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药源性血糖异常是指药物在治疗非血糖相关疾病时,引起机体血糖调节紊乱的一系列情况,包括药源性高血糖和药源性低血糖两种类型[1]。
药源性血糖异常是指药物在治疗非血糖相关疾病时,引起机体血糖调节紊乱的一系列情况,包括药源性高血糖和药源性低血糖两种类型[1]。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更多关注的是降糖药本身引起的血糖波动,而对于非降糖药所致的血糖异常往往重视不足。结果可能导致患者在被发现血糖异常时,已伴随出现其他临床症状或体征。
那么哪些药物可能会引起药源性血糖异常呢?
PART 01
糖皮质激素类(如泼尼松、地塞米松等)
糖皮质激素广泛用于抗炎、抗毒素、抗过敏和免疫抑制治疗,是药源性高血糖最典型且高发的药物类别[3]。
发生机制
糖皮质激素通过多途径升高血糖[4][5]:一方面诱导外周胰岛素抵抗,促进蛋白质分解和脂肪重分布,抑制肌肉和脂肪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另一方面增强肝脏糖异生作用,上调葡萄糖-6-磷酸酶等关键酶的表达,并可促进食欲、体重增加,进一步恶化血糖控制。同时,激素还直接或间接损伤胰岛β细胞功能,使胰岛素分泌减少。这些效应使糖皮质激素诱导的高血糖(又称类固醇性糖尿病)十分常见,尤其在全身大剂量、长期应用时风险更高。
发生率
有研究报道,在无糖尿病史患者中应用糖皮质激素可使高血糖发生率高达46%,并明显增加发生酮症酸中毒等急性高血糖危象的风险[3]。
解决方式
类固醇性糖尿病通常是可逆的,糖皮质激素引起的高血糖在减量时往往会改善,停药后多数情况下可以恢复正常。但也有一部分患者会发展为持久性糖尿病,需要依据血糖情况进行个体化的降糖处理。
PART 02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如奥氮平、氯氮平、利培酮等)
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在改善精神疾病症状的同时,对代谢的不良影响突出,可诱发高血糖和新发2型糖尿病。
发生机制
此类药物可引起显著的体重增加和肥胖,导致胰岛素抵抗加重;同时某些抗精神病药可能直接损伤胰岛β细胞功能,降低胰岛素分泌反应[6]。并且此类药物常导致高胰岛素血症、血脂异常等一系列代谢紊乱,并可出现糖耐量减低甚至糖尿病[6]。
风险差异
风险较高的药物包括奥氮平和氯氮平(因其作用于5-HTA、D2受体拮抗5-HTA受体可引起胰岛素减少,导致高血糖),利培酮次之,而小剂量喹硫平、阿立哌唑等相对影响较小[6]。
解决方式
抗精神病药物所致的血糖升高,在停药后往往可以逆转,部分患者于 2~3 天即可恢复正常,部分则需 2~3 周才明显改善。但若再次使用同类药物,血糖通常会再次升高。由于停用相关药物可能影响原发精神疾病的控制,临床上可考虑改用对血糖影响较小的抗精神病药物。
PART 03
噻嗪类利尿剂(如氢氯噻嗪、吲达帕胺等)
作为降压常用药,噻嗪类利尿剂与高血糖风险之间的关联在多项研究中有所体现。
发生机制
利尿剂可导致低钾血症,而低钾状态会抑制胰岛β细胞的膜电位和胰岛素释放,因而降低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7];同时噻嗪类可能直接使外周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即诱导胰岛素抵抗[8]。
风险
高剂量噻嗪(如氢氯噻嗪每日50 mg以上)更易引起糖耐量受损[9]。
解决方式
使用噻嗪类利尿剂时应尽量采用最低有效剂量,监测患者电解质及血糖变化,必要时补钾可部分逆转其导致的高血糖倾向。对于已有胰岛素抵抗或糖耐量异常者(如代谢综合征患者),应谨慎使用噻嗪类或考虑选择对代谢影响较小的降压药。
PART 04
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美托洛尔等)
某些β阻滞剂同样与糖代谢紊乱有关。
发生机制
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通过阻断胰岛β细胞上的β2受体,抑制胰岛素分泌,并减少肝糖输出的交感激活,从而可使血糖升高或恶化已有糖尿病[10];β受体阻滞剂还能使骨骼肌血流减少,抑制葡萄糖摄取,加重外周胰岛素抵抗[11]。
风险
β受体阻滞剂可掩盖低血糖症状。因为交感神经反应(心悸、震颤等)受到抑制,故糖尿病患者使用时低血糖不易被察觉且持续时间延长[12]。
解决方案
应权衡β受体阻滞剂的心血管获益与代谢风险,对于伴糖尿病或代谢综合征的患者,优选对葡萄糖代谢影响较小的制剂(如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阿替洛尔、比索洛尔等,或兼具血管扩张作用的卡维地洛等)。
PART 05
喹诺酮类抗生素(如加替沙星、左氧氟沙星等)
喹诺酮类抗菌药与血糖波动关系密切,可导致高血糖或低血糖不良反应。
加替沙星是这一现象的典型代表,其可干扰胰岛细胞ATP敏感钾通道,造成胰岛素分泌异常[13]。
研究显示,不同喹诺酮导致血糖紊乱的风险加替沙星 > 左氧氟沙星 > 环丙沙星 > 莫西沙星,加替沙星因严重致低血糖事件在一些国家已被限制用于糖尿病患者[14]。
解决方案
对合并糖尿病的感染患者,应避免选用高风险的喹诺酮(如加替沙星),改用其他抗生素;必须使用时需密切监测血糖,每日多次指尖血糖检测,警惕低血糖症状。喹诺酮相关的血糖异常多在用药期间发生,一旦停药通常可恢复正常。
上述药物及其血糖影响方向、机制和管理要点总结如表所示:
表1药源性血糖异常相关药物及管理对策
参考文献(向上滑动查看)
[1]霍丽丽,邓微.药源性高血糖[J].药品评价,2014,11(11):13-17
