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北京顺义某别墅区,李先生正对着自家80平米的“庭院”发愁。春天,他斥资两万元改造了这个迷你花园:铺地砖、假山,以及——最让他得意的一块60平米见方的草皮。到了夏天,这块象征“中产生活”的草皮有的地方斑秃得像中年人的头顶,有的地方杂草丛生,维护成本远超预期。
在北京顺义某别墅区,李先生正对着自家80平米的“庭院”发愁。春天,他斥资两万元改造了这个迷你花园:铺地砖、假山,以及——最让他得意的一块60平米见方的草皮。到了夏天,这块象征“中产生活”的草皮有的地方斑秃得像中年人的头顶,有的地方杂草丛生,维护成本远超预期。
“种韭菜不香吗?还能包饺子。”李先生的老婆在业主群里艾特李先生,并吐槽道。
一石激起千层浪,业主群里的人们纷纷分享起自己庭院里的难处——“我上月刚铺的草坪,现在成了流浪猫的厕所”;“到现在我物业费加维护费让我感觉我多养了一个娃。”
近两年来,在社交平台,你可以看到很多上述的关于庭院文化(或者说伪庭院文化)的趣闻——花8000元在20平米阳台铺了仿真草坪,下雨天开始飘绿色的草屑,还堵塞下水道。沾上泥土之后怎么清理不干净,最终不得不花钱拆除。
这就是当代中国庭院文化的某种现实——许多人都想要《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里的那种田园感,结果不少都获得了《切尔诺贝利》般的体验。
要知道,欧美中产的平均庭院面积超300平米,而中国城市家庭的“庭院”多是阳台延伸或几十平米见方的装饰空间,非要在小户型的客厅里硬塞进一个大广场上的罗马柱,气势是不会出来的,反倒只会显得空间格外逼仄。
于是乎,当中国中产的庭院需要承载与欧美人相同的身份象征意义时,问题来了。
欧美草坪是踢球、野餐的生活空间,而中国迷你草坪更多是“只可远观”的布景,或者直接沦为菜地——上海的张女士就精心养护过草坪,她关注了十个庭院文化公众号,和同僚每天聊 pH 值、氮磷钾比例、真菌病害等。
她购买了进口的土壤检测仪、专用肥料和一套价值不菲的园艺工具。可知识的增长与资金的投入并未带来草坪的繁茂,反而加剧了焦虑。每一次草叶发黄、每一株杂草的出现,都成为需要会诊的“病例”。最终,那片草坪在她过度精密的“科学养护”下不堪重负,反而死得更快。
“草没养活,自己倒是可以去考一个园艺师资格证了。”
最近,她的草坪上被老父亲改种上了小葱——
在中国,总是有人追求诗和远方,有人坚守菜与厨房的。
邻里暗战,也在悄然上演。顺义李先生发现,自从他家草坪秃了后,邻居遛狗时总在他家栅栏外那片区域停留,也不知道在干嘛。而有些小区,甚至出现了“草坪鄙视链”:请专业园丁每周打理的,看不起自己亲手修剪的,使用智能割草机的,就是要比放任不管的讲究。
有意思的是,当国内用户为养护草坪焦头烂额时,中国制造的智能割草机正在欧美大陆驰骋—— 中国人可能尚未真正拥有草坪文化,但中国人的科技已经跨洋过海,为外国文化提供了解决方案。 我们或许还没学会如何优雅地拥有和享受一片草坪,但我们已经率先学会了如何用最高效的科技去“管理”它。
这些国产智能割草机厂商,实际上正是如今正将扫地机器人在中国普及开来的那帮厂商,他们因地制宜,将扫地机改为了割草机,远销海外,令欧美中产们正享受着一场由中国科技公司带来的解放——这场发生在大洋彼岸的草坪上的变革,主角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中国制造”。
现如今,欧美人的后院草坪上正大批跑着国产的智能割草机。
当不少欧美人还在为自己的汽油割草机挑选最新型号的机油时,部分与时俱进的欧美人已经用上了产于中国的智能割草机器人——它不仅知道哪块草该剪,还能精准避开草坪旁的玫瑰花丛,顺便在APP上生成了一份修剪报告。
