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核聚变国家队落子上海,“环流四号”开启高温超导商业化新征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5 11:33 1

摘要:在正在上海举行的第二十五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注册资本高达150亿元的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首次公开亮相。这家被业内称为核聚变“国家队”的企业证实,将在上海新建一个名为“中国环流四号”(HL-4) 的高温超导聚变实验装置。

中国核聚变国家队落子上海,“环流四号”开启高温超导商业化新征程

全球能源行业紧盯的“人造太阳”竞赛中,中国刚刚落下了关键一子。

在正在上海举行的第二十五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注册资本高达150亿元的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首次公开亮相。这家被业内称为核聚变“国家队”的企业证实,将在上海新建一个名为“中国环流四号”(HL-4) 的高温超导聚变实验装置。

中国聚变公司采用高温超导材料的紧凑型磁约束聚变路线,可将聚变堆的体积缩小到传统聚变堆的几十分之一,使聚变能源的商用进程大幅提速。公司瞄准2050年聚变能源商用目标,按照实验堆-示范堆-商用堆的核能发展路径,在上海、成都两地联动研发。

01 国家队布局:上海、成都双研发中心驱动

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于2025年7月22日在上海举行挂牌成立大会,标志着中国在可控核聚变领域迈出了从研究探索向工程化、产业化加速推进的关键一步。

该公司股权结构堪称“黄金组合”,形成“国家队+地方国资+产业基金+社会资本”的多元股东结构。中核集团作为控股股东持股50.35%,其他股东包括中国石油集团昆仑资本、上海未来聚变能源科技、中国核电、浙能电力等。

在具体分工上,中国聚变公司在上海设立总部和研发基地,主要围绕聚变工程化开展相关业务,重点布局聚变堆总体设计、高温超导磁体技术研发及验证、数字聚变堆研发三大业务。

同时,公司在成都聚变研发基地布局聚变堆关键设备及材料研发等工程验证平台。成都作为中核集团旗下核聚变研发核心力量——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的大本营,拥有数十年的聚变科研积累。

02 技术突破:高温超导重构聚变能源竞赛格局

与传统托卡马克装置采用低温超导材料不同,中国聚变公司选择的是高温超导材料的紧凑型磁约束聚变路线。

高温超导材料具有高临界温度、高临界磁场、高载流能力等优势,可将聚变堆的体积缩小到传统聚变堆的几十分之一。这一技术路线有望大幅降低聚变堆的规模和成本,提升等离子体约束能力。

近年来,中国在高温超导领域持续取得重大突破。南方科技大学、粤港澳大湾区量子科学中心与清华大学联合团队近日在高温超导领域发现了一类全新的高温超导体,使镍基材料成为第三类在常压下实现超导的材料体系。

技术突破正在加速产业化进程。据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2025年中国超导材料市场规模将达到92亿元。全球高温超导市场规模预计从2025年16亿美元增长至2030年45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21%。

03 产业链受益:A股概念股迎来新机遇

随着“环流四号”项目的推进和高温超导技术在核聚变领域的应用,A股相关上市公司将迎来发展新机遇。

超导材料与磁体系统

永鼎股份:国内唯一量产YBCO高温超导带材的企业,产品应用于中国环流器二号M、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等重大聚变装置。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731%-922%,受益于ITER磁体馈线系统订单及BEST装置超导带材批量供货。

西部超导:全球唯一具备从NbTi锭棒、超导线材到超导磁体全流程生产能力的企业,掌握NbTi超导线材工程化生产技术,满足ITER项目要求。2024年产能提升至2000吨/年,应对全球核聚变项目大规模扩张需求。

联创光电:高温超导磁体技术领先,中标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D型高温超导磁体系统项目。子公司联创超导是国内领先的可设计制造大口径、强磁场高温超导磁体的企业。

核心部件与材料

安泰科技:全球核聚变钨铜偏滤器核心供应商,耐温2000℃以上,市占率超60%。产品已应用于EAST、HL-2M、WEST等多个国内外重大聚变装置。

国光电气:国内唯一具备ITER全链条设备供货能力的企业,偏滤器模块通过ITER严苛测试,热负载能力达10MW/m²。核聚变设备市场占有率超60%,客户覆盖中核集团、中广核等核心企业。

江苏神通:核级蝶阀、球阀市占率超90%,独家供应真空室抽气系统关键阀门,ITER项目认证全覆盖。

配套设备与系统

英杰电气:为核聚变提供PSM电源、脉冲电源等特种电源,技术壁垒高,2024年订单突破千万元,对接国内重点商业聚变项目。

冰轮环境:极低温用氦气压缩机供应多家科研院所,用于超导磁体冷却系统,2016年填补国内空白。今年以来近50只概念股几乎都接受了机构调研,冰轮环境等更获百家机构扎堆调研。

04 投资逻辑与风险提示

可控核聚变产业链分为 “装置建造→运行维护→商业化发电” 三阶段,当前处于“装置建造技术验证”高峰期。核心受益环节为超导材料与磁体、钨铜部件与真空室、特种电源与控制等领域。

随着ITER项目(2025年设备交付)、国内CFETR实验堆建设推进,具备“国际认证+量产能力+科研合作”的企业将优先受益。

投资建议

短期看技术验证:关注直接参与“环流四号”项目和ITER项目的公司,如永鼎股份、安泰科技、江苏神通等。

中期看订单放量:随着2035年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建设推进,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将迎来订单集中释放,如西部超导、国光电气等。

长期看商业化应用:瞄准2045年商用示范堆目标,布局全产业链优势企业,如上海电气、中国核电等。

风险提示

技术风险:可控核聚变技术仍处于发展阶段,商业化落地时间存在不确定性。

市场风险:部分概念股业绩分化明显,需区分“真受益”与“概念炒作”。

政策风险:国际合作关系变化可能影响ITER等国际合作项目进展。

投资周期风险:聚变能源产业化周期长,需要长期资金支持,短期难以实现盈利。

据国际原子能机构预测,到2050年,全球核聚变市场规模有望突破40万亿美元。在能源转型与“双碳”目标的驱动下,一旦实现商业化,核聚变将引发全球能源体系的革命性变革,彻底改变人类能源文明。

中国聚变公司计划在2035年左右建成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2045年左右建成功率大幅提升的首个商用示范堆。这条通往“人造太阳”的道路虽然漫长,但中国已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免责声明

本文仅供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或投资邀约。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投资者应自主做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来源:龙头部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