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 | 肥胖不只是“身材胖”,科学减重这样做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5 15:16 1

摘要:肥胖不是“身材问题”,而是一种疾病。很多人觉得“胖”只是影响外观,其实不然。肥胖症(obesity)是一种由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以体内脂肪过度蓄积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它带来的危害远不止影响身材,还会引发多种健康问题,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阻

肥胖不是“身材问题”,而是一种疾病。很多人觉得“胖”只是影响外观,其实不然。肥胖症(obesity)是一种由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以体内脂肪过度蓄积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它带来的危害远不止影响身材,还会引发多种健康问题,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精神心理异常、甚至某些类型的肿瘤。

只看BMI,不能全面判断是否肥胖。提到判断肥胖,大家常听说BMI(体质指数),它是常用的肥胖筛查工具,计算公式很简单:体重(kg)÷身高(m)的平方。根据我国标准:BMI≥24,属于超重,BMI≥28,属于肥胖。但要注意,仅凭BMI不能全面判断肥胖。因为BMI无法区分体重是来自脂肪还是肌肉,也不能反映脂肪在体内的分布情况。比如有些人BMI正常,但内脏脂肪超标,也就是我们说的“隐形肥胖”,这类人群同样面临健康风险。

想准确判断?得结合腰围和体脂比。要更全面、准确地判断是否患有肥胖症,需要把BMI、腰围、体脂比结合起来看。腰围:衡量内脏脂肪的关键指标。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即可判定为中心性肥胖,这意味着内脏脂肪过多,健康风险较高。体脂比:直接反映身体脂肪含量,成年人男性体脂比超过25%、女性体脂比超过30%,属于体脂过多。

患上肥胖症,只靠“少吃多动”够吗?“管住嘴、迈开腿”是减重的基础,但并不是唯一的方式。首先我们要知道,肥胖症分两大类:原发性肥胖症:由环境与遗传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是最常见的类型。继发性肥胖症:由特定病理生理状况引起,比如库欣综合征、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或是长期使用皮质类固醇等药物。对于严重肥胖的患者,单纯依靠生活方式干预(少吃多动),效果可能有限。科学减重需要个性化方案,建议在专业指导下进行,常见的干预方式包括:

1.临床营养治疗:制定合理的膳食计划,保证营养均衡,不是盲目节食。

2.运动干预:结合有氧运动(如快走、跑步)和力量训练,提升身体代谢率。

3.行为心理干预:改善不良饮食习惯、调整睡眠质量、做好压力管理。

4.药物治疗:在专业评估后,必要时可使用药物辅助减重。

5.减重与代谢手术治疗:通过手术限制摄食量或减少营养吸收,帮助减轻体重(适用于符合手术指征的严重肥胖患者)。

健康减重,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避免极端方式:千万别用快速节食、滥用减肥药等方法,可能导致营养不良、代谢紊乱,甚至危及生命;设定合理目标:减重不宜过快,每周减重0.5-1公斤是比较合适的速度,循序渐进才能让效果更持久;关注整体健康:减重不只是为了改善外形,更重要的是让血压、血糖、血脂等健康指标恢复正常;寻求专业帮助:如果有减重需求,建议前往医院的临床营养科、内分泌科、胃肠外科或减重代谢联合门诊等科室,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制定科学方案。

科学减重不是追求快速效果的“短跑”,而是一场关乎健康的“马拉松”。只有树立正确的减重观念,采用科学的方法,才能真正守护好自己的健康,赢得更美好的未来。

来源:齐鲁晚报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