数据显示,中国智能割草机正在海外市场进行一场闪电战。2025年第一季度,这个看似冷门的品类竟然创下了10.1亿美元的出口额,同比增长58.92%。要知道, 这相当于每分钟就有近8万美元的割草机从中国发往欧美市场。
如果说数据还不够震撼,那么这条可能更直观:在今年的欧洲科技贸易展上,观众惊讶地发现,石头、追觅、九号、科沃斯、松灵这些熟悉的陌生人,不知何时已经集体转型成了草坪护理专家。这些品牌展台前围满了好奇的欧洲经销商,场面堪比苹果新品发布会。
IDC的最新报告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球割草机器人出货量达234.3万台,同比激增327.2%。这个增幅简直让同期智能家居清洁机器人33%的增长率显得像在爬行——毕竟,扫地机器人只能清理室内,而中国割草机要整理的,是欧美中产最看重的面子工程。
要理解这场降维打击, 得先明白欧美人对草坪的迷之执着。
在全球约2.5亿个私人庭院中,欧美就占了1.8亿个。这些草坪不仅是用来踩的,更是中产身份的绿色社交货币。中世纪欧洲贵族用草坪炫富——“看,我家有地不种庄稼”,现代欧美中产则用修剪整齐的草坪宣告:“我既有钱买房,又有闲打理。”
但维护这片绿色尊严的代价可不小。一个美国中产家庭,请个墨西哥园丁,每次要50-100美元,一年25次就是2500美元;自己动手的话,那就得忍受燃油机的轰鸣和一身草屑。
传统的割草机器人有个反人类的设计:需要先在草坪下埋设边界线。安装费用贵得离谱——一个4000平米的院子,光埋线就要700美元。这感觉就像是买了辆特斯拉,还得先自己修充电站。
因为,安装过程繁琐,不想支付额外的专业安装费用,就只能自己动手挖;一旦埋好,草坪的布局就很难再调整。如果你想改变花坛的位置,或者搬家,那条线就成了大麻烦。
中国企业的解决方案简单粗暴:直接用RTK、视觉、激光雷达方案,让割草机像自动驾驶汽车一样自己认路。九号公司的Navimow甚至给每台机器配了个“私人基站”——在充电桩里安装GPS天线,彻底告别埋线。
最绝的是追觅,直接把用在自动驾驶上的激光雷达技术搬到了割草机上。他们的工程师可能是这么想的:既然能让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自动驾驶,让机器人在草坪上转圈岂不是小菜一碟嘛。
追觅割草机的Mid-360 激光雷达
中国智能割草机品牌在欧美市场的表现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它们凭借独特的技术路线和产品定位,让修剪草坪这事儿变得充满科技感和趣味性。
这场降维打击的主要玩家有:
九号公司,堪称行业黑马。 2019年底立项时可能没人想到,5年后他们的割草机年出货量能达到14万台。更惊人的是,2024年前三季度收入同比增长379%,达5.95亿元。
追觅选择了“硬核科技”路线 ,2025年初出货量就突破10万台。他们的激光雷达方案让割草机能在复杂地形来去自如。定位、导航、AI算法系统,可以适应复杂庭院环境。
科沃斯则坚持高端定位 ,2025年上半年营收86.76亿元,同比增长24.37%。他们的目标客户可能是那些觉得“便宜没好货”的欧洲老钱们。
石头科技直接把割草机做成了草坪上的“越野车” ,它的RockMow Z1智能割草机采用全轮驱动系统和独立四轮电机,能轻松征服坡度高达80%的陡坡及6厘米高的障碍,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们在造路虎卫士的迷你版。
智能割草机的销售,80%靠线下渠道,这对中国品牌是个挑战也是个机会。
九号公司很聪明,先从欧美街边的夫妻店入手。 这些小店往往是代际传承,在当地有忠实客户群,而且提供上门服务。想象一下,一个德国老先生在社区店里第一次见到中国割草机时的表情:什么?中国人不仅会做手机,还会打理草坪?
