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22日,“中欧建交成果与展望学术会议(2025)”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白云山校区举行。来自丹麦、比利时、波兰、意大利、德国、希腊、葡萄牙、荷兰、西班牙和法国等欧盟十国的驻穗总领事或副总领事、中欧商会代表和中外学者参会,共同回顾中欧建交50年来在各领
与会嘉宾合影
2025年9月22日,“中欧建交成果与展望学术会议(2025)”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白云山校区举行。来自丹麦、比利时、波兰、意大利、德国、希腊、葡萄牙、荷兰、西班牙和法国等欧盟十国的驻穗总领事或副总领事、中欧商会代表和中外学者参会,共同回顾中欧建交50年来在各领域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并就进一步加强中欧友好合作关系展开研讨。欧方还介绍了欧盟有关政策立场及发展历程。
会议现场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长闫相斌,丹麦驻广州总领事沈博(Søren Bindesbøll)和中共广东省委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二级巡视员邱辉林分别在开幕式致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院长李青主持开幕式。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长闫相斌致辞
闫相斌指出,中欧建交50年来,双方务实合作取得跨越式突破,在财政、金融、司法、人文等领域的合作富有成效,在数字经济、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的合作也稳步推进。展望未来,中欧合作仍然具有很强的韧性。闫相斌还表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从建校之初即致力于推动中欧文明互鉴,历代广外人为此笃行不怠、深耕不辍,为中欧关系深入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目前,广外已与欧洲26国174所高校建立合作,未来将继续发挥人文交流纽带作用。
丹麦驻广州总领事沈博(Søren Bindesbøll)致辞
沈博在致辞中表示,2025年是中欧建交50周年与奠定欧盟基石的《舒曼宣言》发表75周年的双重里程碑。他强调,欧盟的和平繁荣源于历史性的政治抉择,而非理所当然。面对当前挑战,作为欧盟轮值主席国,丹麦聚焦竞争力与安全两大核心议题:一方面需通过简化法规、降低能源成本提升经济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应对地缘政治、国际规则等方面的调整和变化。同时,沈博还高度肯定本次会议对促进欧中对话与合作的重要意义。
中共广东省委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二级巡视员邱辉林致辞
邱辉林在致辞中表示,2025年正值中欧建交50周年,双边关系历经考验,保持稳定发展。她强调,广东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前沿,一直在通过投资交流会、粤港澳大湾区招商大会等平台深化与欧盟合作。邱辉林呼吁双方秉持相互尊重、开放合作的原则,共同落实中欧共识,为下一个50年的双边关系书写新篇章。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院长李青主持开幕式
在主题发言中,比利时驻广州总领事裴伟岷(Wim Peeters)回顾了欧盟从持续冲突走向75年和平的历程,强调《舒曼宣言》促成27个主权国家放弃战争、建立共同市场,是一大奇迹。他指出,欧盟在保证各国主权的同时,通过《罗马条约》等机制实现共同决策,以团结姿态应对气候变化、安全防御等21世纪挑战,并正共同推进绿色数字化转型升级。
波兰驻广州总领事彼得•诺沃特尼亚克(Piotr Nowotniak)阐述了欧盟的扩大进程与核心价值观。他指出,欧盟已历经7轮扩大,现有27个成员国,并有9个候选国处于不同申请阶段。诺沃特尼亚克强调,欧盟扩大并非随意,而是基于严格遵循《欧洲联盟条约》中的共同价值观,并通过《哥本哈根标准》进行审核。该标准包含政治稳定、市场经济和法律体系对接三大支柱。这是一个需要申请国进行全方位改革的严格“择优”过程。他表明,欧盟的持续扩大对于增强欧洲整体团结、和平与繁荣至关重要。
