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张桃芳登上外媒,号称最致命狙击手,曾逼得美军不敢上厕所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5 15:36 1

摘要:短短两天,这个帖子点击破十万。楼主贴出一张黑白照,下方英文介绍只有寥寥几句,却把重点全放在一个数字:214。这正是张桃芳在朝鲜战场创下的狙击纪录,32天击毙214名敌兵。留言区很热闹,有人调侃“Chinese Reaper”,也有人质疑数据夸张。质疑归质疑,更

2018年3月,一条帖子出现在北美一处军事论坛,标题很直白——“谁才是历史最致命的狙击手”。投票栏里,一个汉字组合的名字迅速冲到榜首:张桃芳。

短短两天,这个帖子点击破十万。楼主贴出一张黑白照,下方英文介绍只有寥寥几句,却把重点全放在一个数字:214。这正是张桃芳在朝鲜战场创下的狙击纪录,32天击毙214名敌兵。留言区很热闹,有人调侃“Chinese Reaper”,也有人质疑数据夸张。质疑归质疑,更多网友选择了转发,“因为资料越查越硬”。

外网突然翻红,让许多国内年轻人第一次听说这个名字。但在上甘岭老兵眼里,那根本谈不上新闻。回到新中国刚成立后不久,会更容易理解这份“冷枪”成绩单是怎样砸出来的。

1931年7月,张桃芳生于江苏兴化。那一年“九一八”事变震动全国,他的童年伴随逃难和饥荒。祖父用一杆老猎枪养家,偶尔也让孙子摸两下,可惜小桃芳准星对不准,三只麻雀一只没打中。老人撂下一句:“你这眼神,不行。”谁也想不到,这句玩笑后来被现实狠狠打脸。

1949年,18岁的张桃芳已是民兵排长。正想在家乡修水利、种水稻,朝鲜半岛却忽然硝烟四起。1951年夏,他随着24军72师跨过鸭绿江,成了志愿军214团8连的一名新兵。那年他才二十岁,人瘦得像根筷子,只会端枪,完全听不懂什么“弹道修正”。

志愿军阵地流行一场“冷枪冷炮运动”。老兵一句话传得挺江湖:“能省一发就多活一人。”张桃芳自告奋勇参加射击培训。每日黄昏,他把两袋湿沙绑在手臂上练举枪,直练到胳膊麻木。班长看他像拼命三郎,边递水边嘀咕:“小子,你是真想把自己榨干啊?”

第一次内部打靶竞赛,他借到一支苏制莫辛纳甘。陌生枪,陌生标尺,三枪全脱靶,现场连长一脸铁青,把他丢到炊事班烧火。那晚他蹲在灶口,脸被火光映得通红,心里只剩一句暗誓:再不端枪,誓不为人。

1952年10月,上甘岭争夺战爆发。志愿军阵地与美韩防线最近处只有三十多米,白天抬头就是死。24军军长皮定均到前沿时,看见对面美兵抖着肩唱歌,心里腾起无名火。他下令:尽快组织精确射手,给敌人“闭麦”。

那天傍晚,连长找来张桃芳:“再给你一次机会,指哪儿打哪儿。”他躺倒掩体里,连长指向前方细如毫发的树枝。枪声响,只见枝头落叶轻颤。连长抿嘴点头:“明早随我上前沿。”

随后十八天,张桃芳用225发子弹送走70名敌兵,平均三枪一个。敌人据点警报响成一片,迫击炮、烟幕弹全洒向他潜伏的坡面,但连一角衣袖都没蹭到。最窘的还是那些美军步兵,不敢在阵地后方搭简易厕所,只能把罐头盒当夜壶,天亮再顺着战壕往外抛。一时间,山沟里铁皮罐头叮当作响,臭味冲天,这段怪事后来在志愿军口口相传。

1953年1月11日,214团换防至阵地北侧。张桃芳随队前进时,带着那支早被磨损的莫辛纳甘。枪没有瞄准镜,他却用耳朵听炮声间隔,用牙咬子弹壳测风向。这天,他九弹射倒七人,战报飞回后方,参谋长带着一双皮军靴上阵观摩。参谋没亮来意,只说“军长想看你打枪”。张桃芳点头:“行,看准再说。”黄昏时,他三枪解决掉两名正在吵架的美军,加上一名机枪手,正好三人。参谋兴奋得直搓手,把靴子递上:“这是军长让你穿的。”他却把靴子当成纪念盒,把打出的弹壳一个个丢进去,一直丢到214枚才笑着合上鞋带。

停战协议生效后,张桃芳得到“二等狙击英雄”称号、记特等功一次。1954年空军大规模招飞,他报名体检,视力、反应速度都过硬,顺利改行飞行员。后来再提起地面狙击,他只淡淡一句:“那支旧枪还在,我的肩窝还疼。”

岁数渐长,他偶尔动念再摸一支步枪,可惜战友们散落各地,约来约去,总也没成行。这件小事成了老人一桩未了心愿。2007年10月29日,他因病在南京逝世,终年七十七岁。

如今北京军事博物馆展柜里,那支掉漆的M1944式莫辛纳甘安静躺着,旁边标牌没写传奇,只写事实:枪号××××,曾随志愿军狙击手张桃芳参与上甘岭战役,32昼夜击毙214名敌兵。参观者往往停留几秒便走,可要是细想——一支不带瞄准镜的老式步枪,能写进国外论坛的“最致命”榜单,还把美军逼到“罐头盒卫生间”的窘境,这故事恐怕比展柜玻璃更硬。

来源:历史与江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