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哄地皮,地哄肚皮。咱们得把土地当成最实在的伙伴,先算好规模账、技术账、经济账这三笔账。只要把这三笔账算清楚、算明白,增收就不是问题。”9月23日,正值秋分,细雨绵绵。滑县白道口镇冯村的种粮大户冯曙光,趁着不能下地来到隔壁李营村的胜军农资店,提前为秋收后的小
■河南经济报记者 马连华
“人哄地皮,地哄肚皮。咱们得把土地当成最实在的伙伴,先算好规模账、技术账、经济账这三笔账。只要把这三笔账算清楚、算明白,增收就不是问题。”9月23日,正值秋分,细雨绵绵。滑县白道口镇冯村的种粮大户冯曙光,趁着不能下地来到隔壁李营村的胜军农资店,提前为秋收后的小麦底肥做准备。一进店,他就被周围的农户团团围住,大家纷纷询问他这一季收成好的秘诀。冯曙光也不藏私,乐呵呵地跟大家聊起自己的种地心得。
今年,冯曙光承包的100多亩地里,有30亩都种上了辣椒。头一回大规模种植经济作物,他走访了多家辣椒种植大户,寻求最佳种植模式,对比后果断选择套种。“这样既省地,还能‘一地双收’,规模达到了,收入更有保障。”他介绍,与传统单一种植相比,“辣椒+玉米”套种模式能最大化利用土地资源,让“钱袋子”更鼓。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我理解的科学种田就是重视水肥,是要舍得用好肥,把地养肥,肯定能稳产增收。”冯曙光指着不同地块举例说,同样种辣椒,有的植株旺盛、结果期长,结果期能一直延续到深秋,摘了一茬又一茬,有的还没到盛果期就出现早衰,叶子发黄,果子又小又少,差别就在肥上——有人图便宜用劣质肥料,看似一亩地省了几十块钱,最终却因为严重减产和肥害问题吃大亏,实在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今年夏季持续干旱,不少地块减产,而冯曙光坚持科学追肥和合理灌溉,玉米、花生和辣椒根系发达、长势健壮,抗旱能力明显更强,把干旱影响降到了最低。冯曙光的这笔“技术账”,是一种远见,更是对农业科技的信任和投入。
“任何投入都必须看到实实在在的回报,我专门算过一笔细账。”冯曙光掰着手指头给大家看,“就拿肥料来说,玉米和辣椒每亩地比用普通肥料多投入20元~50元,但用好肥后,苗齐苗壮,抗病抗旱能力强,后期产量和品质都上来了,每亩地大约能增收100元~200元。这账怎么算都划算。”
人勤地不懒。冯曙光眼中的勤,不仅指手脚勤快,更指头脑勤,要勤于算账、善于学习,不断了解新的农业技术和市场信息。只有这样,增产增收才能“不断档”。
秋雨依旧淅淅沥沥,但农资店内的气氛却愈发火热。冯曙光朴实而真诚的分享,像一粒粒种子,播撒在大家的心田。算好规模、技术、经济这三笔账,正是这位新时代农民在黄土地上书写“丰收密码”的关键所在。
来源:河南经济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