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2月24日延续凯道造势,决战中台湾。现在蓝白绿都要抢占中台湾,对国民党很有利的是中台湾的固桩,固桩者都是国民党籍,许淑华,卢秀燕,王惠美,张丽善,所以蓝白绿都要抢占中台湾,为什么?
在浊水溪边看风:四个名字和一座摇摆的城
文|张友骅
12月24日延续凯道造势,决战中台湾。现在蓝白绿都要抢占中台湾,对国民党很有利的是中台湾的固桩,固桩者都是国民党籍,许淑华,卢秀燕,王惠美,张丽善,所以蓝白绿都要抢占中台湾,为什么?
先别急着翻地图。中台湾这块地方,白天看车潮像河,晚上看灯火像海,谁都想在这里扎最深的一根钉子。台中这座城近年像是吃了酵母的面团,一路鼓起来,人越来越多,商圈一圈套一圈,老台中人的口味也跟着换了几回。你问我“摇摆”的味道是什么?像夜市里那一阵突然换歌,前一秒还跟着摇手,下一秒就转身去买卤味。
蓝营这次很早就把“中线”当主轴。南边的车队从恒春一路往北,沿着海风吹来的路线赶场,到台中再合流,摊位拉开,话筒交给一位常被叫作“燕子”的市长主持。你站在人群里,是能感觉到那种“要拼”的紧张的:有人拎着便当慢慢吃,有人握着旗杆抖腿,一旁的婆婆在跟孙子说“不要乱跑”,却也不忘盯着台上。
为什么这块地盘让人睡不踏实?因为它是挡风点,也是汇风口。彰化人口一多,街道上的选举气味就浓;台中更不用提,过去的工业和现在的商业叠在一起,声音复杂,脾气也复杂。往西看云林,往东看南投,田和山夹着路,这些地方常被视作蓝营的“保底”,但保底不是保送,差的就是两脚走路的功夫。
这几年,绿营在台中地下根系盘得很深。很多人会把“新潮流”挂在嘴上,说他们在这里布局了好久。老实讲,我不是站在地图外面看热闹的人。九十年代,有一场跟化工相关的风波,外界都叫它某某事件,那时候我去过市府,打过电话,跑过几趟会,帮了廖永来一把。那阵子,你能看到一种做法:不大张旗鼓,不上看板,用时间换空间——把人脉和组织埋在土里。多年之后,赖清德在这块地走起来,就带着安稳的步子,蔡英文也来过几次,折返跑一样,关心的是“这边到底稳不稳”。
讲到台中立委的布局,绿营的几个重要派系在此有棋子,不用我数给你听,你也知道他们不是“客串”。反过来看蓝营,最近一场大型的集会,人山人海,是这几年少见的景象。可我也记得一个场景:2019那阵“旗海”汹涌的时候,很多人以为海啸会一路扫过去,但到了中彰云投,好像就被地形打散了。那一年,我曾在云林劝了一句:“这几站不拿下,后头的票就难翻。”他点头,但风还是风,票还是票,结果就摆在那儿。
说句直白的,台中没拿到,整盘就难说稳。不少人习惯用一句话概括局势:南方的票往北边跑,中间这道要是拦不住或没拦好,局就会歪。过去蓝营常说的一条河,名字很美,水不大却难过;你要真站到河畔,会发现另一道溪也在那儿看你,心里更不安——地理从来不是风景,也会是分界。
这次的牌面,比起那几年多了一个“白色”的角色。主打年轻人,讲直话,走轻快路线。你在台中火车站附近逛一圈,会听到店里播放的网路直播,几个大学生边喝奶茶边谈民调;有人提郭台铭,笑说“他的厂在这边有多少人吃饭”,情绪把经济和政治拧成一绳,拉一下会响。政治这事,很少只是颜色的对撞,更多是某个家庭的饭桌、某个菜市场的吆喝。
蓝营在这条线上的四位女将——台中、彰化、云林、南投——各有各的手路。你在云林的风,吹起来就带一股泥土味,她在田埂边跟乡亲讲政见,手上还会接过一把青菜;彰化的庙埕晚上灯一亮,人就聚在一起,王惠美会在那样的地方边笑边握手,耳朵要学着在嘈杂里分辨关键句;南投山路弯弯,许淑华跑得勤,一下是农会,一下是学校,脚底板应付的是距离;台中则是另一种节奏,卢秀燕坐镇,有时候你看她上台,不是喊口号先冲,而是拿出一两件具体的街区事情,像邻居聊天,把冷冰冰的政策拉近人。
但别把局面想得太简单。三股势力纠在一起,谁都不肯放手。你问我蓝营要怎么打?我给的意见不新鲜,却常被当耳旁风:把这四位拉在一起,做像样的连动,不是频道各播各的节目;资源别老是从中央往下扔完就看数字,要跟在地的组织打成一片;更重要的是,别每次都是“空降”,人来了一阵子,就收拾行李回北部当官,把老朋友和新邻居都晾在原地。选区不是旅馆。
我也看过不够热的夜。几个月前,有位候选人来台中,晚饭时间在小店里坐下,一桌四人,气氛淡得像清粥。他说了要怎么赢,我听着,心里知道只靠“走流程”是不行的。当地的党部主委刚好前几天去海峡对岸的妈祖祖庙参拜,一路拍照,一路祈福。我没有意见,信仰是个人的事。可政治要落地,你总得在这边多待几天,多问几句,多听几段抱怨。
再扯回去一点。九十年代那回,台中有人把我拉进一间小办公室,空气里有咖啡味,也有焦虑。廖永来坐在桌子那边,问“这事怎么处理才不伤人?”我们来回摆弄方案,最后选择把话讲清楚,把程序补起来。那次我学到一个简单的道理:地方的土壤,喜欢耐心。你若带着一把锄头来,耕几个月,大家心凉时你不走;你若提着包来,留两天就回台北,那些邻里之间的信任是不会给你的。多年后再看,所谓“新潮流”的长线就是这么织的。
有人问我准不准:“台中只要赢,整盘就赢?”我答不上绝对。但你看过那么多次来来回回,会知道这座城像一个气压计,压力变一毫,外头风向就转一点。以前韩国瑜最热的时候,声音吵到你耳朵麻,可到了中彰云投,还是没过那条槛。那年我在斗六的小巷里走,外面旗子甩来甩去,巷口老伯叼烟,不看台,不跟你聊民调,只说“你们过几年还记不记得这条路?”那句话我记到现在。
当然,选战不是只靠感情。数字、组织、策略,这些都要摆出来。但摆的方式很重要。别天天挂着“决战中台湾”的牌子喊,把字印大也不会自带票。你要在庙旁的米香里蹲,在工地旁的灰尘里聊,在早餐店的油烟里听抱怨,在校门口的雨里送伞。说起来像老生常谈,可这就是在地的“功课”。
我不想把结论写死。戏还没唱完,街上还有人排队等候,电话里还有人推拉。四个名字,一条河,一座城,一句话:“你来不来?”中台湾这阵风,往北还是往南,谁都在看。我们常说政治是算计,其实也有一丝情分。最后就看谁愿意在这块土地上,慢一点,稳一点,多走一段路。你我都知道,这里的人不傻,他们在摇摆的时候,也是在找一个能靠的肩膀。你觉得今年,会是谁?
来源:时刻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