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美国总统川普要“拖古改制”,把用了将近80年的“国防部”改叫“战争部”。从1789年美国宪法获各州批准,就设立了“战争部”这个部门,后面一直用了160多年。在创立这个“战争部”的初期,那时候的美国没海军,没空军,实际上就管着陆军一个兵种。
最近,美国总统川普要“拖古改制”,把用了将近80年的“国防部”改叫“战争部”。从1789年美国宪法获各州批准,就设立了“战争部”这个部门,后面一直用了160多年。在创立这个“战争部”的初期,那时候的美国没海军,没空军,实际上就管着陆军一个兵种。
◇ 图为相关新闻截图
到了1798年,随着沿海海盗对美国海上贸易的骚扰越来越严重,终于在第三任战争部长詹姆斯·麦克亨利的推动下,将海军事务从战争部剥出来,成立了独立的“海军部”。打这儿起,这战争部实际上就成了“陆军部”。等到一百多年后,打完二战,美国人成立了空军,加上原来就有的陆军,海军,还有海军陆战队。这四个兵种就归战争部和海军部两个部门分别管理。 本来美军一打仗,就动不动让海陆空一起上, 你现在分开管,很明显会给统一指挥,统一部署带来很大不方便。于是,1947年,时任美国总统的杜鲁门通过了《国家安全法》,正式将战争部拆成了陆军和空军部,随后又组建了更高级别的联邦军事机构,也就是今天的“国防部”。
需要强调的是,这次川普是指示国防部把“战争部”当作第二名称使用,所以,国防部长也可以叫“战争部长”,这名字在官方往来和公开活动中,想用国防部长也行,用战争部长也没问题。但不是真把“国防部”这名字改了。其实在美国这样的国家,动不动就要给部门改名的情况并不多见。因为改名不仅麻烦,而且这事儿不一定能成。像川普这次改名,到最后能不能改,还得要议员提案,两院,最后总统签字才能算完。
不过,给部门改名要是放在中国古代,那就容易多了。圣上今天突发奇想说要改名,第二天就在群臣“万岁爷圣明”的欢呼中,部门的名字就换了。 那么,咱们老祖宗都因为啥给部门改名?川普把“国防部”改叫“战争部”到底有啥说法?
说起来,中国古代最常见的,还是因为避讳改名。 古代讲究一个“为尊者讳”,这天下谁也没有比君主更尊贵的了。所以,在古代,你说话,写作文,起名字,甚至是朝廷的官名,要是和君主的名字撞上,那就是大大的不尊不敬。 比方说在先秦时代,按周代官制,上到周天子的中央朝廷,下到各地封国,都有司徒这个官职。司徒就是管民政、礼乐祭祀方面的高级领导干部。
◇ 图为周朝官制图表
在《左传》里面就记载,春秋时期的晋僖侯名叫姬司徒,晋国也有司徒,所以晋国为了避君主的讳,就把司徒这一称呼废了,改叫“中军”。再比如,当时宋国有司空的职务,也因为宋武公名字叫司空,为了给他避讳宋国司空的官名改为司城。有这两典型案例,后人起名的时候都避免起官名。比如鲁桓公生就为给自己孩子起名绞尽脑汁,于是去请教大夫申繻,申繻就强调了“不以官,以官则废职”,到时候还要改职务名称,平添麻烦。
到后来,由于历代官职的名称不断变化, 加上避讳帝王名字的范围越来越大 ,变来变去,就常常出现官名与皇帝名字撞车的情况。 到了后来,连皇帝老爹的名字也不能碰,甚至同音也不行,照样得避讳,得改。 比如说,隋文帝的父亲名忠。因为“忠”和“中原”的“中”同音,所以一切带“中“字的官名全被改了,“中书”改叫“内史”,“侍中”改叫“纳言”。后来日本先后派出遣隋使,遣唐使,学习中华文化,就把这套官名也给带回了日本。这“纳言”就成了日本政府中的一个重要官职,比如开创镰仓幕府的第一代征夷大将军源赖朝入京觐见天皇,天皇就任命他为“权大纳言兼右大将”,两个月后源赖朝回到镰仓开创幕府。
◇ 图为李 世民 画像
