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常年戴着“阴间滤镜”报道中国的媒体BBC突然一反常态,接连推出多条热情洋溢的中国主题内容。
文 | 不似少溓游
编辑 | 不似少溓游
常年戴着“阴间滤镜”报道中国的媒体BBC突然一反常态,接连推出多条热情洋溢的中国主题内容。
从科技成就到电影票房,几乎把能夸的都夸了一遍,让不少人看得目瞪口呆。
更离谱的是,它连自己最拿手的那句“但代价是什么呢”都忘了说。
这背后,并非良心发现。
而是一笔钱断了—美国国际开发署被关闭,每年流向BBC等西方媒体的资助戛然而止。
过去几十年,USAID作为美国对外输出影响力的重要工具。
名义上是搞援助、扶贫、救灾,实际上大量资金流向了媒体、NGO和所谓“独立机构”。
这些组织遍布全球,任务明确:塑造舆论,影响他国认知。BBC就是其中之一。
资料显示。
在2023至2024财年,USAID向BBC旗下的国际慈善机构提供了超过323万美元的资金支持。
虽然BBC坚称这笔钱不涉及新闻采编,不影响立场,但时间点太巧了。
就在USAID被关闭几天后。
BBC立刻推出纪录片《不只是DeepSeek:如何让中国崛起》.
通篇赞美中国科技发展,语气之热烈,连中国观众都觉得有点不好意思。
这不是偶然。当一个长期依赖外部输血的系统突然断供,反应往往是剧烈的。
就像一个人习惯了每天领工资,某天公司倒闭,工资停。
第一反应不是反思工作价值,而是愤怒、焦虑,甚至做出极端行为。
BBC的“狂吹中国”,本质上是一种情绪化的反弹。
你不再给我钱,那我就用你最怕的方式反击:把你的对手捧上天。
这种转变来得迅猛且彻底。
以前谈中国高铁,标题必加“债务陷阱”;讲新能源,必定扯上“产能过剩”;
说到科技进步,总要问一句“但代价是什么呢”。
现在呢?这些套路全没了。
取而代之的是对中国无人机、光伏、AI专利、城市面貌的全方位肯定。
甚至连芯片短板都被归因于美国制裁。这不是客观报道,这是精准的情绪输出。
如果说之前的BBC是“戴着滤镜找茬”,那现在的它更像是“拿着喇叭喊好”。
变化之大,让人不得不怀疑:这些年所谓的“客观中立”,到底有多少是装出来的?
以新疆为例。过去几年,BBC一直是涉疆谣言的主要策源地之一。
从“再教育营”到“强迫劳动”,再到2024年底炒作出的“番茄强迫劳动”。
参考资料:中国军网-2021-05-06
每一次话题引爆,背后都有BBC的身影。
中国外交部多次回应,邀请多国使节实地走访,结果无一例外证明所谓“人权问题”纯属捏造。
可就在2025年2月中旬,同一个BBC,突然发布了一部新疆风景短片。
画面明亮、配乐悠扬,文案满是赞美之词。前后对比,判若两家媒体。
如果说之前的报道是为了迎合某些政治势力的需求。
那这次的转向,则更像是在赌气—你不给钱,我就不按你的剧本演了。
更有意思的是,它开始用中国话题去刺激美国。
比如报道台湾艺人拒服兵役时,直接上升到体制批判。
又如将“中国导弹可在几分钟内击沉130亿美元航母”写进标题,刻意放大军事威胁叙事。
这些操作已经超出了正常新闻范畴,更像是一种舆论报复:
既然你们不想花钱让我骂中国,那我就反过来用中国吓唬你。
这种从极端抹黑到极端吹捧的摇摆,暴露了一个残酷现实:
当媒体的生存依赖于特定资金渠道时,它的立场本质上是由金主决定的。
所谓“第四权力”“舆论监督”,在真金白银面前,往往不堪一击。
很多人曾以为,西方主流媒体的反华叙事源于意识形态偏见或文化误解。
但现在看来,背后更深层的动力,可能只是利益链条。
USAID每年支出超500亿美元,其中相当一部分用于资助全球数千家媒体机构、记者和民间组织。
马斯克团队曝光的信息显示,连《纽约时报》《美联社》都曾收到单篇高达百万美元的“稿费”。
这些交易没有公开标准,无法追溯用途,本质上是一种隐蔽的舆论采购。
当这笔钱持续流入时,全球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反华信息生产网络”:
记者写稿拿钱,机构靠项目生存,政客借势施压。
整个系统运转多年,成了既得利益集团的一部分。
他们不是天生讨厌中国,而是因为批评中国能带来收入。
一旦资金中断,这套机制立刻失灵。
写反华文章不再有利可图,反而可能惹祸上身—毕竟谁愿意被人说“不给钱也乐意黑中国”?
相反,夸中国不仅安全,还能形成反向施压:“你再不打钱,我们就继续这么夸下去。”
这也解释了为何不仅是BBC,连《金融时报》、德意志银行的研究报告也在同期转向。
它们未必突然变得亲华,而是意识到:
继续唱衰中国,既拿不到美国的钱,也可能错失中国市场的机会。
在全球化深度交织的今天,纯粹的情绪化对抗早已不合时宜。
BBC的这场“变脸秀”,与其说是媒体的堕落,不如说是旧有国际传播秩序崩塌的一个缩影。
长期以来,西方掌握着全球话语权,通过资金、平台和技术优势,主导世界对中国的认知。
但现在,随着信息流动加快、事实越来越难以掩盖,这套操控体系正在瓦解。
参考资料:新湖南 • 世相-2025-02-15
对中国而言,这其实是个好消息。
我们不需要外国媒体“夸”,但我们欢迎真实、平衡的报道。
如果有一天,外媒不再靠收钱决定立场,而是基于事实做判断,那才是健康的国际舆论环境。
至于那些曾经靠抹黑中国吃饭的人,失去资助或许是件好事。
让他们尝尝什么叫“市场选择”—如果你的内容总是偏见满满、脱离现实,观众自然会用手指投票。
真正的公信力,从来不是靠补贴维持的。
所以,别太在意BBC今天吹还是黑。重要的是,我们走的路对不对,做的事有没有价值。
事实终将穿透滤镜,而历史,只会奖励那些踏实前行的人。
来源:不似少溓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