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笔者看来,非常值得一谈。其书法自成一体,世称“左体”。其书法艺术水准,在清代众多书家中,是哪一个阶梯层?如若放在今天,是否可以与当代的大书法家比肩呢?
文/青峰
图:左宗棠及其书法艺术
文章引言:
左宗棠是我国晚清历史上一位十分传奇的历史人物,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收复新疆的民族英雄。
他的一生迭宕起伏,波浪壮阔,为广大读者所津津乐道。
关于左公的文章,笔者青峰写过不少,颇得读友们的喜爱与好评。
不过,笔者本文并不是讲述他的传奇往事,而是具体谈一谈这位晚清军事家的书法艺术。
左宗棠的书法值得谈一谈吗?
在笔者看来,非常值得一谈。其书法自成一体,世称“左体”。其书法艺术水准,在清代众多书家中,是哪一个阶梯层?如若放在今天,是否可以与当代的大书法家比肩呢?
读友们不妨认真阅读此文,读后必定有所裨益。同时,我们会看到一个更加立体丰满的历史名人。
图:左宗棠书法作品楹联选,联语释文:峄山传刻典型在;吏部文章日月光。
左宗棠,字季高,生于1812年11月10日(农历十月初七),湖南湘阴县东乡左家墩人。
左宗棠出身时,其家人口已达10余位。由于世代以耕读为业,其家景相对来说颇为贫寒,一家人的生活仅靠其父左观澜出外授徒教书的一点收入与家中40余亩薄田。
丰年之时,左宗棠一家尚能勉强温饭。但是一旦遇到干早饥荒之年,一家人不得不时以粗糠和些野菜充饥度日。
出身于这样的家庭,使得左宗棠在童年、少年时代很难有机会接触到名家真迹。
所以,左宗棠5岁发蒙识字念书后,其书法接触的主要为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等少数唐代书法家的碑帖。
少年时代的左宗棠读书十分用功,且颇有悟性。
左宗棠在其父的指导下,开始学习颜真卿《麻姑仙坛帖》与柳公权《神策军碑》,每日晨起,各临习20多个字。
在日复一日的刻苦临习下,少年时代的左宗棠打下了很好的唐楷基础。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今天基本上没有发现过左宗棠15岁前的墨迹有留存于世。
左宗棠一生之中,对书法十分热爱。无论早年求学时期,还是20岁中举人以后,亦或是幕府岁月与后来戌马军旅生涯,左宗棠可以说是翰墨伴随了终生。
1885年,即光绪十一年。
这年的7月,时任闽浙总督的左宗棠已经是风烛残年,多病缠身,几乎卧床不起了。但是他仍然坚持亲自批阅军事汇报与朝廷寄来的奏折回复。
到了这年的9月初,左宗棠自知大限将至,不久将谢于人世。
9月4日,已经多日不染笔墨的左宗棠,突然命人将其扶起,坚持要给朝廷上最后一道奏折。
他身边的人都劝他,还是由其口述让次子左孝宽代写,左宗棠拒绝了,表示要亲自书写最后的奏折。
不过,在家人的强劝之下,左宗棠改为口述,由次子左孝宽命笔自写下了自己一生中最后一份奏折,史称《左宗棠遗折》。
因此,我们可以说,左宗棠直到临世前的几个月,仍然是与翰墨书信为伍的,一生中自少年时代起,从未有过中断。
所以,到了晚年,左宗棠的书面已经形成了强烈的个人面貌,史称“左体”。
那么,左宗棠的书法有何艺术特色?其书法水准又如何呢?
