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景泰县正以精准有力的举措,全力推进农业强县建设。从广袤田野到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从传统农民到新型农业经营者,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见证着景泰农业的蓬勃发展。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景泰县正以精准有力的举措,全力推进农业强县建设。从广袤田野到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从传统农民到新型农业经营者,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见证着景泰农业的蓬勃发展。
红枣丰收喜心田(景泰县委宣传部供图)
水利先行:构建农业发展坚实根基
近年来,景泰县先后实施引大入秦延伸增效、永泰川灌溉引水调蓄水库等14项重大水利工程,形成综合立体水系。坚持以水兴农、以水兴产,新建调蓄水池20座134万立方米,建成高标准农田5.83万亩,累计达40.13万亩,投资2.39亿元的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项目预计年底完工。同时,实施“水盆子”工程,累计建成蓄水池159座2093万立方米,发展现代高效节水灌溉高标准农田34.3万亩。
草窝滩镇农民老张对此深有感触。过去因灌溉不便,作物产量一直不高。“以前浇水难,庄稼收成全看天。现在用水方便了,还省水,产量也提高了。”老张笑着说。
种业升级:点燃农业发展新引擎
作为国家级玉米种植大县,景泰县聚焦现代寒旱农业,深入实施“水地筑基、产业强链、多元增收”发展体系,推动现代农业提质增效。甘肃农垦良种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表示:“景泰县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宜玉米制种。我们现有豫单1851、垦玉101等五个优良品种,储存约300吨,能满足本地种植需求。”
在龙头企业带动下,农民种植技术稳步提升。上沙沃镇种粮大户王老汉说:“公司提供技术指导,种子价格更高,我们收入也增加了。”
产业融合:拓展农业发展新空间
景泰县积极推动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培育番茄、工厂化果蔬育苗基地等项目。一座占地8.1万平方米的智能玻璃温室成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这里,正是景泰县现代农业发展的先行示范项目基地。在番茄种植区内,串收番茄挂满枝头,工人正有序采摘装箱,发往各地市场。
水肥环控工程师孙彦刚和团队通过“云控制中心”实时监控,精准调配“温光水气肥”,确保番茄处于最佳生长环境。“系统实时反馈数据,我们依此调整参数,不仅实现智能预警病虫害,产量更是普通大棚的七八倍,果实甜度普遍达10.0以上,日均产量10吨。”孙彦刚介绍,该项目创造了170余个稳定岗位,预计每年带动农户增收超350万元。
芦阳镇农民李春说:“在基地打工既能顾家,每月还能挣几千元钱,生活好多了。”
目前,景泰县已启动编制现代寒旱特色农业先行示范县发展规划,加快打造生猪、肉羊、西红柿、和尚头小麦等“冠军单品”,创建粮油单产提升丰产方108个,新改建牛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25个,完成农作物播种面积96.57万亩,特色种养规模分别达60万亩、353万头(只)。
品牌打造:提升农业发展竞争力
景泰县以工业思维谋划农业,金戈壁串收番茄种植基地、活畜交易加工等项目相继投产,10万亩玉米单产提升等项目加快推进,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51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66%,建成农业科技示范基地4个。持续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有效期内绿色有机地标农产品达55个,获批景泰枸杞、条山梨、龙湾苹果、翠柳羊肉等“三品一标”产品60个,“甘味”农产品企业商标品牌12个。
走进景泰县条山农场万亩梨园,早酥梨挂满枝头。甘肃亚盛股份有限公司条山分公司高级工程师毕淑海介绍:“我们按绿色食品标准制定了严格的技术规程,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保证果形和品质。产品70%销往西北五省区,20%销往东南沿海。”如今,条山酥梨串联起种植户、工厂和消费者,“土特产”成为“金疙瘩”,产业链成为“共富链”。
来源:景泰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