意大利驻广州副总领事钱琪乐(Cataldo Cianciaruso)介绍了欧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的现状及发展历程。他提到该政策框架自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构建,旨在协调各成员国行动以维护共同安全,并由欧洲理事会设定战略目标,欧盟委员会负责具体执行。他还强调,欧盟与北约是战略互补关系,通过合作提升整体应对能力。当前,欧盟各国正共同评估各类风险,其中地缘政治变化、移民及经济安全是关注重点。欧盟还在持续开发新的安全工具以应对复杂挑战。
德国驻广州总领事万玉凤(Josefine WALLAT)在发言中强调了欧盟单一市场作为欧洲繁荣与和平基石的重要作用。她回顾了从二战后马歇尔计划、《舒曼宣言》推动的煤钢共同体,到逐步实现货物、服务、资本和人员四大要素自由流动的一体化进程。万玉凤特别指出,共同标准的协调、申根区的人员流动以及欧元的广泛使用,为企业和民众带来了巨大便利,显著降低了交易成本。她强调,这一深度整合的单一市场不仅是欧盟财富的基础,更是保障欧洲持久和平的关键承诺。
希腊驻广州总领事安吉娜(Georgia Andreadi)系统阐述了欧盟司法与法治体系。安吉娜指出,欧盟通过欧洲司法组织和欧洲刑警组织等机构,构建了打击跨境犯罪的高效法律合作机制,并实现了成员国间司法判决的相互承认。她进一步提到,欧盟依托《欧盟基本权利宪章》等核心法律文件以及涵盖移民管理(如共同庇护体系)的40多种情报共享工具,维护了统一法治标准,保障了人权与安全。同时,欧盟也做到了尊重各成员国的司法独立性。这一体系从个人权利到整体安全,为欧盟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
葡萄牙驻广州总领事托马斯•阿泽维多(Tomás Van Asch de Azevedo)阐述了欧盟作为社会共同体的核心理念。阿泽维多强调,欧盟通过《欧洲社会权利支柱》等政策构建了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致力于确保公民在跨境流动中的社会权利得以无缝衔接(如养老金、医疗保障),并特别关注弱势群体。该体系旨在通过技能提升、数字化管理等方式促进社会包容与公平,其根本目标是让所有成员国民众共享繁荣,并计划于2030年实现减贫、2050年消除贫困,以此践行欧盟的基本价值观。
荷兰驻广州总领事安卓(Efstathios Andreou)在发言中对当前不可持续的资源消耗模式提出警示,指出若延续现有生活方式,到2050年全球将需要四个地球的资源。安卓强调,极端天气频发、海平面上升等气候变化后果已十分严峻,跨越国界并影响所有人。为此,他呼吁全球必须转变思路,共同采取行动,推行一项“绿色协议”,即通过重构能源消费结构等措施实现2030年二氧化碳减排50%等宏伟目标。
西班牙驻广州总领事艾明睿(Emilio de Miguel)阐述了欧盟在数字化领域的战略规划。他重点介绍了2024年通过的全球首部《人工智能法案》,表示这项法案旨在建立以人为本、可信赖的人工智能监管框架并输出相关国际标准。为实现数字化目标,欧盟设定了2030年具体指标,包括80%公民具备基本数字技能、提升尖端半导体使用率、推动70%的企业采用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等。艾明睿还提到,欧盟早已通过《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等法案构建数据安全体系,并正着力应对网络安全威胁,建设泛欧洲数据空间。
法国驻广州总领事罗宏灵(Laurent Legodec)重点阐述了欧盟在文化与教育领域的整合举措。他介绍了旨在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创意欧洲”计划和持续数十年的“欧洲文化之都”倡议。在青年与教育方面,他强调了标志性的“伊拉斯谟+”项目在支持师生跨国流动与交流方面的关键作用。罗宏灵指出,申根区人员自由流动的政策为超过千万学生、学者提供了便利,是文化教育合作的重要基石。欧盟还通过提供资金与技术来支持文化从业者开展有关项目。
在主题发言第二部分,中国欧盟商会华南董事会副主席布兰丁•克雷萨尔(Blandine Cressard)肯定了中欧双边贸易额增长至7800多亿美元的成就,并着重指出,中国南方仍是极具吸引力的投资与创新中心。克雷萨尔呼吁中欧双方在政策一致性、数字标准统一及法治环境等方面共同努力,以应对地缘政治竞争。克雷萨尔还表示,尽管存在挑战,她仍对中欧合作前景感到乐观,坚信中欧应携手深化关系,共建光明未来。
