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奇人用沥青造相机!苦等8小时曝光 却被英国1句话否定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4 03:42 1

摘要:大约两百年前,在法国家乡圣卢瓦德瓦雷讷(Saint-Loup-de-Varennes)的一扇窗前,一位名叫尼古拉·尼埃普斯(Joseph Nicéphore Niépce)的发明家,将一个决定性的瞬间永远地定格在了科学乃至艺术的历史长河中。当阳光倾泻在他前方的

本文为深度编译,仅供交流学习,不代表智子说观点

八小时日照,如何永远改变了科学与艺术史?

大约两百年前,在法国家乡圣卢瓦德瓦雷讷(Saint-Loup-de-Varennes)的一扇窗前,一位名叫尼古拉·尼埃普斯(Joseph Nicéphore Niépce)的发明家,将一个决定性的瞬间永远地定格在了科学乃至艺术的历史长河中。当阳光倾泻在他前方的屋顶上时,尼埃普斯在窗台上架设了一台奇特的装置:一个装有锡板的暗箱,锡板上预先涂覆了一层感光沥青。随后,他开始了漫长的等待。

经过整整八个小时的曝光,窗外景致的幽灵般影像,终于在这块锡板上逐渐显现。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光线在一个感光介质上镌刻下了一幅清晰且永不消逝的图像。这幅名为《勒格拉斯窗景》(View from the Window at Le Gras)的作品,至今仍被公认为世界上现存最早的照片。

尽管尼埃普斯本人并不认为自己是艺术家,但他创造这一工艺的过程却充满了实验与巧思。他将一种名为“犹太沥青”的焦油状物质涂覆在锡板上,这种物质在接触到光线后会变硬。在长时间的曝光完成后,他用薰衣草油和石油的混合液体清洗锡板,将未被光照硬化的柔软部分冲刷掉,从而使屋顶、树木和烟囱那模糊而又迷人的轮廓得以显现。

尼埃普斯将这项工艺命名为“Heliography”,即“日光绘画术”。这个词由希腊语中的“太阳”(helios)和“书写/绘制”(graphy)组成,其字面意思便是“以太阳为笔进行创作”。他的突破,源于当时在法国风靡一时的平版印刷艺术。在对如何利用光线来复制图像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后,他开始思考一个更为根本的问题:如何利用光线,来直接捕捉和记录现实世界本身?

关于尼埃普斯究竟何时首次成功拍摄影像,目前尚无定论,但这项奇迹般的技术在1826年首次公之于世。当时,他向植物插画家弗朗西斯·鲍尔(Francis Bauer)展示了自己的作品。鲍尔为此深感震撼,并鼓励他前往英国伦敦,向著名的英国皇家学会推介这项创新工艺。

1827年,尼埃普斯带着他的作品渡过英吉利海峡。然而,他并未获得期待中的成功。据记载,当时的英国皇家学会正因内部的政治纷争而“几乎处于瘫痪状态”,成员们对他的项目兴趣寥寥。在未获任何认可的情况下,尼埃普斯失望地返回了法国。

回国后,他开始与法国艺术家路易·达盖尔(Louis Daguerre)交流合作,后者在他的研究基础上,最终开创了更为成熟的“达盖尔摄影术”。1839年,这项新技术成功赢得了皇家学会的青睐,摄影术由此迎来了爆发式的普及与发展。

可叹的是,尼埃普斯于1833年溘然长逝,终其一生也未能亲眼见证自己的发明获得世界应有的尊重。 如今,他与达盖尔共享“摄影之父”的称号,但他的开创性贡献,在数十年后才得到世人充分的认可——这往往是许多勇敢先驱者的共同宿命。

后来,当一位作家在描述尼埃普斯故乡沙隆萨讷河畔为他竖立的雕像时,曾如此写道:

“雕塑家分文未取,其动机纯粹而无私——只为用永恒的青铜,来铭刻对这位伟人的敬意。”

“倘若每一位曾因摄影术的发明而心怀感激之人,都为这座雕像捐出一分钱,那么雕塑家本可获得丰厚的酬劳,而这座雕D像,也未必止于青铜,本可由金银铸成。”

来源:苏子科学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