美国和墨西哥。美国未来经济发展的第三极就在德州、佛州等主导的墨西哥湾,向南到巴拿马、哥伦比亚地区。

实际上美国跟拉美的合作本身决定了美国经济第三极的发展范围,如果无法对这一地区形成经济贸易支撑,仅仅是强制夺取巴拿马运河的控制权等,是没有太大发展意义的,而作为巴拿马边上的,在整个地区规模较大的哥伦比亚,实际上一直面临着发展的困境,也就是如果美国能真正带动这一地区的发展,哪怕有一点点的可能性,哥伦比亚等都不会更积极主动的走向世界其他地区。

要知道整个拉美地区实际上看似贫穷,但从整个生活等传统来说,都属于天主教的惬意满足模式,再加上热带地区本身有很强的基础产出,危机感并不强,很少有对外流动的渴望。

当年为了巴拿马运河,在美国的威胁下,哥伦比亚不得不承认巴拿马独立。时至今日,哥伦比亚的发展也并没有太多的起色,在整个地区和全球的存在感并不强,这就使得如果没有更大的危机感推动,其实并没有动力去做出改变。

说这个什么意思呢,就是在美国政策和国际贸易局势巨变的背景下,美国未来对加勒比海地区,以及拉美地区的诉求,可能也要发生更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方向将是更聚焦的索取,而不是给予,对巴拿马运河的新的诉求就是其中一个表现。要不是拉美发展得不太好,被美国嫌弃,美国估计会要求哥伦比亚等,像加拿大一样,成为美国下一个州。

再说一下巴西,巴西由于跟美国的距离较远一些,体量也更大,以及巴西本身是一个移民更多且较为多元融合的经济发展模式,就导致巴西对国际局势的感受和判断还是有一定的准确性的,这里面其中一个就是,历史以来,巴西似乎每次都能够非常精准的踏准国际经济贸易等局势变化的节奏。

比如在欧洲强大的时候,使劲跟欧洲搞贸易和移民等,欧洲有很多旅居等支出,都给了巴西。后来日本开始崛起之后,又使劲跟日本合作,甚至有一段时间,巴西吸引了非常多的日本移民,日本在经济贸易和移民经济等等领域,对巴西的支撑持续至今。

从目前巴西跟中国的关系来看,巴西依然采准了这一轮的节奏,跟中国的合作,不仅是农产品、矿产等输出,很多大型的工业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等也都提上了日程。如果再去对比一下该地区同样规模较大的阿根廷,你就会发现,基于宗教人种等单一体系下盲目自信和偏执,阿根廷对世界的判断基本都是错的,导致国内政策和对外关系的有效性极低,其发展就越来越被动。

而对美国来说,整个拉美地区,只有一个“用途”,就是为美国培养高素质移民和高回报资金循环,美国没有任何理由让拉美地区的尖端产业和人才,留在拉美本土,拉美富豪、人才和高质量发展资源拥有者真正的家基本都在佛罗里达(迈阿密被称为拉美首都,大家熟悉的梅西等就准备在这里退休)。

这就决定了拉美想要有所发展,不仅要寻找其他出路来发展自己,还需要保持对美国的警惕,否则像古巴一样被封锁,或像哥伦比亚一样,被策动搞巴拿马一样的地区独立也不是没有可能。

当然,已经开始的,美国向世界的“推销”和索取,以及中国向世界的建设性输出和采购,都将是未来很长时间里存在的一种最基本的倾向趋势,这决定了类似美国团队的中东行逻辑,也决定了中国和拉美等合作的持续推进,同时还会决定越来越多的国际经济和贸易体系,很多国家或地区的发展,实际上也取决于对这一趋势的正确判断与否。

最后再说一下关于各国内部发展的问题,因为正如大家所想的,如果自身发展没有问题,就不会出现被美国收割、觊觎或打击等情况。

这里面如果要把内部发展凝聚成一个可以瞬间说明白的点,实际上也不是没有可能。正好最近有一个案例非常有意思,就是南非国内的发展问题。

南非曾经是一个较为发达的经济体,被称为彩虹之国,但发展至今,已经“沦落”到不得不用一些极端的方式,没收和占据少数人土地财产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这就给美国留下了口实,给自身的未来命运增添了更大的风险。

南非白人拥有南非整个国家土地和财产的80%以上,而南非白人只占人口的不到10%,这就使得无论从哪个方面看,南非似乎都需要一场革命来解决重新分配的问题。但这其实不是问题的重点,因为理解这一问题,才是真正的能够解决发展问题的正确方向。

南非白人占据南非大部分土地和财产的问题,不是今天才有的,最早的时候由于没有苏伊士运河,欧洲到印度、中国等东亚、南亚地区,都要经过南非的好望角,这使得这一地区极其繁荣,整个欧洲的贸易和移民等资源,可以说最会做生意和管理的人才都会在这里有落脚,使得南非的各个产业,包括港口、服务加工、矿产、度假和房地产等等,都发展得都非常好。

而不可否认的是,这些给南非打下发展基础的体系本质上来说,除了最早的殖民模式,大部分还是基于具体的移民所发挥的经营能力所获得的,不全是掠夺,否则就无法更理性的理解整个非洲的发展问题,要知道白人移民更少的非洲国家比比皆是,但此前都没有南非发展得好。

这也不是为殖民的“合法性”辩护,而是要想往前看,也就是解决未来的发展问题,就必须要找到有效的发展方式,这跟铭记“殖民”犯罪等并不冲突。

如果南非的发展没有停滞,能够持续地创造出内部增长和外部贸易的增量,白人和黑人之间的矛盾就不会走到现在一方要被强制“驱逐”的地步。

从根本上来说,南非的问题,并不是白人占多少土地和财富的问题,而是这个国家上上下下已经无法再创造新的增量,这个时候存量体现出来的“不公”就会愈加明显,拿这个来刺激矛盾就变得非常容易。

其实如果去看大多数发达国家,少数人占有更多土地和财富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但为什么没有出现像南非一样的问题呢,这不是说白人还是黑人的问题,而是在这些保持增长的发达国家,土地和存量财富对未来财富和增长的贡献占比并不大,大部分人的收入和国家的经济发展支撑,并不完全取决于对存量的占有,而是更多的取决于新增的各类产出,这些产出里面,土地等固定存量资产所发挥的作用极其有限,或者说占比非常低。

就像荷兰这种国家,阿斯麦等公司的高额产出,对土地的依赖非常非常低;面积是荷兰三十倍,气候和农业条件非常好的南非,其农业等附加值产出都还没有荷兰多。

也就是说,发展越缓慢,产业越落后,增量创造越少的国家经济,对存量分配的公平性要求就更高,也可以说对土地等天然存量的分配就越在意,直到引发“革命”性分配模式。

我之前专门写过一篇关于南非和阿根廷为什么会返贫,从而走向极端管理模式的闲聊思考,里面详细的讨论了其根源、选择和未来的可能性,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一下。

以上内容仅供闲聊!

文/肖磊

来源:肖磊看市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