图:左宗棠所书楹联“独立凭高时自语;兴来怀古未忘情”。
书法在古代,虽然极其重要,但很少有职业书法家,主要来说还是文人业余雅事,以此为职业而终身追求的人极其少。
在清朝一代,由于早期的文字狱盛行,使得文人噤若寒蝉,于是将精力转向了“义理”“考据”“词章”。这就间接地触成了有清一朝考据盛行,碑学大兴。清代文人学者的书法大多受到这一潮流的影响与冲击,从而开创了我国书法史上又一个春天。
左宗棠的书法,一生受北碑影响明显。其本人十分喜爱碑学,收藏了不少名贵碑帖的拓片。这导致他的书法融北碑与法帖于一炉,在中年以后开始形了鲜明的个人特色。
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左宗棠大量墨宝,基本上都是其40岁以后的作品。
其墨宝作品以楹联题扁最多,次之是书信片牍,再其次是奏折。
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大致可以看到其书法的变化与艺术取向和追求。
左宗棠在6岁时,已经能够用大字书写对联,且能中规中钜。
1818年,左宗棠祖父左人锦病逝,他以颜楷字下了一幅挽联:
“此生忧民,愤世嫉俗,不忘先祖遗德;来日报国,力挽乾坤,方尽我辈孝心。”
联语中口气极大,既是悼念祖父,也是表达他个人少年宏大的志向。
乡间左邻右舍之人看后,无不啧啧称奇。
他少年时代的书法,主要以颜楷为主,笔力不凡,很有气势。
在书法上,他主张以楷书为基础起步,尤其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柳公权二人的法书,他一生都很是推崇。
他晚年在平定西北时,在军营中仍不忘给儿辈们写信,告诫他们要练好字,练好字宜从楷书开始,不可急于学习行书、草书。
左宗棠的长子左孝威自小天资过人,年仅16岁便考中了举人,是湖南有名的少年举人。但次子左孝宽却不爱读书,加之喜贪玩闲耍,让左宗棠十分不悦。
左孝宽的字写得很不好,多次遭到父亲左宗棠的痛批与指责。
1861年秋,正在闽浙平定太平军的左宗棠接到儿子左孝威的家书,读后内心十分的不快。在百忙之中他还是抽空给孝威去信,在信中他痛批次子左孝宽道:
“孝宽气质昏惰,外蠢内傲,又贪嬉戏,毫无一点好处可取。开卷便昏昏欲睡,全不提醒振作。一至偷闲玩耍,便觉分外精神。其年已十四,而诗文不知为何物,字画又丑劣不堪。见人好处,不知自愧,真不知将来作何等人物!”
由此可见,左宗棠对书法是极其重视的,不仅对自己严苛,对子女也督促甚严。
左宗棠的一生如果说有什么个人业余爱好的话,那只能说是书法。
在书法上的热爱,可以说贯穿了他的一生。无论是早期的求学岁月,还是中年时的幕府生涯,亦或是后期平定内乱、收复新疆的军事斗争隙暇,只要有空,他就会拿起毛笔,或创作楹联或临摹碑贴或应付师友门生们的索字请托。
正因为如此,左宗棠留给后世的墨宝及作品,其数量是十分惊人的。据不完全统计,海内外关于左宗棠的墨迹真品及题字大约有1000多件。
在这一点,如果不是十分热爱书法,我们很难想象一位晚清重臣、晚清军事家能在为国为民忙碌的一生中还能给后世留下这么多的书法墨宝。
左宗棠在楷书、行书、草书、篆书上,都有较深的造诣。尤其是行书与篆书,有强烈的个人面貌,独成一体。
在隶书上他涉足不多,留传于世的隶书作品很难一见。但其行楷作品之中,其点画线条亦不乏隶书用笔的影子,只是不以隶书行世而已。
