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5日,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奇瑞汽车”)(股票代码:9973.HK)正式于港交所挂牌上市。本次IPO是港交所年内最大规模车企IPO。
转自:新华财经
新华财经上海9月25日电(李一帆)9月25日,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奇瑞汽车”)(股票代码:9973.HK)正式于港交所挂牌上市。本次IPO是港交所年内最大规模车企IPO。
9月24日晚间,奇瑞汽车在港交所公告,最终发售价为30.75港元,所得款项净额88.793亿港元。25日,奇瑞汽车正式挂牌交易,开盘涨超10%,开盘价34.2港元,截至发稿每股报价34.5港元,涨幅12.2%,总市值1993亿港元,市盈率11.51。
业绩“狂飙”,赢得市场“入场券”
奇瑞汽车此次港股IPO的募资净额约为84.41亿港元。根据规划,其中约35%的资金将用于未来一至三年研发不同车型和版本的乘用车,以进一步扩大产品组合;约25%将用于未来一至三年下一代汽车及先进技术的研发以提高核心技术能力;约20%将用于未来一至四年拓展海外市场及执行全球化策略;约10%将用于未来一至四年提升公司位于安徽芜湖的生产设施;约10%将用于营运资金及一般企业用途。
此次发行得到了资本市场的积极响应。中金公司、华泰国际、广发证券(香港)为其联席保荐人,其他包销商包括中信证券、中银国际、招银国际、农银国际、富途证券。此外,包括JSC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Fund SPC、HHLR、上海景林、黄山建投、晶汇瑞盈等在内的13家基石投资者,合计认购金额达5.87亿美元(约45.73亿港元)。
业内人士认为,资本市场对奇瑞汽车的认可,一方面源于其近三十年来在技术与品质上的持续积淀,另一方面也与其近几年的强劲发展态势密不可分。
2024年,奇瑞集团交出了一份颇具分量的成绩单:全年销量突破260万辆,同比增长38.4%;海外出口量达到114.46万辆,稳居中国品牌乘用车出口榜首;新能源汽车销量亦迎来高速增长,全年售出58.36万辆,同比攀升232.7%。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统计,2024年奇瑞在国内市场燃油车与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增速,在中国前十大乘用车公司中均位列第一,显示出其多赛道协同发展的韧性。
目前,奇瑞汽车“百花齐放”,已构建起五大品牌:面向大众市场的奇瑞品牌、专注越野旅行的捷途、定位科技豪华的星途、主打年轻化纯电的“方盒子”iCAR,以及与华为携手打造的高端智能电动品牌智界,共同形成了差异化且互补的品牌序列。
在财务表现上,奇瑞的营收从2022年的926.18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2698.97亿元;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达到682.23亿元,继续保持24.25%的同比增长势头。净利润同样快速增长,从2022年的58.06亿元增至2024年的143.34亿元,并在2025年第一季度实现47.26亿元,同比增幅达90.87%。
二十一年“长跑”,上市之路多崎岖
奇瑞汽车的上市之路,堪称中国汽车工业史上一段颇为漫长的资本征程。从2004年首次尝试到2025年最终圆梦,整整二十一年的跋涉,背后是一家中国自主车企在股权纠葛、战略抉择与时代浪潮中不懈挣扎与成长的缩影。
早在2004年,凭借奇瑞QQ一炮而红、势头正猛的奇瑞便首次启动IPO程序,却因早年为了获取生产资质而留下的“历史遗留问题”戛然而止,其与上汽集团复杂的股权关系成为登陆资本市场的首道障碍。
