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在前一天,仁怀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首次回应“重庆泰克公司在仁怀投资建厂遭强行接管”事件。而遵义市委、市政府已宣布成立由市委政法委牵头的调查组,提级调查这一引发全国关注的投资纠纷。
引言:一纸通报,满头白发。三年维权路,折射出中国招商引资的深层裂痕。
9月25日11:25,遵义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的通报悄然登上“遵义发布”微信公众号。
“我们欢迎并尊重所有投资客商”,通报中的承诺与这两天闹得沸沸扬扬的三年前重庆泰克公司遭遇的“强行接管”形成鲜明对比!
真相到底如何?政府通报承诺一有结果第一时间公布!
就在前一天,仁怀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首次回应“重庆泰克公司在仁怀投资建厂遭强行接管”事件。而遵义市委、市政府已宣布成立由市委政法委牵头的调查组,提级调查这一引发全国关注的投资纠纷。
政府态度也非常明确,接受社会监督!
2017年,重庆泰克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标仁怀市白酒废水处理厂项目。这是一个典型的PPP项目:企业投资8.2亿元,获得30年特许经营权。政府不花一分钱,解决了白酒企业污水处理的难题。
“项目建成前,茅台镇的赤水河支流泛着浑浊,空气中弥漫着发酵与腐败混合的气味。”一位当地居民回忆。泰克公司投入巨资,项目于2021年正式运营,日处理污水1.5万吨,服务1045家白酒企业。
但好景不长。2022年5月,项目刚刚验收合格,泰克公司却收到一纸通知:因“重大违约”,政府将强行接管污水厂。
接管过程仅用了两小时——厂内员工被全部清退,投资者被禁止入内。公司负责人后来对媒体表示:“就像做饭熟了,连锅都被端走了。”
更令人震惊的是,投资者声称未收到任何违约通知,也未获得一分钱补偿。这意味着8亿投资一夜之间血本无归。
泰克公司首先想到的是法律途径。
但诉讼过程却异常艰难:地方法院最初以“非民事纠纷”为由不予受理;后虽认定政府违约,但执行无果;上诉至省高院,又因“未缴纳高额起诉金”被拒。
“三年来,我损失了3亿元收入,公司因资金链断裂被银行起诉,个人资产被冻结。”这位曾经意气风发的重庆企业家如今满头白发,患上了抑郁症。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仁怀市首次引发投资争议。此前万达集团王健林也曾被当地官员告知:“投资可以,但一分钱收益不能带出去。”这种“关门打狗”的模式似乎已成潜规则。
但真相果真如投资者单方面陈述的那样简单吗?
遵义市政府的反应速度值得关注。在事件被媒体曝光后24小时内,两级政府连续发布通报,并宣布由市委政法委牵头成立调查组。
“提级调查”具有深意——由遵义市直接接管仁怀市案件,避免了地方干预可能。
市委政法委的牵头,更暗示事件可能涉及行政违规或法律纠纷。
通报中特别强调“严格厘清各相关方权利和责任”,这回应了投资者关于“违约认定模糊”的质疑。政府似乎正试图扭转“地方保护主义”的负面形象。
但更深层的问题是:为何政府要在项目盈利后突然接管?背后是否有着不为人知的利益博弈?
要理解这一事件,必须看清茅台镇白酒产业的巨大利益格局。2024年,仁怀市白酒产业规模突破千亿元,而污水处理则是整个产业链的“咽喉”。
谁控制了污水处理,谁就掌握了白酒企业的命脉。这或是政府强行接管的深层动机。
一方面,当地政府可能希望将这一关键基础设施收回国有,加强对白酒产业的控制权。
另一方面,随着环保政策收紧,污水处理厂已成为利润丰厚的资产——投资者声称年利润达1亿元。
更值得关注的是时间节点:2022年正是茅台镇白酒产业迎来爆发式增长的一年。
政府可能认为,将这一“下金蛋的鸡”交给民营企业不再符合地方利益。
但这种“见利忘义”的行为,可能对贵州乃至全国的营商环境造成致命打击。
遵义调查组面临的不只是一起简单的投资纠纷,而是法治政府建设与短期地方利益的根本冲突。
遵义发布官方通报页面中“传承红色基因,讲好遵义故事”的宣传标语,与投资者的血本无归形成尖锐对比。
真正的“红色基因”应该是诚信守约、依法办事,而非地方保护主义。
值得注意的是,贵州正处于产业转型的关键期。如果每个项目都在盈利后被“收回国有”,还有谁敢来投资?
调查组需要回答的核心问题不仅是“政府是否违约”,更是“如何构建可持续的政商关系”。
这起案件或许将成为贵州营商环境的试金石。
调查组已经成立,但投资者仍在焦虑等待。
他的公司奄奄一息,银行欠款如山,而头发已全白。“我只想要一个公平。”这句话背后,是无数民营企业对法治环境的期盼。
调查结果将直接影响贵州的未来形象——是继续“关门打狗”的短视行为,还是真正践行“一视同仁、平等对待”的承诺?
全国投资者都在拭目以待。
来源:热爱可抵岁月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