在这些遗存的书法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左宗棠的书法演变轨迹及书法上的追求与取舍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少年、青年时代以楷书为主,尤其是在颜体上打下了深厚的功底;
左宗棠在颜楷中的功力有多深厚呢?我们来看一看他的楷书作品。
图一:
联语释文:书阁凌烟,高标迥日;金台论士,紫府藏书。
图二:
联语释文:为之甚难言则易;失且忽喜失亦恬。
从以上楹联中,我们可以看到左宗棠深得颜公颜体厚重宽博之气,联中之字虽有行书笔意,然不失浩然之气。字字蚕头燕尾,约显约隐,颜体之风扑面而来。而细看之下,其字结体与颜体又有些区别,更趋向于柳公权。这正是其楷书在“颜筋柳骨”上的深动体现。
左宗棠一生之中,所行楷书中皆有颜真卿的影子,这可以说是他楷书的底色与基本盘。
左宗棠在楷书上,最彰显其功力、最令后世惊艳的当数下面这一幅作品:
图:左宗棠撰并书《太常寺少卿徐公神道碑铭》
图:碑铭局部放大图
图:碑铭局部放大图
这幅作品系左宗棠57岁时为其青年时代恩师徐法绩撰写并亲书的《徐公神道碑铭》,写于1869年冬。
该幅楷书作品是左宗棠目前存世字数最多、篇幅最长的一件楷书作品。
这一件作品,很有来历,其背后故事令人感动。
徐法绩是左宗棠人生仕途功名上最重要的恩师之一。
徐法绩,字熙庵,生于1790年(即乾隆五十五年),陕西泾阳县人,清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7年进士,生前仕途不畅,官位不显,后于1836年8月病逝于家乡。
1832年,即道光十二年。
时年20岁的左宗棠参加这一年的湖南省乡试,由于该年湖南一省只取15名举人,结果左宗棠未能进入前15名。
但是幸运的是这一科的考试正好碰上了道光帝五十岁大寿,朝廷特开“万寿恩科”。道光帝下旨各省考官在落选的“遗卷”中,再择优录取部分优秀士子,以示恩典。
此次担任湖南乡试正主考官的人,正是徐法绩。副主考官为胡鉴,另有几位阅卷考官,俗称同考官。
当时,副考官胡鉴在乡试期间因病去逝了,因比麟选“遗卷”的工作便全部落到了正主考官徐法绩一人的头上。
令人庆幸的是徐法绩不仅是一位爱才惜才的正直官员,尤其难得的是他还具有一双识才的慧眼,而且办事极其认真。
徐法绩为了选好“遗卷”,找出合格的人才,他不顾初秋天气热浪未减,挑灯夜战,经过一周多的时间,硬是一人将遗卷5000多份考卷全部仔细检阅了一遍,并从中筛选出了6份考生试卷,准备从中再选出三人,取中湖南乡试新科举人。
按清朝乡试科考规章制度,考生的每一份试卷先由同考官阅后,将认为合格者再推荐给正副主考官评审,然后才能决定是否取中。如果同考官没有推荐的考卷,主考官也就不能再行调阅。
当徐法绩将选取的6份考卷交给几位同考官补荐,而且要求将原来的评语略加修改,以便从中再选三人,取中举人。
这其中便有一份经同考官批语“欠通顺”三字而考卷上名字密封着的考卷。
不料,批卷的那位同考官不同意改动,并且回怼徐法绩道:
“中不中是主考官的事,荐不荐是我的事。你要取中就取中,批语我不能改。”
徐法绩无奈,只得亮明圣旨,指出此次是奏皇上谕旨办事,必须从“遗卷”中再选出几位考生取中举人。
此时,其他几位同考官也劝这位同考官将其批语改一改,以便主考官再取中几人。
但是,这位同考官十分崛犟,怕担责任,仍坚持不同意修改评语。
此时的徐法绩并没有以主考官的身份压人,而是十分耐心地将该考生在乡试第二场考试中的经文试卷《选士厉兵简练俊杰专任有功》的文章调出,让各同考官传阅。
大家看后,都认为经论文章很不错。文章针对朝廷时弊,侃侃而论,颇有见识,决不是寻常考生学子的无病呻吟文章可比。此考生立言有体,见解颇有独到之处。
