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地铁深夜惨剧:三死一伤事故背后,11天沉默终于等来提级调查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5 09:20 3

摘要:地铁末班车后的轨道上,三名保洁员的生命在这里终止,真相被拖延了11天,直到省里提级调查的消息传出,这起发生在GoA4级全自动无人驾驶线路上的悲剧才勉强浮出水面。

地铁末班车后的轨道上,三名保洁员的生命在这里终止,真相被拖延了11天,直到省里提级调查的消息传出,这起发生在GoA4级全自动无人驾驶线路上的悲剧才勉强浮出水面。

图片来自网络

“省里已提级调查。”9月24日下午,浙江省交通运输厅安全处工作人员对询问绍兴地铁事故的记者说。这一刻,距离9月13日晚上11点30分那场惨剧的发生,已经过去了整整11天。

图片来自网络

那天夜里,绍兴地铁2号线的末班车早已在22点32分驶离站台。然而一小时后,隧道内竟有列车撞上正在作业的保洁人员,导致三人死亡、一人受伤。伤者是一位男性保洁员,右脚严重受伤,至今仍在医院,赔偿事宜尚未有任何进展。

迟到的真相

这起事故被隐瞒了近两周,直到媒体通过内部文件和保洁人员的星碎信息,才勉强拼凑出事实轮廓。

9月19日,记者走访绍兴地铁2号线站点。两位保洁员提供了更多细节:事故中一位男性伤者是地铁2号线的保洁员,同时也是地铁1号线一位保洁阿姨的亲戚,他右脚受伤,目前人还躺在医院治疗。”

图片来自网络

承包地铁保洁服务的浙江亚太酒店物业服务有限公司、运营方绍兴市轨道交通集团公司以及应急管理部门,全部选择了沉默。

9月22日,记者通过浙里办“民呼我为”平台询问此事。次日,绍兴市交通运输局才回电确认事故发生于13日,市政府已成立调查组。直到9月24日,省交通厅才确认提级调查。整整11天啊!三个活生生的人没了,却要等这么久才等来一个官方回应。

图片来自网络

绍兴地铁2号线是条“高大上”的全自动无人驾驶线路,末班车在晚上10点32分就结束了。按理说,之后的时间段是绝对安全的作业窗口。

但诡异的是,惨剧偏偏发生在非运营时段。这就让人纳闷:为什么该停着的列车会动起来?是系统bug,还是人为失误?

图片来自网络

更让人心寒的是,事故发生后,相关部门集体沉默。保洁公司、地铁运营方个个三缄其口,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都是底层劳动者,出了事连个发声的人都没有。

无人驾驶与脆弱生命

绍兴地铁2号线并非普通线路。它是浙江省第二条GoA4级全自动无人驾驶线路,技术等级达到最高水平。这条是2023年7月26日开通的线路,代表着城市交通的现代化形象。

但再先进的技术,也离不开人的操作与安全管理。

事故发生在非运营时段,这本应是轨道维护和保洁作业的“安全窗口期”。按照安全规程,非运营时段作业必须有严格的防护措施和调度协调。为何会有列车在此时段运行?是系统故障、调度失误,还是安全协议存在漏洞?

图片来自网络

在深夜11点30分,当大多数人已进入梦乡时,这些保洁员正在昏暗的隧道中辛勤工作,却不幸遭遇飞来横祸。

舆论哗然:网友质疑与公众知情权

当事故细节被媒体曝光后,网络舆论瞬间被点燃。短短时间,累计出现2140条评论,网友们从不同角度表达了质疑与愤怒。

“这么大的事情,本地媒体噤声?媒体的责任和担当呢?”有网友直指信息传播环节的缺位。确实,如此重大的安全事故,本地媒体集体失声,直到外部媒体介入才得以曝光。

“非运营时间。居然会发生地铁事故,意思是地铁停止运行以后,还有人敢私自让地铁运行?”这条评论获得了高赞,代表了公众最大的困惑。正常情况下,非运营时段列车应停放在车库,为何会有列车在轨道上运行?

图片来自网络

更多理性声音呼吁:“安全生产事故必须公开透明处理,不能有任何隐瞒,不然会带来更大的舆情和更多的麻烦。” 这指出了问题的核心——公开透明是应对危机的最好方式。

提级调查与60天等待:真相会水落石出吗?

浙江省交通运输厅已宣布对事故提级调查,并承诺60日内出具调查报告,报省政府批复后公布。

提级调查意味着省级部门直接介入,显示出对事故的重视程度。但60天的等待对遇难者家属和公众来说,无疑是一种煎熬。

图片来自网络

调查报告需要厘清关键问题:列车为何在非运营时间运行?安全防护措施为何失效?保洁公司、地铁运营方各自应承担什么责任?只有彻底查明原因,才能避免类似悲剧重演。

先进技术的安全漏洞

说起来讽刺,绍兴地铁2号线用的是最高级别的无人驾驶技术,本该更安全。但再先进的技术,也绕不开“人”这个关键因素。

城市的地下脉络中,技术的进步不应拉大与人性的距离。绍兴地铁2号线作为无人驾驶线路,代表着未来城市交通的方向。但这次事故警示我们:再先进的自动化系统,也需要最基本的安全管理和人文关怀作为支撑。

图片来自网络

调查终会得出结论,但三条生命的逝去已无法挽回。当我们期待调查报告的同时,更应思考如何构建真正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体系。只有让每一个生命得到尊重,让每一项责任落到实处,城市的地下交通脉络才能安全高效地跳动。

技术的车轮滚滚向前,安全责任永远不能“无人值守”。

图片来自网络

地铁可以无人驾驶,但安全责任必须有人承担。每一个劳动者的生命都值得被尊重,每一次作业都该有完善的安全保障。

希望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希望每一个深夜劳作的人都能平安回家。

来源:娱你相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