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地茶农”任晓漫谈:一盏茶香越古今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5 09:14 1

摘要:本网浙江讯近日下午,绍兴图书馆越州讲坛迎来一场关于“越茶”的深度分享。国家二级茶叶审评员任晓,以“越茶的前世今生"”为主题,为听众揭开了越茶跨越千年的传奇面纱,让在场听众深刻领略到这份植根于越地山水间的茶文化底蕴。

“越地茶农”任晓漫谈:一盏茶香越古今

本网浙江讯近日下午,绍兴图书馆越州讲坛迎来一场关于“越茶”的深度分享。国家二级茶叶审评员任晓,以“越茶的前世今生"”为主题,为听众揭开了越茶跨越千年的传奇面纱,让在场听众深刻领略到这份植根于越地山水间的茶文化底蕴。

自称“越地茶农”的任晓先生,十年前,在海拔450米的日铸岭深处,守护着一座沉睡几十年的荒野茶园。他将城市的喧嚣抛却,与茶树同呼吸共生长,用匠心呵护每一片茶叶。

千年脉络:从“神农解厄"”到“越地茶都"”的崛起

“谈及茶的起源,我们总会追溯到《神农本草经》中'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记载。"”任晓开篇便将听众带入茶的起源传说,“神农作为农业之神与医药发明者,其对茶的发现,不仅首开了中华茶文化的先河,更奠定了茶'药食同源'的初始属性。而这份属性,在越地得到了淋漓尽致延续与发展。”

据任晓介绍,越地茶业的历史可追溯至汉代,彼时绍兴已成为浙江最早且最发达的茶叶产区,“这并非凭空而来,越地的气候湿润、土壤肥沃,尤其会稽山一带的砂砾质土为茶树生长提供了绝佳条件。他进一解释,从汉代起,茶便深度融入越地民众生活,“茶是'医疗中的药物、饮食中的珍品、交际中的媒介、祭祀中的神灵',这正是越地人对茶的独特认知一一不是单一的饮品,而是贯穿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万能之物。”

唐代是越地茶业的“高光时刻”。任晓特别提及茶圣陆羽与越地的渊源:陆羽撰写《茶经》,离不开他在越地的长期考察。当时会稽山的阳明洞天、若耶福地、云门寺等,均开辟了茶园,其中若耶溪旁日铸岭产出的日铸茶,已是当时声名远播的佳品。更重要的是,平水茶市在这一时期兴起,成为我国最早、影响最大的茶叶专业市场,这意味着越地茶不仅满足本地需求,更开始形成规模化的产业流通。

到了宋元明清时期,越地茶业持续鼎盛。任晓以时间为轴进行梳理:“宋代时,会稽山区的日铸、云门、丁坑等地遍布茶园,越地茶成为皇家青睐的贡品;明代绍兴成为全国最早出产花茶的地区之一,张岱制作兰雪茶、徐渭创新的花茶制法,让茶的风味更添层次;清代则是越茶'走出去'的时代,平水珠茶不仅年年进贡,更以'贡熙"熙春'之名出口英美,在伦敦市场价格堪比珍珠,赢得'绿色珍珠'的美誉,嘉庆、道光年间,其外销美国的数量甚至占到浙江出口绿茶的四分之三。

谈及此,任晓感慨道:“从汉代的'产区初现'到清代的行销海外',越地用一千多年的时间,从浙江茶叶的发源地,成长为名副其实的'中国茶都',这份成就,是山水禀赋与人文智慧共同作用的结果。”

技艺革新:从“蒸青团茶"”到“炒青散茶”的突破

“越茶的辉煌,不仅在于历史悠久,更在于历代茶人敢于突破的革新精神。”任晓将点对准越地制茶技艺的演变,“如果说自然条件是越茶的'先天基因',那么制茶技艺的不断革新,就是让这份基因持续焕发生机的'后天密码'。"

他首先从中国饮茶的四个阶段切入:“古利用茶,经历了生吃药用、熟吃当菜、+三煮饮用、冲泡品饮'等过程,越地茶人的探索,恰好贯穿了这一演变,尤其在'烹煮'到冲泡'的转型中,贡献了关键突破。”宋代以前,茶叶多采用“蒸青”工艺,制成紧压的团茶,饮用时需碾磨成粉,工序繁琐。而宋代越地茶人的革新,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

“宋代越地茶人将'蒸青'改为'炒青’,将'碾磨'改为'揉捻',把'团茶'变为'散茶',这看似简单的改变,实则是制茶工艺的一次革命。”任晓解释,炒青工艺能更好地保留茶叶的香气与鲜爽度,揉捻则让茶叶的内含物质更易析出,“正是这次革新,诞生了大名鼎鼎的'日铸雪芽,不仅成为朝廷贡品,更奠定了越地绿茶的工艺基础,影响至今。”

明代,越地茶人在炒青工艺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创制出了“珠茶”。“当时山阴、会稽两县的茶人,在日铸茶炒青法的基础上,通过'重揉重压“揉炒结合'的方式,将'似长非长、似圆非圆'的茶形制成颗粒状,细圆紧结如珍珠,故得名珠茶。”任晓展示了当时珠茶的图片,“这种工艺不仅让茶叶外形更美观,更便于储存和运输,为后来清代珠茶的大规模出口打下了基础。“

除了绿茶工艺,越地在花茶制作上也展现出独特巧思。任晓以明代张岱的“兰雪茶”为例:“张岱以日铸茶为茶坯,掺入茉莉花,制成茉莉花茶;徐渭则用茶叶与茉莉、兰蕙等花朵拌和,密封于锡罐中,让茶香与花香自然融合。这种以花入茶'的创新,让茶从'单一茶香'走向'复合风味',也让越地成为中国花茶工艺的重要发源地。”

在任晓看来,这些技艺革新背后,是越地茶人对“品质”的极致追求:“从蒸青到炒青,从团茶到散茶,从绿茶到花茶,每一次改变都围绕着'更好喝、更便捷、更具特色目标,这种'守正创新'的精神,正是越茶能够穿越千年仍具活力的核心。”

当代传承:从“古道茗香”到“多元融合”的新生

“如果说历史是越茶的根',技艺是越茶的那么当代传承就是让这根更深、‘魂'更活的关键。他提到越地茶文化的独特地位:“绍兴的日铸岭到平水镇一带,是名副其实的'茶文化圣地'。它与云南、四川的'茶马古道'不同,后者更多是指茶叶运输之路,而这里不仅见证了茶叶的生产、交易,更承载了茶文化的形成与传播,是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之地'。"”如今,这片土地上的茶产业,正以多元化的姿态焕发新生。

他强调,越茶的传承不是守旧,而是“在传统中寻找与当代人的连接点”:“比如现在有便携装的茶包,既能让人们在忙碌中便捷饮茶,又能通过包装上的茶文化故事,了解越茶的历史。当茶从'老物件'变成'日常陪伴,千年文化才能真正'活'在当下。

在讲座尾声,任晓总结道:“越茶的前世,是神农尝草的传说,是陆羽著经的厚重,是历代茶人革新的坚守;越茶的今生,是产业多元的活力,是文化传承的创新,是山水与人文共生的延续。未来,我们要做,就是让'千年茗香'继续飘向更远的地方。(本网记者)

来源:华夏万卷硬笔书法v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