于是,该同考官才将原所写评语改动了一字,“欠通顺”三字便成了“尚通顺”。
就这样,左宗棠幸运地以湖南该年乡试第十八名的成绩考中了举人。
这一步对左宗棠的一生十分重要,且非常关键。
在古代科举中,考中举人是一位读书之人进入仕途的第一个重要桥头堡,它是一位读书人进入仕途的重要资格。
这份恩情,左宗棠自然一生也忘不了。
1869年初冬,左宗棠率部进逼甘肃平凉,兵锋直指宁夏的叛乱。
当部队到达西安后,左宗棠想起了恩师徐法绩,于是决定在西安停留一日。
当左宗棠着便服带上亲兵侍卫,风尘仆仆赶到泾阳县中张镇土门徐家村后,他来到前太常寺少卿徐法绩的墓茔,辞退左右,一脸的肃穆,毕恭毕敬地执门生弟子礼仪,向这位早已于1836年8月就去世的恩师行以跪拜大礼。
行礼毕,左宗棠见恩师墓冢过于简易寒酸,连一块象样的墓碑石刻也没有,一时悲从中来,老泪纵横。
当晚,左宗棠回到军营,怎么也睡不着。
是夜,他不顾一天返往行程的疲劳,亲笔撰写了《皇清诰授中议大夫太常寺少卿徐公神道碑铭并序》一文,命人以石碑刻下,以此纪念恩师。
该碑铭文,正文14行,每行约70余字,全碑文加题识与落款近1000字。碑文中,左宗棠满怀深情地追述了恩师的一生,得以让这位晚清有名的伯乐生前行止流传于世,并成为后世信史。
此文后经陕西富平县姚景庭依照左宗棠原文书写,镌刻勒石,全景地展现了这件左宗棠晚年楷书杰作。
徐公神道碑铭石刻,通高2.25米,宽0.95米,厚0.25米。碑文笔力雄健,气象肃穆,法度森严,是左宗棠一生中楷书的精品,也是后世之人研究左宗棠楷书源流的最佳范例。
如果我们将碑铭题识及落款蒙上,只看碑铭正文上的字,很可能会认为是唐代颜真卿作书。
由此可见,左宗棠一生在颜楷上的功力是何等深厚,其颜体水平之高,几乎可以以假乱真,达到了形神兼备的地步。
二、中年时,开始在行书上广涉博猎,对东晋二王书法学习甚多,同时对与之同时代的湖南同乡大书法家何绍基的书法也有不少的借鉴与汲纳;
图:左宗棠所临孙过庭书谱条幅
左宗棠在21岁中举人后,眼界日益开阔。其书法开始向行楷、行书挺进。
在行书上他主要学习取法二王及孙过庭法帖,如《兰亭序集》、《快雪时晴帖》、《丧乱帖》、《书谱》等,同时又大力汲取了与之同时代书坛大家何绍基的行书特色与用笔。
如下面几幅作品,可以充分展现这一特征:
图:右宗棠书信手扎之一
图:左宗棠书信手札之二
左宗棠一生在行草书上用力甚多。他不仅善于学习古人如王羲之、王献之、孙过庭、张旭等人的行草,而且对于与之同时代的何绍基或稍晚于他但仍属一个时代的书法宗师吴昌硕等人,也有所借鉴与汲纳。
图:晚清诗人、书法家何绍基楹联书法。
图:吴昌硕(1844年~1927年),晚清至民国时的一代书画宗师,图为吴昌硕题石涛画条幅。
左宗棠所处的时代,是碑学大兴的之时,受此影响,所以其行书所展现的并非晋唐行书流美蕴籍之风,而是壁立千仞、大漠长风的碑体之风,给人一种扑面而来的雄强阳刚之气。
这一风格贯穿过左宗棠中年之后的书风。
三、中年以后开始在学习北碑及篆书上发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861年后,时年已经49岁的左宗棠已经身居高位,为大清浙江巡抚。
由于经济能力的改善以及人脉关系的扩充,他已经有了足够的资源获取过去他不得一见的北方碑铭及秦汉篆书珍贵拓片。同时,他也收集了不少稀有的碑帖版本。
在临摹与朝夕揣摩之下,他的书法也开始了有了质的飞跃。
