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1日,中国计算机学会科普工委联合百度发起的“唐卡的AI修复日记”科普活动在四川大学博物馆成功举行,本次活动也是“全国科普月-CCF科普行动”第七项行动——“AI应用创造营”中的一部分。
9月21日,中国计算机学会科普工委联合百度发起的“唐卡的AI修复日记”科普活动在四川大学博物馆成功举行,本次活动也是“全国科普月-CCF科普行动”第七项行动——“AI应用创造营”中的一部分。
活动现场1000+观众见证了AI修复唐卡,亲手体验了唐卡绘制。现场的唐卡展示区、AI修复唐卡互动区、手绘唐卡体验区、主题打卡合影区、任务核销区“生意”火爆,迎来一大波体验的小朋友和参观者们打卡。一边是生动的体验和学习。
另一边,在四川大学博物馆二楼的馆藏区,还可以现场观摩馆内收藏的唐卡真迹,寓教于乐、参与者甚众。
唐卡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被称为“藏文化百科全书”,其题材内容涉及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民间传说、世俗生活、建筑、医学、天文、历算等领域。但长久以来,老唐卡的修复面临手工难度大、耗时长、专业人才稀缺等问题。
如今,人工智能技术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全新思路。这一处该怎么勾线?这一块该填上什么颜色?借助AI,普通人或许也可以做到。
修一副唐卡,到底要费多大劲儿?有20年经验的唐卡画师回答,要好几个月。现在,把问题抛给AI唐卡修复系统,只要拍下唐卡,并上传AI唐卡修复系统,AI修复后,便会呈现唐卡原有的色彩。
为了让AI修复真正见效,四川大学赵启军教授带领团队学生搜集了4000+唐卡数据,最终实现拍照后AI快速生成唐卡修复参考图、大幅提高修复效率的效果,让非技术用户也能参与复杂的唐卡修复任务。
展览现场,除了见证AI修复唐卡,还有更多对唐卡的想象力、创造力正在挥洒:莲花、宝伞、法螺......“吉祥八宝”该用什么颜色涂抹?如何配色能够更缤纷、更吸引人?一笔笔涂画中,“修复师”们对唐卡这项非遗文化更加亲近了。
作为“全国科普月”CCF科普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次“AI应用创造营”活动不仅展示了人工智能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前沿应用,更通过互动体验的方式,让公众尤其是青少年近距离感受到科技与人文融合的魅力。活动有效推动了科普教育从“被动接收”向“主动参与”转变,进一步激发了社会对科技创新与文化传承的双重关注。
“全国科普月-CCF科普行动”在京启动
“AI,我们来了” | 全国科普月-CCF科普行动
【征集通知】第六期“CCF科普阅读推荐图书”
来源:CCFvo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