首次上市的挫败仿佛为奇瑞之后的上市之路定下了一个充满挑战的基调。此后,奇瑞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总因各种原因与上市失之交臂: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席卷而来,监管部门全面暂停IPO;2009年奇瑞股东之一上海湖山投资的最终持有人数远超规定,上市计划再度中止;2016年试图让新能源板块借壳“海螺型材”上市,又因生产资质问题告吹;2019年通过混改引入青岛五道口看似迎来转机,却因青岛五道口自身资金链出现问题,希望再度落空。
可以说,奇瑞的每一次尝试,都恰好撞上了宏观环境的变化或内部结构调整的关键节点,而后者当中,盘根错节的股权结构更是其核心症结,使其难以达到资本市场对治理透明度的严格要求。
直到2022年,在奇瑞“瑶光2025奇瑞科技DAY”发布会上,奇瑞发布了全新的新能源、智能化、汽车生态战略,表示将焕新出发。奇瑞汽车董事长尹同跃也明确了奇瑞汽车的上市节点,“希望在2025年之前完成IPO计划。登陆资本市场既有利于奇瑞建立长期资本补充通道,又有利于激活奇瑞股权激励机制,因此奇瑞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以最快的速度实现上市。”
随后,奇瑞陆续调整股权结构,完成了“混改”,芜湖投资控股、芜湖瑞创投资以及立讯投资等主要股东的持股关系逐渐得到梳理和简化。这一深水区的改革,为最终通过监管聆讯扫清了最大障碍。
焕新出发,站在资本新起点
尽管上市之路多坎坷,但奇瑞在这些年并未放慢市场开拓的脚步,尤其是其全球化布局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奇瑞汽车在2001年出口了第一辆汽车,自2003年以来,奇瑞汽车连续22年位居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出口量第一。截至2025年8月,奇瑞汽车的乘用车已销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累计销量超过1300万辆。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2024年,奇瑞汽车分别在欧洲、南美、中东及北非地区销量位列中国自主品牌第一,在北美及亚洲(中国除外)销量位列中国自主品牌第二。
2022年至2024年,奇瑞海外收入从303.87亿元增长至1008.97亿元,占总营收比重一度达到47.2%。招股书明确计划将此次IPO募资的约20%资金将用于未来一至四年的海外市场拓展与全球化策略执行,预示着其全球份额将进一步扩大。
在集团内部,奇瑞今年也进行了一系列整合,着力梳理原本相对分散的业务线条。3月18日,奇瑞在芜湖超级一工厂发布了统一的智能驾驶品牌“猎鹰智驾”,旨在整合此前多样的供应商方案。5月30日,奇瑞宣布将旗下雄狮科技、大卓智能与研发总院相关业务合并,成立“奇瑞智能化中心”,下设智能座舱、智能辅助驾驶、数字架构等业务模块,以更大力度、更体系化的布局推动资源聚焦,打造高效协同的智能化“作战集团军”。此次整合意在改变过去智能座舱与辅助驾驶研发分散、投入重复的局面,提升研发效率。
然而,在亮眼的业绩和大刀阔斧的改革背后,奇瑞仍需面对电动化转型的挑战。在全球汽车产业加速向电动化转型的浪潮中,奇瑞始终显得有些被动。虽然其新能源汽车收入占比从2022年的13.2%提升至2025年前8个月的29.3%,但仍低于行业45%的平均水平。
尹同跃曾坦言,奇瑞在新能源领域是“起个大早赶个晚集”。因此,业内普遍认为,此次上市募资对奇瑞而言具有超越资本本身的战略意义,其所募集的资金势必将更多投入下一代新能源车型的研发和智能化升级,以尽快补齐新能源短板,巩固全球化优势,实现真正的“再出发”。
9月25日,奇瑞汽车正式登陆港交所,尹同跃在2022年许下的“2025年前完成IPO”的承诺得以实现。至此,中国主流汽车企业中“最后一家未上市的车企巨头”,终于为21年的漫长等待画上了句号。这不仅是一场资本征程的胜利,更标志着这家中国主流车企站在了更规范、更国际化的发展新起点,为其参与全球汽车产业下半场的竞争赢得了更为有利的位置。
编辑:林郑宏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