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榜单里其他玩家也挺热闹,腾讯元宝以22.4%的增速稳坐第三,蚂蚁的AQ App更是凭着60.1%的暴涨首次冲进前十,反倒是Kimi出现了9.6%的下滑。
AI赛道的竞争真是越来越刺激了,刚出的2025年8月数据里,豆包直接超越DeepSeek,坐上了中国原生AI App月活第一的位置。
这结果看着意外,细想却全是门道,更藏着整个AI时代的生存逻辑。
先看看这份亮眼的数据:豆包月活飙到15742万,环比还涨了6.6%,而之前的榜首DeepSeek不光增速跌了4.0%,排名也掉到第二。
榜单里其他玩家也挺热闹,腾讯元宝以22.4%的增速稳坐第三,蚂蚁的AQ App更是凭着60.1%的暴涨首次冲进前十,反倒是Kimi出现了9.6%的下滑。
短短几年,从2022年底ChatGPT引爆浪潮,到现在国内玩家你追我赶,谁也没法打包票能一直领跑。
有人可能会问,豆包起步明明不算早,2023年8月刚亮相时月活还不到10万,怎么就后来居上了?
时间倒回2023年8月,刚出生的豆包在AI圈像个小透明。彼时DeepSeek已靠论文解析功能收割百万学生党,Kimi凭借文艺范聊天笼络文青,而豆包月活还不足十万。
转折发生在2024年初,当抖音把“用豆包AI做春节特效”的弹窗推送给6亿日活用户,这场降维打击正式启动。
在这里,我还得着重提一嘴,说说豆包和DeepSeek的路子差异了。
用过的人都知道,DeepSeek走的是专业路线,解析复杂信息、做综合判断是把好手,更对硬核需求的用户胃口;但豆包胜在“接地气”,多模态能力拉满,能画图、能语音对话,连刚出的Seedream 4.0模型都拿下了全球文生图榜单第一,日常查资料、做创意、唠嗑全能干,门槛低自然用户盘就大。
更关键的是豆包背后的“靠山”给力。抖音的流量基本盘摆在那儿,加上巨量引擎使劲投流,想不被看见都难。而且抖音的生态数据还能反哺模型训练,越用越聪明,这不就是管理学里说的“飞轮效应”吗?一开始推飞轮要使劲,等海量用户带来数据、数据优化能力、能力再吸引更多用户,这循环一旦转起来,想慢都难。
其实AI赛道的竞争逻辑,放到电商行业里也一模一样。现在不管是大厂还是小商家,没人能躲开AI这股风,但不同的应对方式,日子过得天差地别。
有的商家把AI用得溜,成本降了效率还高;有的守着老办法不动,慢慢就被甩在后面;还有的乱用AI造假,最后栽了大跟头。
就说电商营销吧,阿里妈妈的万相营造都成了服贸会示范案例,靠AI从选品到投放全链路搞定,帮百万商家省了100亿成本。
直播里更热闹,罗永浩、刘强东的数字人主播24小时连轴转,一场直播GMV能破5500万,中小商家就算不会出镜,靠AI主播也能打开销路。
对消费者来说也方便,淘宝测试的AI搜货能帮你理清需求,阿里妈妈的Lookie AI还能生成数字分身试衣服,逛街都省劲儿了。
但另一方面,豆包火了之后,乱象也跟着来了:有商家用AI假图卖货,货不对板坑消费者;还有买家生成假的破损图骗退款,连AI水印都没去。好在平台出手治理了,淘宝查AI假图,抖音清退仿名人带货的账号,这说明AI再好用也得守规矩。
说到底,不管是AI App之间的比拼,还是商家用AI做生意,核心都绕不开张一鸣说的“认知深度”。
豆包的逆袭不是靠运气,是找对了大众需求的路子,还借了生态的力;商家想靠AI突围,也不用非得懂复杂算法,把平台给的免费工具用好、守住合规底线就行。
AI就像个大浪淘沙的筛子,筛掉那些抵触变化的、盲目乱闯的,留下的是愿意顺势而为、踏实做事的。
现在不管是科技赛道还是电商行业,都没有永恒的赢家,只有不断跟上节奏、把工具用对地方的人。毕竟技术本身没有对错,能让它发挥价值的,永远是人的认知和选择。
来源:大佬灼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