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至少7亿中国人,这种病菌被列为“明确致癌物”,怎么根治?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5 11:37 1

摘要:“你说我这胃常年没毛病,就是感觉最近饭后有点胀。”58岁的王阿姨一边说,一边拿着刚做完体检的报告,眉头里全是疑惑。她最在意的那几项:血糖、血脂、血压,全都正常,可偏偏在“幽门螺杆菌(Hp)阳性”那一栏,被医生特意打了红圈。

“你说我这胃常年没毛病,就是感觉最近饭后有点胀。”58岁的王阿姨一边说,一边拿着刚做完体检的报告,眉头里全是疑惑。她最在意的那几项:血糖、血脂、血压,全都正常,可偏偏在“幽门螺杆菌(Hp)阳性”那一栏,被医生特意打了红圈。

“听说这病菌能致癌,是真的吗?家里吃饭一直凑热闹,多个碗筷不是浪费么?我也没啥症状,用不用治?” 王阿姨的几个疑问,可能正困扰着无数中国家庭。

更让人震惊的是,我国有超过7亿人感染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接近60%,70岁以上人群更高达78%。美国卫生及公共服务部(HHS)在《致癌物报告》中已将幽门螺杆菌慢性感染列为“明确致癌物”,而国际权威杂志《柳叶刀》更直言:幽门螺杆菌是中国胃癌的最大“祸根”

一个能让医学界如临大敌的微生物,能通过一双筷子、一口饭、一阵喷嚏,在饭桌间悄悄流转。最可怕的是,大多数感染者没有任何明显症状,直到胃部问题出现时,已悄然成为高危人群。

那么,感染幽门螺杆菌到底危险在哪里?如何科学防治?真的能根治吗?尤其是很多人误信“偏方杀菌”,反而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接下来,我们用最通俗的语言,把这个“看不见的敌人”讲清楚。

幽门螺杆菌:隐形的“家庭传染员”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能在胃酸强烈环境下生存的细菌,是目前唯一被世界卫生组织(WHO)认定为直接导致癌变的“1类致癌物”。我国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人数高居世界前列,差不多两个人里就有一个人中招。如果把全国人口放在一间巨大的餐厅里,光是这个病菌携带者的人数,就能布满整整七亿个座位。

它“潜伏”能力极强,很多患者多年没有症状,这恰恰是忽视风险的最大陷阱。更令人担忧的是,家人之间共用餐具、碗筷、甚至亲吻、口对口喂饭,都可能成为传播链——“一人感染传全家”,并不是危言耸听。

传染路径主要有: - “口口”传播(共餐、共水杯、亲吻等) - “粪口”传播(不注意餐前洗手,食用被污染水源与食物) - 医疗操作传播(不规范消毒的内镜等)

“胃部无声”的拖延,有可能让风险不断累积。当幽门螺杆菌在胃内繁殖,会逐步破坏胃黏膜,引发慢性胃炎、胃溃疡,甚至胆囊炎、消化不良。尤其值得注意——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数据显示,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患胃癌风险是普通人的2-3倍,中国63%以上的胃癌病例都与它有关。

感染Hp不会立刻癌变,但如果你或家人已经有胃部溃疡、家族胃癌史、或反复出现胃不适,绝对不能大意。那么,我们到底怎么知道自己是不是已经感染?又该怎么科学处理?

感染了幽门螺杆菌,一定会得胃癌吗?这些真相要厘清!

首先要正视一个事实:感染幽门螺杆菌,不代表一定会得胃癌。数据统计,只有10-20%的感染者会发展为消化性溃疡,1-3%会进展为胃癌,少于1%会发展为胃黏膜相关淋巴瘤

也就是说,大部分感染者可能一辈子都没有明显的胃病或癌变。但这绝不是可以掉以轻心的理由。正因为“沉默”,才更需要警惕!很多老年人习惯不去管体检表上的“阳性”,直到胃痛、食欲减退、慢性胃胀都成了常态,才意识到问题严重。

常见症状包括: - 上腹部不适(隐痛、胀满、嗳气) - 食欲下降、消化不良 - 恶心反酸,时有口臭

但,更有超过半数感染者无任何不适症状,只能通过特定检测(如碳-13或碳-14呼气试验、血清学、粪便抗原检测、胃镜活检等)确认感染。

面对“致癌物标签”,很多人会被各种小道消息吓到,甚至迷信所谓“杀菌偏方”。比如常见的: - “蜂蜜水杀菌”:科学实验证明,蜂蜜进入胃里被稀释后,高渗作用消失,并不能消灭幽门螺杆菌。 - “大蒜抗菌”:即使大蒜素理论上能抑制部分细菌,但在胃内剂量太小,加上烹调破坏,几乎无法达到疗效。 - “抗幽牙膏”:口腔只是短暂停留,根本杀不死胃里的幽门螺杆菌。

回到医学正道:目前唯一有效且推荐的根治方法,是正规“药物四联疗法”,切记不要盲目自服药物,更不能因症状消退自行停药,否则细菌死灰复燃,增加耐药性,治疗难度反增。

科学防控与彻底治疗:“四联疗法”才是根治关键

幽门螺杆菌感染虽然高发,但并非所有阳性结果都要立刻根治。一般来说,出现相关症状、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病变、家族胃癌史,以及与之相关的高风险人群,才会被建议进行治疗。

目前公认的标准治疗是“四联疗法”: - 两种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等) - 一种抑酸药物(PPI类) - 一种黏膜保护剂 - 治疗周期通常为10-14天

疗程结束后,需复查确认“根除成功”。切记在治疗过程中遵医嘱足量完成疗程,不可擅自减停药物。部分患者因菌株耐药可能疗效不佳,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药物方案。

那么,如何降低家中其他成员感染风险?最核心的预防措施有: - 实行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 - 不口对口喂饭、不共用水杯 - 饭前便后勤洗手,生熟分开 - 家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时建议全家筛查 - 切勿相信杀菌“偏方”,所有治疗和预防措施,请以医院建议为准

小结与提醒

幽门螺杆菌“广泛感染、高风险但可防可治”。选择科学的检测和正规治疗,远比迷信偏方更值得信赖。如果体检出现“幽门螺杆菌阳性”,建议及时与消化科专业医生沟通,别因“无症状”而拖延防治。家有感染者,全家共防更重要。

当然,本文科普并不能完全替代专业医生的具体诊疗建议。每个人的健康状况不同,治疗方案务必在正规医院医生指导下制定与执行。幽门螺杆菌不是“洪水猛兽”,但一定不要“听之任之”。守好餐桌一关,就是守住健康的一道防线。

【免责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

《第五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幽门螺杆菌的最新研究》

《柳叶刀》:幽门螺杆菌与胃癌风险的国际流行病学分析

《中国家庭分餐制与传染病防控研究》

《幽门螺杆菌抗药性变化及管理》中华消化杂志2021年4月刊

《美国卫生部致癌物报告 (第15版)》

《幽门螺杆菌感染根除与胃癌一级预防》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

《中老年人血糖管理与营养干预研究综述》

来源:医师老付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