不过,这种为避讳而改名的情况,并没有一定之规,改还是不改都是皇帝一个人说了算。如果皇上不讲究这些,官职就不用改名。如果皇上特在乎这事儿,那不光官名要避讳,连皇子皇孙的名也要避讳。比如说贞观年间,唐朝已经建立起三省六部制度,六部中有一个部门叫“民部“,平常就负责查查人口,管管财政,相当于今天国家统计局加上财政部。按说民部的这个“民”字,犯了当时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讳,需要改名,但李世民本人不在乎。所以,在贞观年间,民部这个部门单位一直没换名。直到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唐太宗驾崩,他儿子高宗李治继位。这位就特别看重名讳这些事,于是,当年六月,“民部”就被改为“户部”,其他带“治”字的官名也一律被改。比如,相当于最高检察院检察长的治书侍御史,改叫“御史中丞”;“治礼郎”改叫“奉礼郎”,“诸州治中”改叫“司马”。唐代诗人白居易那首《琵琶行》里说:“江州司马青衫湿”,他要是活在李世民时代,那就得说“江州治中青衫湿”了。三年后,高宗李治立长子李忠为太子,所有跟“忠”字同音的官名就又改了一遍,“中允”改叫“内允”,“中郎将”变成了“旅贲郎将”。
◇ 图为朱温画像
避讳皇亲贵胄的名字,天下都是人家的,改就改了,忍就忍了。 有时候这些官职就算没撞到圣上的名讳,撞上了某个权臣,避讳一样是必不可少。比如唐末有个军阀叫冯行袭,后来被封为昭信军节度使。 这位知道李唐王朝还几天蹦哒了,为了拍权相朱全忠,就是朱温的马屁。 就向皇帝上奏,说昭信军衙门的匾额里有一个字犯了朱全忠,朱大人爷爷朱信的名讳,希望让皇帝重新赐块匾。当时朱全忠名为臣子,实际上天子在他手里都是傀儡,所以皇帝收到这样的奏疏,自然是忙不迭的批准。不仅如此,还把“昭信军”改名为“戎昭军”。 朱全忠一看,姓冯这小子连自己爷爷的名讳都考虑进去了,真他娘是个人才, 在朱全忠灭唐朝建立后梁后,冯行袭也凭借从龙功臣的身份待遇显赫,官至司空,爵封长乐郡王。
除了避讳皇亲贵胄们的名字,改官名以外。古代皇帝们也经常改官名,改名的原因也简单,一般来说就是为了方便治理。比如说,汉朝在一开始,管州这一级的一把手叫刺史,后来改叫州牧。在整个汉朝历史中这两个官名也是来回换,一会儿叫刺史,一会儿叫州牧。这么换来换去,说白了都是统治需要。比如汉武帝元封五年的时候,把全国分成十三州部,每部刺史一人,用来监察郡国。也就是说,设刺史的目的就是为了监视地方官,打击豪强,削弱列侯和诸王。这时候,刺史的日常工作也就是巡视一下郡国,监察官员行为,不管民政,不掌军事,连常设的衙门都没有。到了昭宣时期,刺史的职权已经扩大,他们有了领兵、干预郡国司法、插手正常公务程序的权力了。
◇ 图为宋代画作中的汉成帝形象
针对这些问题,在汉成帝时期,大司空何武、丞相方进联名向皇帝上奏说,按照春秋礼法,应该“用贵治贱,不以卑临尊。”这刺史只是个俸禄六百石的小官,现在却比两千石的太守还牛逼,这不是乱了辈分?所以应该罢免刺史。如果担心免了刺史,地方官不好管理,那就在每个州设一个州牧。上古时期就有州牧的职务,这样一来既能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又符合上古礼法。不过,这样的行为又引来了很多人的不满,因为刺史在当时,是一个很有前途的工作,所谓“居部九岁,举为守相”。也就是说他们在地方上勤勤恳恳的干9年,就有资格担任郡守和国相,从六百石的小官一跃成为两千石的高官。这时候,你再来一个州牧,就等于把这帮刺史的进步通道给掐断了。就这样,汉成帝的州牧没用多久,到了汉哀帝时期就废了州牧,又恢复了刺史。
