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伊斯雷尔·爱泼斯坦,1915年出生于波兰华沙,在中国度过了近80年,他曾是一名外国记者,但最终成为中国公民和中共党员。伊斯雷尔·爱泼斯坦曾任《中国建设》(现《今日中国》)总编辑、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名誉会长等职。他出版了《人民之战》《宋庆龄传》《见证中国》等十余
伊斯雷尔·爱泼斯坦,1915年出生于波兰华沙,在中国度过了近80年,他曾是一名外国记者,但最终成为中国公民和中共党员。伊斯雷尔·爱泼斯坦曾任《中国建设》(现《今日中国》)总编辑、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名誉会长等职。他出版了《人民之战》《宋庆龄传》《见证中国》等十余部著作。作为20世纪中国历史的重要见证者与参与者,他用笔墨记录中国百年变革,向国外传播中国声音,被誉为“世纪中国的见证人”。2019年9月25日,爱泼斯坦荣获“最美奋斗者”称号。
记录中国抗战历程
爱泼斯坦从小随父母移居中国,1931年,16岁的他在天津《京津泰晤士报》开启记者生涯,目睹中国人民的苦难,逐渐走向同情中国革命的道路。抗战爆发后,他以美国合众社记者身份穿梭于前线,成为记录中国军民抗战的“烽火信使”。
从1937年到1938年,爱泼斯坦先后到上海、南京、武汉等地采访,见到了周恩来、叶剑英、董必武等人,对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英勇抗战有了初步了解。1938年4月,爱泼斯坦奔赴台儿庄战役前线,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记录中国士兵英勇抗战的壮烈场景,向国际社会展现中华民族不屈的抗战精神。他坚信世界有良知的人,都应该为反法西斯主义而奋斗。正是基于此种情感,他辗转各地报道中国抗击日军的战况,他的报道集结于《人民之战》中,于1939年在英国伦敦出版,真实还原了中国军队“以血肉之躯对抗装甲洪流”的壮举。书中除了展示正面战场之外,还向世界传播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战场和抗日根据地。美国记者斯诺曾评价该书“是一本极好的战争新闻”,而宋庆龄则称赞其“用第一手分析性报道连接历史与未来”,每一位中国的友人都应该读一读。
在民族危亡之际,爱泼斯坦的行动超越了记者的职责。1937年,他受斯诺所托,冒着生命危险护送邓颖超等人从天津前往延安,直至1973年邓颖超在公开场合提及,这段秘辛才为世人所知。1938年,他加入宋庆龄领导的“保卫中国同盟”,在香港编辑英文刊物,揭露日军暴行,呼吁国际援助,将大量医药和物资送往敌后根据地。当合众社因他“太亲华”将其解雇时,宋庆龄亲自介绍他任职《香港每日新闻》,支持他继续为中国抗战发声。
1944年5月,爱泼斯坦作为美国《联合劳动新闻》《纽约时报》《时代》杂志的记者,参加了“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访问延安及晋西北。在与毛泽东、朱德等中共领导人的深入交流中,他看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朝气蓬勃的局面,与重庆的腐败形成鲜明对比。他在《纽约时报》发表通讯,向世界展示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战争与边区民主建设,“八路军与民众如鱼得水”的描述,成为国际社会认识中国共产党的重要窗口。多年后,每当他回忆起去延安的经历总是满怀深情地说:“这是影响我一生走上革命道路的一次重要访问。”
向世界宣传介绍新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爱泼斯坦毅然从美国回到他视为第二故乡的中国。1951年,他应宋庆龄之邀参与创办英文刊物《中国建设》,先后担任执行编辑、总编辑、名誉总编辑。在他的不断努力下,杂志从单一语种发展为中、英、法等8种文字版本,发行量达20万册。《中国建设》以增进各国人民对中国的了解为宗旨,用大量的事实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的巨变。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西方世界普遍对中国共产党能否治理好国家持怀疑态度。爱泼斯坦用历史的眼光、国际的视野观察分析中国的事件和人物,撰写了大量反映中国发展变化的新闻作品。他领导下的《中国建设》,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案例,描绘了中国人民如何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设新中国:淮河的治理、成渝铁路的通车、鞍山钢铁厂的建立……这些报道没有回避困难,但更聚焦于中国人民的建设热情和国家日新月异的变化。
爱泼斯坦持续关注西藏社会的进步与变化。他3次进藏,先后采访了西藏各行各业的干部群众近千人,整理了近百万字笔记,最终形成《西藏的变迁》一书。他通过大量采访完整记录了西藏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变迁:从农奴分得土地时的欢欣鼓舞,到西藏第一条公路修建时的火热场景;从传统藏戏的传承创新,到现代学校走进乡村、让藏族孩子获得知识的温暖画面。爱泼斯坦用真实的文字与细节,打破了西方媒体塑造的刻板印象,将一个日新月异、不断进步的西藏呈现在世界面前。
当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西方社会充满了好奇与困惑。爱泼斯坦虽然年事已高,但他依然敏锐地观察着这场“新的革命”。通过《今日中国》平台,爱泼斯坦向世界介绍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的崛起,讲述普通人生活的改变——从凭票购物到商品琳琅满目,从单调的蓝灰服装到五彩缤纷的时尚。爱泼斯坦还向国外介绍中国的传统节日和文化,展现京剧、昆曲等古老艺术的内涵,让西方读者领略东方戏剧的魅力,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的辉煌历史。
爱泼斯坦热爱中国,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国和挚爱的新闻传播事业。在爱泼斯坦的一生中,中国几乎成了他写作的唯一主题。他的作品,让世界看到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中国。在其回忆录《见证中国》中他这样写道:“我爱中国,爱中国人民,中国就是我的家,是这种爱把我的工作和生活同中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解不开的中国情缘
爱泼斯坦以国际记者的身份亲历中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新中国建设。他的人生轨迹与中国革命紧密相连,从同情中国人民苦难到投身中国建设,用行动诠释了国际主义与爱国主义的深度融合。爱泼斯坦1957年申请加入了中国国籍,并于1964年成为一名中共党员。作为一名新闻记者、作家,他亲身体验了中国一个多世纪的变化,投身中国的解放和进步事业。他用一生的努力,给了世界一双见证中国革命和建设历程的眼睛。
爱泼斯坦与中国领导人结下不解之缘,他采访过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领导人。邓小平、江泽民等中共领导人曾分别为他主持了70岁、80岁的生日庆典。他也应邀参加了许多重要文件英译稿的定稿工作,其中包括抗日战争时期的《论持久战》以及新中国成立之后编辑的《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等,在中国的国际传播中发挥着“高级顾问”的作用。
1995年,当有人问爱泼斯坦是什么原因让他留在中国时,他回答:“是中国革命”。爱中国人民,是这种爱把他的工作和生活同中国的命运联系起来。幼年时,父亲教导他“我们犹太人是受人歧视的,我们不能再歧视别人”,这种平等理念让他自幼与中国孩子十分亲近。他目睹了一些外国人在中国横行霸道,这让他对中国人民充满同情。正是这样的现实教育,使他渐渐走上了倾向革命的道路,成为与中国人民同甘共苦、休戚与共的国际友人。他作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始终坚持对中国革命的信念和对中国深沉的热爱。
2005年5月,爱泼斯坦在北京走完他光荣而不平凡的一生。他用一生践行“中国就是我的家”的誓言,为书写中国故事倾尽一生。爱泼斯坦留下的不仅是《见证中国》等著作,更是一种跨越时空的精神遗产——以国际视野审视中国变革,以毕生精力讲述中国故事。(任云仙 叶炜莎)
来源:团结报团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