他这一时期的书法,无论是行楷、行草、篆书等,都给人一种用笔老辣、结体疏朗、气韵生动、格调高古之感。
如下图,我们可以准确地观察到他这一时期(即1860年~1875年前后)书法的变化。
图一:
联语释文:名画古书环四壁;晚菘早韮各一时。
图二、
联语释文:诗肠幸自无烟火;藜扙相将入画图。
图三、
联语释文:玉德金声寓于石;明窗大几清无尘。
从上我们可以看到,他此时的行楷书法已经极少有了唐楷的影子,而更多呈现的是北碑的结体与篆书的用笔特色。
其书法作品线条上,厚重之处如千仞垂石,轻细之处则钢丝横空,仍可力透纸背,展现了他对笔墨线条的把控已经几近臻于化境,进入了相对自由的王国。
四、晚年时期,已臻人书俱老之境。其书法作品以篆参楷,楷中寓行,形成了强烈的个人书风,人称“左体”;
1875年,即光绪四年。左宗棠已经年届六十有三,进入了晚年岁月。
此时的左宗棠仍在为收复新疆平定陕甘内乱的途中。
在艰难繁巨的军事斗争之余,他休息的唯一方式便是写写字或在军营帐前帐后的菜地里浇浇水、施施肥。
当然了,他更热爱的休息方式还是狼毫在手,在宣纸上纵横快意。
左宗棠晚年在篆书上用力尤深。他一生之中所留下来的篆书作品,大多数都是其晚年所作。
光绪七年,即1881年,左宗棠收复新疆后,慈安慈禧两宫太后诏其进京,加恩封爵,升军机大臣。
由于左宗棠在京一直没有过自己的私宅,几次短暂在京居住,都是租的房子。两宫太后感念左宗棠劳苦功高,特地在京城西堂子胡同赐予他一间四合院。
在京居住期间,左宗棠将四合院南房西侧的西厢房作为自己的书房,取名“石鼓阁”。同时,他用小楷将韩愈和苏轼的《石鼓歌》抄写在石鼓文拓片字间的空隙之处,悬挂在书房里,朝夕观摩揣习。
图:石鼓文拓片局部图
左宗棠自青年时代起,便十分喜爱篆书。他不仅能写,还能自刻篆章。他自己本人书法作品上的篆章都出自其手下,同时应师友之托,也给如贺熙龄、胡林翼、曾国藩、张亮基、骆秉章、彭玉麟等人也刻了不少,深爱师友们的喜爱与珍藏。
下面我们就欣赏一下左宗棠的篆刻书法:
联语释文:万类竫观无异致;大流精品在斯形。
联语释文:正直层中皇极贵;有微知徵酒心尊。
联语释文:敬家圣言易古礼;勤修事事理官书。
联语释文:敬谨身修葵向日;光明心事月当天。
最后我们再谈一谈左宗棠书法的气质与气象之美。
近代启蒙思想家梁启超,对左公一生十分推崇,以为左宗棠是“五百年来第一伟人”。对于他的书法,梁启超曾这样评价过:
“左文襄公的字如同其人,展现出雷霆万钧的力量,毫无脂粉之气。”
当代书法家启功也赞叹道:
“左公的书法,并非以其精湛的技法取胜,而是因其宏大的格局而令人瞩目。”
左宗棠一生戎马倥偬,但每有闲暇便以书写楹联自娱,笔墨之乐相随终生。
在其中年以后,左宗棠的书法已经形成了强烈的个人面貌。其行楷如大枪长戟,宽厚博约,不再追求一笔一画的严谨,而是在整体上展现出一种凛然之气、浩然之气。
在晚清与民国时代,左宗棠的书法已经为时人所宝之,评价极高,世称“左体”。
我们常讲字如其人。在这一点上,左宗棠的书法是他生命气质、人格风范的高度体现。
作为我们近代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晚清军事家,左宗棠在青年时代就有远大的抱负。
1832年左宗棠21岁时,他便写下了“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的千古名言。
图上左宗棠联语释文: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