可以说,州牧与刺史之争贯穿了整个西汉末年。到了汉末,权臣王莽就曾改设州。到了东汉初期,光武帝刘秀自身没有太强的实力,需要联合地方豪强平定天下,所以还遵循州牧制度,承认地方势力。但等到天下平定后,眼瞅着这些个州牧的权力过重,又成了中央集权的绊脚石。所以,刘秀在建武十八年,又把州牧改回刺史,同时“退功臣进文吏”,有意削弱地方这些个豪强。这时期的刺史,取消了领兵权,强化了监察权,并有选举、劾奏的权力。总的来说,这时候刺史主要还是负责纪检监察的工作,不是什么行政机关。
◇ 图为明代《三国演义》小说插图中的刘关张平黄巾
这种刺史制度,一直延续到东汉末年。汉灵帝时期,随着黄巾起义爆发,中央朝廷基本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权。既然中央没实力摆平地方上的乱子,那只好把权力往下放,让地方的权力大点儿,好去对付那些反贼乱党。所以,这时候汉灵帝又把“刺史”改成了“州牧”。灵帝这么干,本来就是为了解决眼巴前的这个烂摊子,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先保住大汉江山再说别的。但他这么一来,权力往下一放,等于从制度上承认了地方上的州牧拥有军政大权,他们有了这些权力后,带兵平叛确实更方便了。但等到他们把反贼乱党给平了,这州牧就差不多成了割据地方的一股势力。之后,就是汉末乱世,群雄并起抢地盘的故事了。
这些人通常都挂着州牧的名头。像冀州牧袁绍、兖州牧曹操、豫州牧刘备、益州牧刘璋,到这一步,那还不是谁抢得土地和人口多,谁的势力就越大么?这时候,皇帝的政令基本上就不出长安了。就算有,那也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么一看,汉灵帝把刺史改成州牧,实实在在是地方割据形成的一个重要缘由。
◇ 图为汉末天下割据势力
一般来说,这种改官名大部分情况都是一次改具体一个或几个部门的官名,但历史上也有一些抽象皇帝,把全国大小官员,一次性全改了。比如说王莽就是这么一号人物,自从他篡位建立新朝后,《汉书》就记载,说王莽“改正朔,易服色,变牺牲,殊徽帜,异器制”。把汉朝的“明光宫”改名“定安馆”,“长乐宫”改为“常乐室”,“未央宫”改为“寿成室”。包括汉朝的一切官职也都改成了先秦时期,周制时代下的官名,像财政部长“大司农”改叫“羲和”,后来又改叫“纳言”;司法部长“大理”改为“作士”;文化部长“太常”改为“秩宗”;民宗委“大鸿胪”改为“典乐”;负责皇帝私生活的“少府”改为“共工”;负责皇家财政的“水衡都尉”改为“予虞”。而且,王莽也把军事单位的名称改了。相当于中央警卫团的“卫尉”改叫“太卫”;首都警备司令“执金吾”改为“奋武”,“中尉”改为“军正”。有人说,王莽是传统周文化思想的卫道士,所做的其实是托古改制,希望“克己复礼”回到周制时代。
◇ 图为《王莽篡汉》连环画封面
如果光看官名好像是这么回事,然而随着他官制改名,还同步进行了一场改革。封了一堆官,最尊贵的是四辅、三公、四将,谓十一公。四辅本来是太师、太保、太傅、少傅,这次,王莽废去太保、少傅,代之以国师、国将,与太师、太傅仍称四辅。“太师主东方,防洪涝;太傅主南方,防炎热;国师主西方,防干旱;国将主北方,防严寒”,也就是说,百官中最尊贵的四位爷是四个气象局的领导。四辅之下是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三公,大司马主管天文,告诉老百姓生产的时节,鼓励生产,获得丰收;大司徒主管人道,负责教化,带着老百姓服从上级,搞好宣传,改良风俗;大司空主管地理,开垦土地,兴修水利。不过咱们看周代三公的职责,就知道这王莽改得真是匪夷所思。大司马本来是管军事的,现在王莽让他察天时、促生产;大司徒属于宰相这个级别,主管人事,现在王莽夺了大司徒的人事权,只让他负责宣传教化;大司空本来是管监察的,现在王莽让他管理山川、开垦土地。也就是说,大司马无军权,大司徒无人事权,大司空无监察权。而这些主要权力交给谁?当然是交给王莽自己,从这个角度看,王莽改制,改官名,无非就是这些个名称和周朝那会儿比较相近而已,实际上还是以这个名义加强中央集权,提高个人的权威。所以,他根本就不是什么“尊孔复古“”托古改制“,他就是一个披着周制外衣的秦制独夫。
