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有没有遇到这样的情况,点开微信好友的朋友圈时,好几次看到的是一条横线,
你有没有遇到这样的情况,点开微信好友的朋友圈时,好几次看到的是一条横线,
上面显示“朋友仅展示最近三天的朋友圈”。
如果是自己很在意的人,打开朋友圈看到“三天可见”的字眼,心里难免会有些失落。
为什么朋友圈会有三天可见这个功能?
微信创始人张小龙,曾在几年前的“微信之夜”演讲中提到了:
作为微信设置里面的一个的开关,这是微信使用最多的一个,可见这是用户的一个强大需求。
他说,10亿用户中,就有超1亿人朋友圈都选择设置成“仅三天可见”。
吉杜·克里希那穆提曾说:“社交犹如一面镜子,能照出每个人的性格。”
朋友圈三天可见,就像是一堵无形的墙,墙内是真实的自己,墙外是他人眼中的自己。
浅聊一下设置“朋友圈三天可见”的四类人,看看你是否也在其中。
张小龙曾说:“沟通就是把自己的人设强加给对方的过程,朋友圈则是把你的人设映射到对方的脑子里。”
这句话挺意味深长的。
不管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朋友圈分享内容,其实都是我们在无意识中向外界传达自己形象的方式。
发现没,一开始,我们的朋友圈只有朋友,还会全部可见。
但后来好友越来越多,朋友却越来越少,也就改成仅三天可见。
微信早已不是一个高度私人化的社交软件了。
去饭馆吃个饭加老板微信打个折,去住酒店也要加一下前台才能开票,还时不时有微商、代购等等。
另外在工作之中,又不可避免要加领导、同事、客户等等,列表里的好友就更多了。
说扎心点的话,加那么多人,真正能看到你朋友圈的一多半都算不上朋友。
“仅三天可见”这个发明就特别恰到好处,它既不像关闭朋友圈那么极端,也不会过多展现自己、暴露生活和观点。
在这个鱼龙混杂的社会里,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人们的防范意识也越来越强,这也体现在了微信朋友圈的转变中。
曾经有位单亲妈妈分享自己一段真实经历,平时她喜欢在朋友圈分享孩子的日常。
时间长了发现一些不熟悉的人开始关注她的朋友圈,甚至通过朋友圈精准掌握了她家的地址和孩子的学校。
为了不让那些不法分子有机可乘,首要的就是保护好自己的隐私,于是设置仅三天可见这个功能就派上用场。
这样不仅可以防止个人信息泄露出去,还能给人制造一种神秘感。
所以,设置三天可见的人,他们往往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
清楚地知道哪些内容可以分享,哪些应该保留。
朋友圈“三天可见”功能的流行,反映了社交媒体从开放走向半封闭的变迁。
在社交媒体发展初期,开放分享是主流,但随着社交关系的复杂化,人们开始需要更多的控制权。
人是在不断变化的,为什么要让过去的动态定义现在的自己呢?
这类人倾向于活在当下,他们认为过去的动态已经无法代表现在的自己。
与其说他们在隐藏过去,不如说他们更注重现在的表达。
这种心态折射出一种生活哲学:
珍惜当下,不执着于过去。
每次发布新内容,都是对当下状态的记录,而三天后,这些记录就成为了过去式。
每一次朋友圈的更新,都是一个新的开始。
这类人的朋友圈就像一本永远在续写的日记,最新的一页永远比之前的更值得关注。
从某种意义上说,“三天可见”是一种折中选择。
既不完全封闭自己,也不完全敞开。
这也恰恰符合中国人处世哲学中的“中庸之道”。
小玲作为一名小学老师,会习惯把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区分开来。
她曾坦言“就是不想让学生家长看到我的私人生活,这是对自己的保护。”
想她这种处于某种职业身份或特殊关系中,就需要在不同场合呈现不同的形象。
而朋友圈仅三天可见,这种自我保护机制,可以帮助他们在分享与隐私之间找到了平衡点。
特别对于那些性格本就敏感细腻的人,朋友圈是他们情绪的出口,但同时也可能会带来一些社交风险。
这类人会特别在意他人的眼光,担心自己有时候发的内容会暴露出自己的脆弱面。
设置三天可见是他们减轻社交焦虑的方式。
通过限制内容的可见时间,他们既满足了当下表达的需求,又避免了后续可能产生的尴尬或压力。
还有就是人心难测。大部分情况是当自己落魄时,别人不会帮你,搞不好还要背后嘲笑你;
当你分享自己生活过得滋润,别人难免见不得你好,更别说还会招来一些借钱推销的人。
与其搞的自己糟心,还不如改成仅3天可见,也不妨碍分享生活,
当“三天可见”的设置,成为一种朋友圈里的主流设置,会有人觉得这是一种新型社交方式。
当周围越来越多人开始使用这一功能时,它逐渐成为一种默认设置。
于是,也就随大流的设置了起来,在他们的意识里身边的朋友都这么设置,自己没跟上反而是落后了。
这类人为了能获得群体的认同,会选择顺应趋势。
淋漓尽致的表现了社交平台的从众心理,从众可以减轻对未知事物的不确定感。
三天可见可能没有深层的心理动机,仅仅也只是顺应潮流的选择。
但这种无意识的选择,也折射出当代社交中某种集体心态。
朋友圈是设置了还是没有设置“三天可见”,都是每个人不同的选择和认同方式。
这条横线并不是针对个人的拒绝,而是每个人管理自己社交形象的权利。
朋友圈的“三天可见”,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代人在数字时代的自我呈现与社交焦虑。
无论是守护边界、活在当下、自我保护还是随波逐流,这一选择背后都是个体对自我与外界关系的探索与界定。
来源:聪子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