即使在两次进京会试落第后,他于1838年第三次进京会试经过洞庭湖游君山祠时,仍然写下了意态雄杰的“迢遥旅路三千,我原过客;管领重湖八百,君亦书生”楹联。
正因为如此,左宗棠的书法总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斗志,一种傲视九天的雄心。观之,一股不屈不饶的精神,扑面而来。
他书法上的这一特质与气象之美,在与之同时代的书法作品中并不多见。
联语释文:养气不动真豪杰;居中无物转虚明。
联语释文:闲居必种数竿竹;老笔时开五色花。
联语释文:不可日无事;亦知天有情。
左宗棠的书法,正如启功先生所言:不以精湛的技法取胜,而胜在宏大的格局。
这的确是不刊之论,可谓隔世知音之声。
在大清一朝,书法名家辈出,左宗棠虽没有做到如邓石如、吴让之、何绍基、吴昌硕等人开宗立派,但是他无疑是他处时代的第一流书法家,开创了世人眼中的“左体”书法,并流传至今。
作为晚清政治家、军事家,左公一生有近三分之一的岁月是在平定内乱、收复新疆、抵抗外侮的军事斗争中,他不可能有太多的时间与精力来追求书艺的技巧,但他以人格为底蕴,以气节情操为灵魂,以生命的磅礴之气挥毫纵墨,从而超越了技法的束缚与局限,从而直指书法艺术的精神内核。
他一身傲骨,铁骨峥峥,在国家领土完整上不屈服于外来势力,寸土不让。他的这种傲骨在他的书法中化为笔画的刚劲挺拔,展现出一种无畏的精神。
他的书法无疑是值我们宝贵的,也值得后世之人珍藏学习。
左宗棠在我们近代史上,的确是一大奇人。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是政治上、军事上、洋务运动上、海军建立上,还在是文学楹联创作和书法艺术上,都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他在当世与世都赢得了广泛的尊崇,他是一个时代标志性的人物。
不过,我们也不能因为他在维护国家领土上的巨大功勋,而去随意拔高他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与贡献,毕竟他不是以书法艺术著称于世。
然而,他通过笔墨,在那样一个列强环伺、世界风云激荡的时代,也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他的书法作品,是一个时代的符号,充满了历史的厚重,见证了中国近代历史的沧桑与烟云,将永远值得我们后人珍惜。(全文终)
——青峰,2025年9月25日写毕于鄂西夷陵古城
关于左公左宗棠的书法艺术探索,笔者青峰早在两年前就想写一篇文章。不料,迟迟没有动笔。
今天,才了却这一心愿,内心如释重负。
晚清历史人物左宗棠,多年来一直是我关注并研究的人物。关于他的文章,我也写了不少。有满意的,也有不满意的。
此篇文章全文约7100字,基本上一气呵成,了无滞涩。
本文虽探讨左公书法艺术,但在文中穿杂了他某些人生往事与经历,旨在使读友们读来不至于如读学术论文般的枯燥。毕竟,纯粹讲其书法艺术,肯定是枯燥的,也是小众的。
湖南卫视近期推出的大型历史人物纪录片《左宗棠收复新疆》,笔者看后仍然感动不已。
冰河渐融,春天可期。
像左宗棠这样的人物,对他的研究与宣传,只嫌其少,不嫌其多。
今年是左文襄公逝世140周年,故笔者双从其书法的视角,撰写成此文,以此纪念这位我国近代史上的伟大人物。(——2025年,9月25日青峰白)
来源:青峰人物志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