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峰账号被禁止关注,深陷5次网友谩骂的他,为何会走到这一步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5 14:40 2

摘要:他曾经一句“7分钟讲完985”,让无数学子豁然开朗,成为家长们最信赖的“志愿填报导师”,

张雪峰曾是千万人眼中的“考研之神”。

他曾经一句“7分钟讲完985”,让无数学子豁然开朗,成为家长们最信赖的“志愿填报导师”,

但就在2025年9月,张雪峰的多个社交账号被平台禁止关注,一夜之间陷入谷底。

一个靠“草根逆袭”走红的教育主播,为何会遭遇平台禁止关注的限制?

这或许与他的口不择言有很大关系,毕竟他短短几年时间里,引发网友5次强烈谩骂,张雪峰或许早就“飘”了。

最近,张雪峰感慨祖国的强大,于是在网上主动表示,愿意为国家统一捐款,自己捐5000万,公司捐1亿。

本以为能引发网友的怒赞,没想到却迎来“翻车式”反转。

有人质疑他恰“爱国饭”,有人扒出他早年在直播中曾嘲讽“文科无用”。

也有人质疑他旗下的志愿填报产品,存在“收费高、服务差”等问题。

一个本想以正面姿态出现的行为,却反而激起了更多的不满,甚至全网账号还被禁止关注。

这场看似“突发”的风波,实则早有苗头。

事实上,张雪峰的成名本身就是互联网奇迹的一个缩影。

他出生于黑龙江一个普通家庭,大学毕业后做过培训班老师,跑过讲座,甚至干过几千元一场的“兼职宣讲”。

直到2015年,他那段“7分钟讲完985高校”的视频在网上爆红。

以其接地气、信息量大、语言犀利而广为流传,也把他本人推向了公众视野的中心。

彼时,刚刚经历教培行业洗牌的中国教育市场,正好存在一个“断层”。

传统学校不愿承担升学咨询任务,家长又缺乏专业认知,而张雪峰恰好补上了这个“中间地带”。

他的出现,让“志愿填报”从一门冷门知识变成了刚需产品。

短短几年间,张雪峰完成了从线下教培讲师到线上流量主播的华丽转身。

他先是创办了自己的教育公司,随后推出各种“志愿填报服务”“专业选择指南”“升学规划APP”。

再到后来涉足短视频、直播带货,成为一名商业主播,形成了以个人IP为核心的品牌。

他既是贩卖焦虑的制造者,也是升学产品售卖者,还是教育理念的传播者,最终让他走上了舆论的“高风险区”。

但正如所有互联网红人一样,走红越快,翻车的可能也越高。

张雪峰的“争议时刻”可以说贯穿整个出圈历程,尤其在过去几年里,频繁爆发的5起事件,更一步步将他推向了边缘。

第一次,是他频繁贬低某些大学专业,引发高校师生群体不满。

他频繁把“西南大学”“土木工程”“新闻学”作为贬义段子的素材,称其就业前景差、“舔服务业也要学好新闻”、“文科是服务行业”。

这类言论迅速引爆网络。

虽然,他的原意是强调,这些专业的就业前景不太好,但你网友却觉得他这样说是对整个文科的整体否定。

以至于,多个高校公开发文批评,甚至有教授怒斥他“制造教育焦虑”“专业歧视”。

张雪峰虽回应称“只是说实话”,但舆论早已一边倒。

第二次,是“鲱鱼罐头事件”。

在一次讲座中,有人朝他仍了一罐鲱鱼罐头,导致整个会场散发恶臭味道。

而他虽然依旧讲解碗手头工作,却将这件事说成是竞争对手嫉妒他才这样干的。

这一事件,让网友看到张雪峰将流量玩的十分溜,让人明白他是会借助舆论操控观众情绪的,反而让网友对他的行为产生并质疑。

第三次争议,则来自他自家公司的志愿填报产品。

随着每年高考志愿服务的需求暴涨,张雪峰的“峰学志愿卡”也开始铺天盖地地推广。

然而大量用户投诉称,服务价格高、推荐雷同、专业解释模糊甚至出错,一些建议书只是模板拼接,毫无个性化可言,甚至还不退货。

更严重的是,有人指出他的推荐逻辑是“高热度+高利润”双优先,而非真正考虑学生兴趣与发展。

这种“教育+流量+利润”的组合。开始引起公众对张雪峰“教育初心”的质疑,很多网友觉得他只为挣钱,吃相太难看了。

第四次,是“逃离北上广”事件。

张雪峰自己一家人其实定居在北京14年,也曾在网上多次鼓励大家到大城市发展。

然而,他自己却在2021年选择离开北京,到别的地方定居。

由于冲击力太强,以至于网友觉得他嘴上说一套,实际做一套。

向他这样厉害的人,竟然也在北京呆不下去,这样喜欢他的粉丝们对未来奋斗充满迷茫,也让他在大家心中形象崩塌。

最后一次、也是最具爆炸性的争议,出现在2025年9月,他愿意为祖国同意捐款5000万的事件。

张雪峰说出这些话后,网友纷纷质疑他故意恰爱国饭。

舆论迅速失控,不到48小时后,张雪峰的多个社交平台账号被禁止关注。

一位曾靠“干货”立足的教育主播,却触碰到了公众的雷点。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封控并非孤立事件。

张雪峰的团队随后回应称,其账号被限制关注,是因为其在直播过程中出现了不当言论,违反了平台规范,并遭到集中举报。

“公司正在处理,预计短期内能解决”,一位工作人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说道,称团队已在反省中。

但反省是否真的有效,是另一回事。

因为今天的张雪峰,不再是当初那个埋头讲课的老师。

他身上叠加了太多身份——主播、教育公司创始人、网络红人、带货达人。

他的“翻车”,不仅仅是一次内容风控事件,更是对整个“贩卖学术经济

”的警示。

当教育不再是沉稳的讲授,而是情绪化的表演;当家长和学生不再是受教者,而是用户和消费者;

当一个人试图同时扮演教师、商人、意见领袖3种角色时,一次跌倒就可能是“全盘塌方”。

从“7分钟讲完985”到“账号被禁止关注”,张雪峰经历的并非只是事业浮沉,而是公众态度的转变——从信任,到警惕,再到彻底失望。

他曾填补了教育行业的空白,但最终却被自己制造的焦虑反噬。

对于,张雪峰的行为和结局,年纪是怎样看得呢?

来源:铀235放映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