中国民营经济国际合作商会副会长郑勇强阐述了新时期中欧绿色能源合作的实践与展望。他指出,双方在碳中和目标上高度一致,并已建立成熟的对话机制,中国在光伏、风电等装备制造方面具有优势,欧洲则提供技术与市场,双方合作潜力巨大。例如,一家广州新能源企业通过在欧洲七国设立子公司,创造了超千个就业岗位,展示了合作成果。郑勇强呼吁,双方未来应在战略协同、技术创新(如氢能、储能)及产业互联上深化合作。他还介绍了中欧科技合作协会在搭建巴伐利亚创新中心等平台方面的努力,强调中欧绿色合作前景广阔。
中国欧盟商会华南董事会副主席叶春雨基于其20余年华南经验,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凭借香港金融、深圳科技、广州制造的“钻石”模式,成为中欧协同创新的重要试验场。她列举了广州塔、深圳乐高乐园、法国眼科技术等案例,说明中 欧合作已从宏观协议深化为具体生活层面的共赢。针对人工智能普及与老龄化等趋势,叶春雨提出四点建议:深入理解中国区域市场差异、加强面对面交流、区隔政治与商业、积极担当湾区推广使者。她强调,真正的协同效应需通过共同价值下的务实合作方能实现。
广州卫视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海外部副主管李梦圆分享了该公司通过与欧盟成功开展深度合作而走向国际的经验。她强调,与德国杜伊斯堡创新中心等机构共建研发中心,为该公司提供了关键推动力,并通过临床合作、技术交流(如中欧医生互访手术)克服了认证壁垒与文化差异。尽管欧盟CE认证严格且仍存在一些挑战,但通过开放合作与网络平台共享先进技术,是实现共赢的重要途径。
在中外学者发言环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云山领军学者李形坦言,欧盟在与其他大国关系方面面临复杂挑战,并在安全、能源和关键技术领域存在依赖性。他强调,尽管中欧在一些问题上存在分歧,但持续对话至关重要。“对话并不能完全消除分歧,但有助于管控分歧,建立信任,并在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等领域打开合作之门。”作为在中国与丹麦之间往来并在两国生活和工作数十年的学者,他呼吁双方致力于建设一个对话战胜对抗、合作战胜分裂的未来。
丹麦国家博物馆高级研究员本杰明•阿斯穆森(Benjamin Asmussen)以18世纪的全球贸易为切入点,生动描绘了欧洲商船远航至广州黄埔古港的历史场景。他指出,从最初的停靠修船,到建立商馆,再到深入福建山区收购茶叶,早期的商业活动不仅是经济行为,更伴随着文化的碰撞与不同身份的交织。关税、贸易公司等现象,在数百年前就已成为中欧交往的一部分。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云山领军学者于奇智以中法关系为例,阐述了思想文化交流的双重镜像效应。他回顾了萨特等法国哲学家的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以及改革开放后“西学热”对中国学术界的深刻影响。与此同时,以《论语》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也在法国汉学界受到重视,成为反思西方传统的“他山之石”。他认为,这种双向的思想互鉴超越了国界,最终的目标是在差异中寻找“无条件地互相尊重、互相承认的领域”,实现人类的和谐共生。
斯德哥尔摩大学博士马蒂亚斯•卡尔姆斯(Mathias Karlsmose)指出,欧洲对中国的早期了解始于马可•波罗时代,一个遥远、先进且强大的东方国度的形象由此深入人心。他提到,丹麦在17世纪就积极寻求与被视为“亚洲最重要国家”的中国建立贸易联系,并在清朝康熙时期正式开启了两国交往。这种交往也塑造了欧洲对中华文明的早期认知,儒家思想中强调道德的社会治理模式,曾被视为对欧洲思想体系的有益补充。
欧盟让•莫纳讲席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欧洲研究中心副教授赖雪仪分享了基于社交媒体大数据的研究成果。她分析了2019年以来欧盟与中国官方社媒账号的内容,发现双方叙事内容的焦点各异:欧盟账号更侧重于性别平等等规范性议题,而中国账号则更聚焦于金融经济合作。这一研究结果直观地反映了自2019年欧盟将中国定义为“竞争者”之后,双方在认知上的差异。她同时指出,双方即便存在分歧,也仍在努力推动相互关系向前发展。
本次会议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丹麦王国驻广州总领事馆和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联合主办,中共广东省委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为会议提供了支持。(文/刘乐山、林泽龙、刘贻泳)
来源:中国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