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苏轼在《浣溪沙·咏橘》中以“香雾噀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之句,将橘香袭人、汁水清甜之美生动道尽。而产自赣鄱大地的寻乌蜜桔,恰如词中所咏,皮薄易剥、质脆化渣,风味浓厚。自清代起,便已成为皇家贡品,数百年来一直备受消费者青睐。
岁至初秋,在东江源头的寻乌县,恰逢漫山遍野蜜桔成熟,一山一山的绿意里,缀满沉甸甸的青黄,清甜的桔香萦绕山间,将整座城酿成甜蜜的芬芳。
苏轼在《浣溪沙·咏橘》中以“香雾噀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之句,将橘香袭人、汁水清甜之美生动道尽。而产自赣鄱大地的寻乌蜜桔,恰如词中所咏,皮薄易剥、质脆化渣,风味浓厚。自清代起,便已成为皇家贡品,数百年来一直备受消费者青睐。
穿越时光的长河,如今的寻乌蜜桔,不仅被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入选第三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还逐步发展成为品牌价值达23.92亿元的支柱产业,书写着“中国蜜桔之乡”的产业传奇。
这颗小小的寻乌蜜桔究竟有多甜?
甜,源于天赋地蕴。
1980年,中国科学院南方山区综合考察队的一纸结论,为寻乌发展蜜桔产业奠定了科学依据——“赣南发展柑橘的气候得天独厚,应成为我国柑橘商品生产重要基地。”
这一切的甜蜜,并非偶然。
寻乌,坐落于东经115°、北纬25°,这里地处北纬25°柑橘黄金生产地带,亚热带季风拂过山野,带来充沛的雨露与充足的阳光,尤其进入秋冬,显著的昼夜温差成为糖分凝聚的“天然引擎”。这里群山含翠,森林覆盖率高达82.37%,土壤中硒含量高达0.433mg/kg,是一片被绿水青山环抱的红色热土,也是一片被自然厚爱的富硒红壤。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共同孕育出独一无二的寻乌蜜桔。
甜,来自人与技术的深耕。
一颗蜜桔,承载着33万寻乌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科技赋能让这份“甜蜜事业”焕发新光彩,推动传统果业向现代农业华丽转型。
寻乌县大力推广“生态建园、综合防控”等标准化生产技术,“搭网种植”技术覆盖全县90%的柑橘园,有效阻隔了病虫害的侵袭。通过出台农机购置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无人机飞防、水肥一体化系统等现代化农业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寻乌县丹溪乡高峰村果农凌宏发欣喜地说:“这些新技术让我们的产量比去年提高了三分之一,成本反而降低了30%!”
与此同时,当地围绕精准施肥、选育良种、改良技术等方面,与华中农业大学、江西农业大学等多所科研院校深入开展合作。通过推广特早熟、早熟与晚熟等不同熟期的品种,将蜜桔的采收期与销售周期大幅延长,既稳定了市场供应,又显著提升了果农收入。
如今,全县蜜桔种植面积约6.2万亩,年产量预计5.8万吨,年产值高达2.4亿元,走出了一条科技兴农、产业富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
甜,更成于与新渠道的拥抱。
酒香也怕巷子深。如何让深藏于赣南群山中的美味走出大山,叩开广阔市场的大门?
寻乌县精准抓住电商与物流两大关键,持续完善电商服务体系和物流运输网络,已开通直达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23个城市的直发专线,建立起设施完善、高效畅通的农村电商流通系统,打通了农产品出村进城的“最后一公里”。
“现在物流的话也很方便,我们只需要把蜜桔打包好,物流车会直接到我们门口拉货,这让我们更有信心去做好直播运营。”寻乌县电商从业者庄红一边查看订单一边说。
如今在寻乌,像庄红这样的电商从业人员已有3万余人,全县拥有电子商务网络零售店铺3187家、电商零售企业267家。
与此同时,当地紧紧围绕“234”发展思路(即两果联动、三产融合、四良配套),在科技创新、良种培育、良技运用、良园示范、良品营销、融合发展等领域协同推进,积极建设高品质栽培基地和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加快推进云上橙柑橘科技园和深寻食品产业园满园运营,着力培育一批柑橘精深加工企业,引入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赋能传统果业,推动柑橘产业向标准化、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升级,推进橘文旅深度融合,全力将寻乌打造为中国南方柑橘贸易集散中心和大湾区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
寻乌蜜桔的甜蜜故事,仍在继续。
来源:寻乌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