更大的玩家们则通过收购当地品牌快速打入市场。比如 浙江大叶股份直接收购了德国老牌园林机械巨头AL-KO ,一夜之间获得了21家欧洲子公司和2000多个线下网点。
领先于欧美的智能技术、精明的渠道策略,就像一套组合拳,精准地让国产割草机撬开了别人家的后院。但其实,科技与销售技巧都只是这场消费现象的表象,中国的割草机东风西渐,更是因为它恰好成了一种解决欧美中产男性与自家草坪之间那种既爱又恨、充满执念的复杂关系的最新潮方案。
每个周末的早晨,在欧美郊区的空气里传播的不再是鸟鸣,而是声量更大的割草机的轰鸣。在这片绿色海洋上,男人们驾驶着他们的坐骑,不是马,而是价值数千美元的割草机。
草坪于他们来说,是社会地位的晴雨表,邻里关系的试金石,中产生活的标配。就像中世纪贵族用草坪炫耀财富一般,现代欧美中产,正在用割草机维系着一个永不褪色的美国梦。
草坪爱好者们年纪大概在三十五到六十岁之间,是律师、医生、公司里的中层主管或教授。年收入8万到30万美元,刚好够负担一栋带前后院的独栋住宅,却又请不起全职园丁。
他们脱离了底层社会的挣扎,但又支付不起顶级阶层的生活,所以在超出实用价值的部分猛烈追求性价比,大草坪就是这样的典型。廉价,好看又超出实用价值。
他们的武器库里,有自走式割草机、边缘修剪器、吹叶机、播种机,还有一整套随季节变化的化学药剂。
花园三件套:修边机、吹风机、割草机
他们的价值观是:“每棵蒲公英都是一次对草坪的恐怖袭击。”
这套做派的源头,得从中世纪晚期的英法贵族城堡说起。那时候生产力不发达,粮食根本不够吃。稍微好一点的地不是拿来种庄稼就是放羊。可这群富二代倒好,直接拿一块地空着,啥也不种。这样做不仅是少了一项收入来源,而且还要额外花费大量开销维护。
那时候还没有机械化工具,维护草坪全靠人工割草和浇灌。养得起这么多园丁,本身就是赤裸裸的身份象征。草坪越大,修剪越整齐,就代表领主实力越强。美其名曰赏心悦目,本质上却是财富的炫耀。
维护草坪不是件简单的事儿——草的高度、颜色、密度都在他们的评估范围内。他有一套复杂的草坪维护日历,记录着施肥、除草、播种的最佳时间。
他们会穿上专业园艺鞋,戴上防噪耳机,启动割草机。在发动机的轰鸣声中,他按照精心设计的模式行进,确保每次转弯都精准无误,留下的条纹整齐对称。
有时候, 草坪维护不仅是工作,更是一种表演。 他们心里知道,邻居们可能正在窗帘后观察着,评估着这位街坊的素养与美德——只要草坪平整、翠绿——那么这家人一定自律、有责任感、有良好的经济管理能力。
这种规训代价高昂。美国家庭平均每年在草坪护理上花费500-2000美元,还不包括设备购置和水电费用。为了维持这片绿色status symbol,一个美国中产每年可能要消耗约10000加仑的水——足够填满一个小型游泳池。
工业革命后,随着割草机和自动灌溉系统的出现,草坪维护成本骤减。中产阶级赶紧配齐装置,在自家门前铺开草坪,沉浸在与上流社会接近的满足感中。这种由上流社会涓滴而下的消费观,被中产捧如至宝,就像在山顶踢翻了一桶水,沿着石阶流下至山脚。
小小一块门前的草坪,内里隐藏着社区政治斗争。业主协会(HOA)是草坪品质的终极裁判官,有权对不合格的草坪处以罚款甚至法律诉讼。
2016年,伊利诺伊州一位女士因未按时修剪草坪而被捕,甚至没有收到事先警告。2019年,佛罗里达一男子因草坪“杂草丛生”被罚30000美元,并失去了房屋抵押赎回权。
女子因草坪问题被投诉而入狱一周
如果某位邻居心血来潮,想用本地野花替代部分草坪,那可能会收到来自业主协会的律师函——邻居们会抱怨这种更自然的风格会吸引害虫、降低房产价值,甚至“破坏社区审美统一性”。
