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一例10岁女孩确诊!多地已有病例出现!有人因羞耻感延误就医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16 14:26 2

摘要:“孩子身上长了点小红疙瘩,这么大点儿事,能有啥大问题?”许多家长大概会这么想。可就在湖北一所小学,一位10岁女孩的“红疙瘩”背后,竟藏着一个被多数人忽视的病:会阴部尖锐湿疣。

“孩子身上长了点小红疙瘩,这么大点儿事,能有啥大问题?”许多家长大概会这么想。可就在湖北一所小学,一位10岁女孩的“红疙瘩”背后,竟藏着一个被多数人忽视的病:会阴部尖锐湿疣

这个名字听起来拗口又陌生,但它的传播却悄无声息,在校园、在家中、在夏天的泳池边,甚至在幼儿园洗手间,都可能悄悄扎下根。一个本该无忧无虑的年纪,为什么会染上这种病

这病到底怎么来的?又是如何悄悄蔓延的?

羞于启齿的“成人病”?其实孩子也会中招

说起尖锐湿疣,多数人脑海里浮现的,是“成年人”“不洁性行为”等标签。然而近年来的流行病学数据却在不断打脸这些刻板印象。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2023年底公布的一项监测数据显示,近五年间,青少年尖锐湿疣的发病率上升了近17%其中不乏学龄前儿童。

医学上,尖锐湿疣是一种由HPV(人乳头瘤病毒)引起的皮肤黏膜疾病。病毒种类繁多,有的“性情温和”,有的却“脾气暴躁”,能在人体表面长出菜花状、鸡冠状的赘生物。

儿童感染这种病毒,听起来不可思议,但事实上却并不罕见。非性传播是儿童感染的重要途径:比如共用毛巾、盆具、马桶圈、游泳池、甚至是公共浴室的地板

广西柳州市曾有一例报道,一名8岁男童因会阴部反复瘙痒就诊,最终确诊为尖锐湿疣。家人震惊不已,医生追问之后才发现,孩子暑假常去的一家游泳馆,地面清洁不到位,成了病毒的“温床”。

而另一位来自山东农村的小女孩,仅因家中多人共用一个澡盆,且水温常年偏低,病毒就在不知不觉中找上了门。

这类病例的增加,说明尖锐湿疣早已不是“成人世界”的专属。医生们在临床上发现,儿童患者常因家长羞于就诊、医生误判为湿疹或皮肤过敏,导致延误治疗这不仅可能引发局部炎症、出血,甚至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从病毒的“性格”看传播路径

HPV病毒中有超过200种亚型,不同亚型有不同的“喜好”。儿童感染的,多为HPV6、HPV11这类低危型,主要造成皮肤赘生物增生,而非宫颈癌等恶性病变。

但病毒有个特点——喜欢潮湿、温暖、摩擦多的环境,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儿童常见感染部位是会阴、肛周、口腔黏膜

研究显示,病毒可在外界环境中存活长达7天,尤其在毛巾、浴巾、马桶圈、泳池边等地,若没有彻底消毒,便极易成为“传染源”。

2022年发表在《中华皮肤科杂志》的一篇回顾性研究指出,家庭内传播是学龄前儿童感染的主要路径之一,尤其是在三代同堂、生活习惯较为密集的农村和城市城乡结合部。

那么,孩子们是怎么悄悄“中招”的?有趣的是,一项来自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探讨了“儿童隐性感染者”的现象,发现一些儿童HPV携带者并无明显症状,却能通过毛巾、玩具、浴缸等物品将病毒传染给其他孩子。这种“潜伏传播”模式,极大增加了防控难度。

羞耻感,才是最大的障碍

有些家长看到孩子私处起疹子,第一反应不是去医院,而是“是不是洗得不干净”“是不是自己乱摸了”。这种“脸红心跳”的羞耻感,反倒成了通往正确诊断的最大障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性相关疾病往往与“道德”挂钩,尤其当对象是儿童时,家长更是讳莫如深。然而医学不讲“脸面”,讲的是科学。

不把握黄金诊断期,病毒可能因摩擦扩散到肛门、口腔等部位,甚至引发继发感染

北京协和医院曾发布过一项临床观察,发现超过40%的儿童湿疣病例在初诊时被误诊为湿疹、皮炎、手足口病等。一位来自四川的女孩,在反复用药无效后,才转诊至皮肤科确诊。而这个过程,已经拖了足足9个月。

地方差异背后的隐性风险

中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生活习惯也为病毒传播提供了“可乘之机”。

北方城市,冬天一家人喜欢泡澡堂,共用澡盆、坐垫、搓澡巾;在南方水乡,孩子常年赤脚玩水,接触湿滑地面频繁;在高原地区,皮肤干裂易破,更容易成为病毒“入口”。

不仅如此,城市儿童与农村儿童在家居卫生条件、家长健康意识上的差异,也让后者更容易成为“高危人群”。

一项由中国疾控中心与清华大学联合开展的儿童健康调查指出,农村地区儿童洗澡频率较低、共浴现象更常见,且家中使用消毒用品的比例不足30%,这无形中为HPV病毒提供了温床。

防范意识从家庭“毛细血管”开始

与其等孩子“发病”了才后悔莫及,不如把防护网织在生活的点滴中。医生建议,家长要做到以下几个“生活细节”管理:

毛巾、盆具专人专用,尤其是儿童的私密部位清洁用具,不能与成人混用。

公共场所注意卫生,带孩子游泳、洗澡时,尽量选择卫生条件良好的场所,避免直接接触地面。

加强健康教育,教会孩子不随意用别人的毛巾、牙刷,不光是讲“卫生”,还要讲“为什么”。

关注孩子身体变化,尤其是私密部位的异常红肿、瘙痒、赘生物,尽早就医。

医学之外,心理的守护更重要

不只身体,心理也需要保护。孩子得病,最怕的不是病本身,而是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异样眼光。一个因为病情被同伴嘲笑的孩子,可能从此封闭自我,不再信任大人。这种阴影,远比病毒更可怕。

医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若在疾病过程中遭遇羞辱、忽视,会显著增加成年后社交障碍、焦虑症的发生率。因此,医生在临床中更提倡“家庭支持式干预”,家长既要配合治疗,也要在态度上给予孩子充分的爱与接纳。

结语

尖锐湿疣,不是成人的“专利”,也不是不能说的“秘密”。它就像藏在潮湿角落的一颗霉菌,不清理、不通风,它就会悄悄长大。真正的健康教育,不是等问题来了才“亡羊补牢”,而是让孩子在成长的路上学会自我保护、学会与世界“清清爽爽地相处”。

有人说“病从口入”,但有时候,病也从“羞耻”入。愿我们都能给孩子一个不带羞耻的健康环境,也愿每一个孩子的“红疙瘩”都能被及时看见、认真对待。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国人乳头瘤病毒疫苗接种及感染监测年度报告[R]. 2023.

[2]中华皮肤科杂志编辑部. 儿童尖锐湿疣误诊情况回顾性研究[J].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22, 55(4): 245-249.

[3]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儿童HPV隐性感染研究报告[R]. 江苏省教育厅教育科研项目, 2023.

(免责声明)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西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

来源:内科董主任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