[2] Jain AB, Lai V. Medication-Induced Hyperglycemia and Diabetes Mellitus: A Review of Current Literature and Practical Management Strategies[J]. Diabetes Ther, 2024, 15(9):
[3]González-González JG, Mireles-Zavala LG, Rodríguez-Gutiérrez R, et al. Steroid hyperglycemia: Prevalence, early detection and therapeutic recommendations: A narrative review[J]. World J Diabetes, 2017, 8(4): 115-129.
[4]徐杰,王敏,宋瑞,等.药源性糖尿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药学进展,2021,45(9):707-714
[5] Zhao J, Chen C, Tong X, et al.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antipsychotic drug-induced diabetes[J]. Front Pharmacol, 2021, 12: 643607. doi:10.3389/fphar.2021.643607.
[6] Chen J, Guo X, Li X, et al.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antipsychotic drug-induced diabetes: beyond weight gain[J]. Frontiers in Neuroscience, 2017, 11: 743.
[7] Shafi T, Appel L J, Miller E R 3rd, Klag M J, Parekh R S. Changes in serum potassium mediate thiazide-induced diabetes[J]. Hypertension, 2008, 52(6): 1022-1029.
[8] Hall J J, Carretero O A, Cohn J N, et al. Thiazide diuretic–induced change in fasting plasma glucose: 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s[J]. Journal of General Internal Medicine, 2020, 35(8): 2286-2294.
[9] Luo J Q, Yang F, Lin Y, et al. Hydrochlorothiazide-induced glucose metabolism disorder[J]. 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 2023, 14: 1152579.
[10] Wicklmayr M, Rett K, Dietze G, et al. Effects of beta-blocking agents on insulin secretion and glucose metabolism[J]. Klinische Wochenschrift, 1990, 68(Suppl 20): 65–71.
[11] Sarafidis P A, Bakris G L. Do the metabolic effects of β blockers make them leading or supporting antihypertensive agents in the treatment of hypertension?[J]. 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 2007, 8: 123–135.
[12] Casiglia E, Tikhonoff V, Mazza A, et al. Long-standing problem of β-blocker–elicited hypoglycemia unawareness in hypertensive diabetics[J]. Hypertension, 2017, 69(3): 400-406.
[13] Yamada C, Nagashima K, Takahashi A, Ueno H, Kawasaki Y, Yamada Y, Seino Y, Inagaki N. Gatifloxacin acutely stimulates insulin secretion and chronically suppresses insulin biosynthesis[J]. European Journal of Pharmacology, 2006, 553(1-3): 67-72.
[14] Aspinall S L, Good C B, Jiang R, et al. Severe dysglycemia with the fluoroquinolones: a class effect?[J].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2009, 49(3): 402-408.
审稿专家简介
张华俊
秦皇岛市妇幼保健院药剂科 副主任
主任药师、药理学专业硕士
从事临床药学工作14年
来源:全科学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