不服,就得打官司,但诉讼时间一长,律师费都足以买下几台顶级的割草机了。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欧美华人中产也别无选择地加入了这场草坪竞赛。他们往往住郊区,冬天操心水管,夏天操心草坪。车库里堆满了杂七杂八从滑雪杆到大豆玉米等各类东西。
周末开车去Costco囤粮,热衷浏览coupon,然后对照菜谱在家捣鼓各种吃食。心情好能做出满汉全席,心情不好就吃一周的馒头白菜。生若干个孩子,各个年龄段都在放养和严管间徘徊。一会望子成龙想培养精英,一会又放任自流不吵不打就行。
对于这些华人家庭来说,草坪维护成了文化适应的一部分。 他们既想保持中华文化的节俭美德,又不得不遵守社区的草坪规范。于是发明了各种省钱的草坪维护妙招:自己调配肥料,从国内带来草种,甚至偷偷收集邻居剪下的草屑当堆肥。
每到周末,没有被安排去中文学校或补习班的华人小孩在草坪上练习足球,妻子在修剪玫瑰花丛。有时候,父亲教导儿子操作割草机的场景被视为重要的代际传承时刻,传递着责任感和工作伦理。
电影《伯德小姐》剧照
要是周末要举行烧烤派对,那草坪必须处于最佳状态,否则活动将被推迟。邻居刚聚起来的时候,寒暄时的话,常常涉及草类选择、肥料效果和除草技巧。
接着,男人们会聚集在车库,欣赏新购置的园艺工具,比较割草机的马力,分享应对蒲公英的妙招—— 关于草坪的一切,就这样替代了运动或天气,成了时髦而安全的社交谈资。
想必他们会相信,整齐草坪始终是代表着美好的价值观的。但与此同时,不知道他们是否也会偶尔疑惑为什么自己要为家门口这块大绿地投入如此多的时间、金钱和精力。
《草坪人》作者保罗·罗宾斯发现,大多数人对草坪感到的是一种责任感而非热爱。“大多数人不会安装草坪,他们买房子的时候就买了。他们被困住了。”
很多欧美中产可能不知道,他们的完美草坪实际上是个生态死区——几乎没有任何昆虫或鸟类能在单一草种和化学药剂中幸存。北美自1970年代以来已经失去了30亿只鸟类,整齐的草坪是这场生态灾难的共犯。
对华人中产来说,这种困境还多了文化层面的维度 ——还没移民时,幼时的院子里种的都是蔬菜和果树,既能吃又能乘凉。可如今这草坪,除了好看还有什么用?
从产业维度上来说,中国割草机的成功,某种程度上颠覆了传统的技术扩散路径。不再是西方创新、东方制造的老套路,而是东方创新、西方消费的新模式。
但深挖一下这件事内在的意涵,也是很有趣的——
传统燃油割草机的轰鸣,象征着人类对自然的征服,而智能电动割草机则轻声诉说着与自然的和解,这些安静工作的机器,不再需要人类手持操作,就像成了自然的一部分。它们可以在接近40度的陡坡上攀爬,可以绕过新生的野花,这种智能,体现的是一种新型的生态观——科技不是要与自然对抗,而是要学会与自然共处。
电影《史崔特先生的故事》
而那些中产男人们,也从用草坪来展示自己有足够的闲暇时间,变为了用一台智能割草机来展示科技品味和环保意识。
也许欧美中产们如今串门的时候,会从比较谁的草坪更绿,变成如今的讨论谁的割草机更智能、更环保。
“你的割草机用的是什么导航系统?”将成为新的社交开场白。
此外,以前是手工控制燃油割草机,花时间整理出一片平整、翠绿的草坪,来证明自己真悠闲,如今,智能割草机却真正意义上解放了他们的时间。部分中产们,从“装闲”变成了“真闲”,多出来的时间,大可优雅地浪费掉。
当然,对于他们中的园艺爱好者和原 教旨主 义者来说,智能割草并不浪漫。
其实“修剪草坪的时候,你能想明白很多事。”外网某智能割草机测评视频下,某位美国男人说。
确实,现在机器人都帮人想好了一切,人们反倒没事可想了。
也许,真正的自由不是从各类劳动中解放出来,而是找到真正热爱与值得投入的劳动。智能割草机解放了中产们的时间,却把另一个问题抛还给了他们:有了这么多时间,你到底要用来做什么?
来源:财富智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