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去油剂是一个应用非常广泛的概念,从工业重油污清洗到家庭厨房清洁都在其范畴内。其配方千差万别,但核心目标一致:通过化学和物理作用,将油脂从物体表面剥离、分散、并悬浮于溶液中,从而被冲走。
去油剂是一个应用非常广泛的概念,从工业重油污清洗到家庭厨房清洁都在其范畴内。其配方千差万别,但核心目标一致:通过化学和物理作用,将油脂从物体表面剥离、分散、并悬浮于溶液中,从而被冲走。
一、去油剂的核心作用原理
渗透、润湿:降低溶液的表面张力,使其能快速铺展并渗透到油污与基材的界面。乳化:将不溶于水的油脂分散成细小的液滴,并稳定地悬浮在水中(水包油型乳液),阻止其重新聚集。皂化:对于动植物油等酯类油脂,在碱性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脂肪酸盐(即肥皂)和甘油。卷离:借助表面活性剂的吸附和机械力(如刷洗、喷淋压力),将油污从表面“拉”下来。分散、悬浮:将剥离下来的油污颗粒包裹起来,防止其重新沉积到干净的表面上。二、去油剂的主要成分分类及典型化合物
去油剂是典型的复配产品,其成分根据用途(工业/家用、酸性/碱性、浸泡/喷淋)而有很大差异。
1. 表面活性剂(核心成分)
这是所有去油剂的“灵魂”,负责润湿、乳化和分散。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是去油剂的主力,乳化能力强,耐硬水,泡沫相对较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提供优异的去污力和丰富的泡沫。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如甜菜碱(CAB),通常作为辅助成分,起增泡、稳泡和降低配方刺激性的作用。2. 碱剂(碱性去油剂的关键)
碱能提供OH⁻离子,与动植物油发生皂化反应,将其转化为可溶于水的肥皂。对于矿物油,碱剂也能改变油污的界面性质,便于表面活性剂乳化。
3. 溶剂(“以油溶油”)
对于非皂化性的矿物油、润滑油、黄油等,溶剂能直接溶解它们,是快速去油的有效手段。
亲水性溶剂:可与水互溶,常用于水基去油剂中增强效果。疏水性溶剂:传统上用于溶剂型去油剂(如汽油、煤油、卤代烃如三氯乙烯),但因毒性、易燃易爆和环保问题,正逐渐被水基或绿色溶剂取代。4. 助剂(提升综合性能)
螯合剂/软水剂:如EDTA-2Na、柠檬酸钠,用于结合水中的钙镁离子,防止其影响表面活性剂效能和形成皂垢。聚合物分散剂:如聚丙烯酸钠,防止剥离下来的油污重新沉积。缓蚀剂:在金属清洗中尤为重要,如苯并三氮唑(BTA) 用于铜材,硅酸钠用于多种金属,防止碱和盐对金属的腐蚀。增稠剂:如聚丙烯酸类(卡波姆)、黄原胶,用于制备膏状或凝胶状去油剂,使其能附着在垂直表面。消泡剂:如有机硅消泡剂,用于工业喷淋清洗,防止泡沫过多影响机械运转。三、发展趋势
环保化:摒弃APEO、磷酸盐、有害溶剂,转向使用绿色表面活性剂(如FMEE)、可生物降解的溶剂(如D-柠檬烯)和天然原料。高效节能:开发低温、高效配方,减少能源消耗。多功能化:集成去油、除锈、防锈等多种功能。安全健康:降低产品的刺激性、毒性和易燃性。具体产品的成分需要根据配方的用途不同而不同,不同的产品配方差异不小。想要了解配方组成成分,就要通过各种精密仪器分析,同时也需要有庞大的数据库,丰富的分析经验等。
来源:凌乱心繁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