◇ 图为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古城遗址壁画中的武则天(船中间)
在中国古代,能和王莽这样整体大改的,就只有武则天能与之一拼了。公元683年,唐高宗李治驾崩,四天后太子李显灵前即位,这就是唐中宗。不过,仅仅两个月后,中宗李显被太后武则天废了,豫王李旦即位,是为唐睿宗,武则天临朝称制。等到8月底高宗李治的葬礼结束,按理来说,武则天应该把权力还给儿子,但大臣们没等来太后的归政,反而等来太后一封诏书。诏书中提到大改官名,原来三省六部全部改名,尚书省改为“文昌台”,门下省改为“鸾台”,中书省改为“凤阁”,吏部改称“天官”,户部改称“地官”,礼部改称“春官”,兵部改称“夏官”,刑部改称“秋官”,工部改称“冬官”。不仅如此,太后的另一封诏书还说,自己愿意再发挥发挥余热,誓要建立一个国泰民安的天下,上不负老公的托付,下不负儿子的期望。说来说去,那意思是玉玺还得由老娘我攥着,龙椅还得由我坐着。
话说到这一步,事情也做到这一步,这一切也都说明武则天离当真正的皇帝不远了。因此,她的这个举动就遭到了宗室和大臣们的激烈反对,也先后引发了徐敬业、李贞、李冲的反叛。只是这些人的起兵并没有阻止武则天进一步行动,等到这些反对势力被一一平定后,武则天也正式走上了称帝之路。
◇ 图为美国现任国防部(战争部)部长赫格塞斯
说回川普给国防部改名,国防部并不犯川普的名讳,川普也没法称孤道寡,开创美国新纪元。因此从常人的角度看,川普这般举措似乎是不成立的。川普说,美国过去有“战争部”的时候,打了两次世界大战都赢了,那是美国的 “胜利时刻”。他觉得恢复这个名字,能唤起一些民众对“美国强大时代”的记忆,也算给自己的政治形象加加分。前面讲了, 在美国历史上,战争部有160多年的历史。1947年才正式改叫“国防部”,注意这个时间点,这时候,整个世界刚经历完二战,美苏两大国就从曾经的战友变成针锋相对的敌人。不过,这时候谁也没有绝对把握,把对方弄死,只能拉拢各自盟友,准备冷战。也就是说,这时候包括苏联在内,其他国家一看,美国人把火药味这么浓的“战争部”改成了“国防部”,就给人一种美国战略从“强势”变成了“防御”的感觉。从后来的历史来看,在冷战期间,美国对苏联的战略也确实是以防御为主。
如果理解这个,再看川普这次改名。眼下这世界可一点都不太平,乌克兰,中东,南亚,东南亚,可以说除了核武器没用,能用的都用了。这种狼烟四起,火药味直窜天灵感的感觉,可以说从二战结束以来,都没有像这个时代这么强烈过。
◇ 图为冷战时期反映“古巴导弹危机”的漫画
另外,现在的“战争部”部长赫格塞斯也明说了:“我们恢复使用暴力。在总统指导下战争部将为胜利而战,我们将主动出击,而不只是为了防卫。最大杀伤力,而不是温和的合法性。暴力效果,而不是政治正确。我们要培养的是战士,而不只是防卫者。”所以, 我估计川普这次改名就是给整个世界发出一个信号,美国准备放弃自打二战以来施行的防御性为主的战略威慑,要改成“强硬的,甚至主动进攻”的战略了。
当然,这只是一家之言。咱们都知道,川普总统擅长搞极限施压,不按常理出牌,川普这么强调“战争”,如果处理不好,会不会引起对手的应激反应,世界进一步陷入动荡。这就是摆在所有人面前的一个问题。
来源:趣闻捕手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