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促进神经病学领域的高水平学术对话,推动学科创新与进步,分享最新研究成果与临床经验,近日,由《中华医学杂志社》《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CMJ)共同主办,大连医科大学、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共同承办的CMJ神经病学30人论坛(大连站)在大连成功举办。
为促进神经病学领域的高水平学术对话,推动学科创新与进步,分享最新研究成果与临床经验,近日,由《中华医学杂志社》《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CMJ)共同主办,大连医科大学、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共同承办的CMJ神经病学30人论坛(大连站)在大连成功举办。
大医一院党委书记刘晶致欢迎辞,代表医院对各位专家的到来表示欢迎,强调本次会议对提升大连地区神经病学学术水平的重要意义,期待通过此次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推动医院神经病学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大医一院党委书记刘晶致欢迎辞
CMJ郝秀原主任在致辞中介绍了CMJ的发展历程和学术定位,指出CMJ作为我国医学领域的重要学术窗口,一直致力于推动国内外学术交流,本次会议是CMJ深入区域学术建设的重要举措,欢迎各位专家学者的投稿。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CMJ)郝秀原主任致辞
大会主席、大医一院乐卫东教授在致辞中阐述了本次会议的学术宗旨,强调神经病学领域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需要临床与基础研究的深度融合,希望通过本次会议搭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促进学科发展。
大会主席、大医一院乐卫东教授致辞
本次会议第一单元为学术期刊专题介绍,由Alzheimer's & Dementia杂志主编Donna M. Wilcock教授详细介绍了该刊的办刊特色、审稿流程和发表标准,特别强调了跨学科研究和临床转化论文的优先发表政策。
Donna M. Wilcock教授作介绍
郝秀原主编系统介绍了Chinese Medical Journal的历史沿革和发展现状,分享了CMJ在推动中国神经科学研究国际化方面所做的努力,并欢迎与会专家踊跃投稿。
郝秀原主编作介绍
会议第二单元神经退行性疾病专题由北京医院蔡晓杰教授、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罗本燕教授以及本次会议执行主席、大医一院神经内二科副主任张炳蔚教授主持。
张炳蔚教授、蔡晓杰教授、罗本燕教授(由左至右)主持
陈晓春教授在“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精准诊断与疾病修饰治疗”报告中,重点介绍了AD早期诊断生物标志物研究的最新进展,包括血浆生物标志物检测技术的创新应用。讨论环节中,蔡晓杰教授、朴翔宇教授就生物标志物临床转化的可行性进行了深入探讨。
陈晓春教授作介绍
蔡晓杰教授进行讨论
朴翔宇教授进行讨论
乐卫东教授在“运动改善阿尔茨海默病的机制研究”报告中,通过大量实验数据展示了运动干预通过调节神经炎症、促进神经发生等多途径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葛宇松教授、王翠教授在讨论中补充了运动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性。
乐卫东教授作介绍
葛宇松教授进行讨论
王翠教授进行讨论
冯涛教授系统梳理了“PD的药物研究进展”,特别介绍了新剂型药物和联合治疗策略的临床应用前景。大医一院神经内科主任梁战华教授,李晓红教授就药物治疗的个体化选择分享了临床经验。
冯涛教授作介绍
梁战华教授作分享
李晓红教授作分享
杨新玲教授深入探讨了“帕金森认知障碍研究进展”,提出了多模式干预的新理念。罗本燕教授、张颖教授在讨论中强调了认知评估标准化的重要性。
杨新玲教授作分享
罗本燕教授进行讨论
张颖教授进行讨论
第三单元为脑血管病专题研讨会,由张炳蔚教授主持,大医一院季晓飞教授在“卒中脑保护诊疗进展”报告中,详细介绍了神经保护剂研究的最新突破,包括新型化合物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前研究数据;常庚教授系统阐述了“缺血性脑卒中规范化管理”的关键环节,特别强调了时间窗内救治和多学科协作的重要性。
季晓飞教授作介绍
常庚教授作介绍
第四单元为前沿进展专题,由广东省人民医院王丽娟教授,大医一院张炳蔚教授、季晓飞教授主持。
王丽娟教授主持
张炳蔚教授、季晓飞教授主持
王伊龙教授在线上全面介绍了“脑血管病研究进展”,包括血管内治疗技术的创新和影像学评估方法的优化。赵传胜教授、于敏教授在讨论中分享了临床应用的经验和挑战。
王伊龙教授作介绍
赵传胜教授进行讨论
于敏教授进行讨论
田代实教授深入分析了“难治性中枢神经系统免疫疾病的防治策略”,提出了基于病理分型的个体化治疗方案。白鹰教授、常庚教授就治疗安全性和长期管理进行了补充讨论。
田代实教授作分享
白鹰教授进行讨论
常庚教授进行讨论
刘聪教授创新性地提出了“病理性蛋白相分离和脑重大疾病精准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并探讨了相关靶向治疗策略的开发前景。王丽娟教授、季晓飞教授就转化研究的可行性进行了深入讨论。
刘聪教授作分享
王丽娟教授进行探讨
李靓教授系统阐述了“外周代谢异常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关联机制,提出了代谢干预的新思路。杨新玲教授、马强教授就临床转化路径进行了探讨。
李靓教授作分享
马强教授进行探讨
谢芳教授展示了“利用PET技术研究阿尔茨海默病突触丢失机制”的最新成果,为疾病早期诊断提供了新视角。乐卫东教授、罗本燕教授就影像学技术的临床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谢芳教授作分享
乐卫东教授进行讨论
乐卫东教授在会议总结中指出,本次会议充分展现了我国神经病学领域的研究活力与创新实力。会议围绕神经退行性疾病、脑血管病等主题,开展了一场高水平、多层次、宽领域的学术对话,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体现了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的深度融合。期待通过专家学者的持续协作与不懈探索,促进我国神经病学学科建设与《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学术影响力的全面提升。
阿尔茨海默病:知己知彼,早防早智
9月21日是“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是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之一,也是导致老年人失智的主要原因。它并非简单的“记忆力下降”,而是一种会严重影响思维、记忆和日常行为能力的脑部疾病。
早期识别至关重要。阿尔茨海默病除了典型的近事遗忘,还包括性格情绪改变、执行功能下降(如难以处理熟悉事务)、语言表达困难等。公众应摒弃“人老忘事是正常”的旧观念,将这些症状视为需要警惕的脑健康警报。目前,虽然尚无根治方法,但积极的预防和早期干预能有效延缓疾病进程。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均衡饮食、规律运动)、控制心血管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鼓励终身学习和社会交往等,都是被证实有效的护脑措施。
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精准诊断与干预策略也正是本论坛上专家们热议的焦点,随着新型生物标志物检测技术的成熟,以及靶向清除β-淀粉样蛋白(Aβ)的新疗法不断取得突破,为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诊断与疾病修饰治疗开辟了新的曙光。
早防早智,携手同行。关注脑健康,理解与关爱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及家庭,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来源: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一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