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发射了核弹,飞到半路突然后悔了,还能挽回吗?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5 12:09 1

摘要:想象一下这个令人脊背发凉的场景:核按钮已被按下,导弹拖着尾焰升空,但在它击中目标前的十几分钟内,决策者突然意识到这是一个灾难性的错误——也许情报有误,也许只是情绪失控下的冲动决定。那么,这条已经踏上毁灭之路的“火龙”,还能被唤回吗?

想象一下这个令人脊背发凉的场景:核按钮已被按下,导弹拖着尾焰升空,但在它击中目标前的十几分钟内,决策者突然意识到这是一个灾难性的错误——也许情报有误,也许只是情绪失控下的冲动决定。那么,这条已经踏上毁灭之路的“火龙”,还能被唤回吗?

答案是:理论上有可能,但实际操作中困难重重,如同一场与死神赛跑的极限挑战。

核弹发射后的可挽回性,完全取决于一个国家建立的“指挥与控制系统”。这套系统就像是核武器的“大脑和神经”,既要保证在遭受突袭时能迅速反击,又要防止未经授权或错误的发射。冷战期间,美苏两大核武巨头都深刻意识到,必须为可能发生的误射设置“安全阀”。

美国建立了一套复杂的“中止程序”。他们的洲际导弹多数采用分导式多弹头,在飞行初期的特定阶段,如果发现发射错误,指挥中心可以通过特殊信号中断飞行,使导弹自毁。

但这仅适用于飞行初期,一旦导弹进入中段飞行,自毁就变得几乎不可能,只能通过导弹拦截系统了,但成功率并不高。更令人稍感安慰的是,美国的战略轰炸机在接到攻击命令后,并不会立即投弹,只要未越过“确认线”,它们可以被召回。这为决策者留下了一个宝贵的“冷静期”。

俄罗斯的核指挥系统则以高度集权和多重验证为特点。他们的“周界”系统(西方称为“死亡之手”)虽然能够自动报复,但启动需要满足极为严格的条件。对于常规发射,俄罗斯也有类似的中止机制,不过具体细节被视为高度机密。

然而,任何技术保障都面临一个致命弱点——时间压力。洲际导弹从发射到命中目标通常只需要30分钟左右。

在这极短的时间内,要完成错误识别、决策逆转、命令传输和技术执行,几乎是一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就像你用力扔出一块石头后想在半空中把它抓回来一样困难。

更令人担忧的是,在极端情况下,如果指挥链中出现非理性决策,阻止灾难发生的可能性将大大降低。

核武器自诞生以来,就像一柄悬在人类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我们建立了复杂的系统来控制这把剑,但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人类曾多次与核灾难擦肩而过。

1979年,美国NORAD系统曾错误显示苏联发动了全面核攻击;1983年,苏联军官彼得罗夫在系统误报核攻击时,凭直觉判断这是假信号,从而避免了一场可能的世界大战。

这些惊险的往事提醒我们,尽管技术上存在一定的安全措施,但核弹一旦发射,挽回的余地微乎其微。真正的安全不在于发射后能否中止,而在于确保它永远不会因为错误或冲动而发射。

来源:蒙奇说天下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