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中国最具权威性的媒体平台,央视主持人的每一次亮相都备受瞩目。龙洋,这个曾因 “祝大位” 口误被推上舆论风口的年轻主持,如今正以全新姿态打破公众认知。2025 年 7 月,全国青联第十四届委员会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龙洋当选为全国青联委员,这一国家级荣誉不仅是
作为中国最具权威性的媒体平台,央视主持人的每一次亮相都备受瞩目。龙洋,这个曾因 “祝大位” 口误被推上舆论风口的年轻主持,如今正以全新姿态打破公众认知。2025 年 7 月,全国青联第十四届委员会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龙洋当选为全国青联委员,这一国家级荣誉不仅是对她专业能力的高度认可,更揭开了她从 “争议主持” 到 “文化传播者” 的转型序幕。本文将通过具体事件与细节,还原龙洋的成长轨迹,展现她如何用十年时间完成从 “花瓶” 到 “实力派” 的华丽转身。
一、初登央视:聚光灯下的争议与质疑
2015 年,龙洋从南京广播电视台跳槽至央视财经频道,主持早间资讯节目《第一时间》。凭借清新的形象与利落的播报风格,她迅速获得观众关注,但真正让她 “出圈” 的却是两次重大失误。
2021 年春晚直播现场,龙洋在串场时将 “祝大家” 误说成 “祝大位”,这一口误瞬间引发全网热议。尽管她全程保持微笑完成主持,但社交媒体上 “业务能力不足”“花瓶主持” 的批评声铺天盖地。更尴尬的是,同场主持的康辉、李梓萌等前辈表现得游刃有余,对比之下,龙洋的失误被无限放大。
2022 年接手《中国诗词大会》后,龙洋的主持风格再次引发争议。在一期节目中,她用 “灯火阑珊处” 形容导师们的存在,这一表述被文化爱好者指出错误 ——“灯火阑珊” 本指人烟稀少的地方,与 “总是能看到” 的语境明显矛盾。舆论压力之下,“文化功底薄弱” 的标签再次贴在她身上。
面对质疑,龙洋选择用行动回应。她关闭社交媒体评论区,推掉所有非必要活动,将业余时间全部投入学习。据节目组工作人员透露,那段时间她随身携带《古代汉语词典》,遇到不确定的字词就立即查阅;为了提升诗词鉴赏能力,她主动联系北师大文学院教授,每周进行两次线上课程;甚至在录制间隙,也会拿着笔记本向康震等文化嘉宾请教问题。
二、破茧之路:从 “花瓶” 到 “文化传播者”
2023 年,龙洋迎来职业生涯的转折点。她主持的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正式开播,节目中她深入贵州苗寨学习银饰锻造技艺,在苏州缂丝工坊亲手编织牡丹纹样,还跟随泉州南音传承人学习古老的工尺谱。在海南篇拍摄中,她穿着黎族传统服饰参与纺染织绣,尽管手指被木梭磨出水泡,仍坚持完成全部流程。节目组导演回忆:“龙洋对每个非遗项目都做足功课,拍摄前会提前三天到当地考察,和传承人同吃同住,了解技艺背后的故事。”
这种沉浸式的学习让龙洋的主持风格发生显著变化。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中,她不再局限于机械念稿,而是能结合历史背景对诗词进行延伸解读。当选手提到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时,她即兴讲述了王昌龄被贬龙标的历史典故,还引用明代王世贞的评价进行赏析,让观众耳目一新。
学术上的突破同样令人瞩目。2024 年,龙洋以专业成绩 92 分、英语 90 分的高分考入中国传媒大学戏剧与影视学博士班。作为在读博士生,她不仅要完成主持工作,还要兼顾课程学习与学术研究。据同学回忆,她经常在凌晨两点还在图书馆查阅资料,博士论文选题聚焦 “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的传播路径”,已发表两篇 CSSCI 论文。
三、新身份揭晓:青联委员背后的责任与担当
2025 年 7 月的全国青联会议,龙洋的当选引发广泛关注。作为最年轻的全国青联委员之一,她的履职方向与文化传播紧密相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她透露将重点关注两个领域:一是推动非遗技艺与现代设计结合,让传统文化走进年轻人生活;二是探索 “Z 世代” 文化传播新路径,利用短视频、元宇宙等新技术提升文化体验感。
事实上,龙洋早已开始相关实践。2024 年,她发起 “非遗新势力” 计划,联合故宫文创团队开发敦煌壁画主题盲盒,上线三个月销量突破 50 万件;在 B 站开设 “龙洋的文化实验室” 账号,用情景剧形式解读《论语》《庄子》等经典,单条视频最高播放量达 800 万次。今年五四青年节,她策划的 “非遗公开课” 直播吸引 3000 万观众,网友评论:“原来传统文化可以这么酷!”
生活中的龙洋同样保持着低调务实的作风。尽管年薪不菲,她至今未在北京购房,而是选择租房居住,大部分收入用于资助湖南老家的留守儿童。据郴州市教育局统计,她累计捐赠 12 所希望小学,还定期为孩子们录制文化课视频。去年教师节,她收到一封特殊的来信 —— 一名受资助学生在信中写道:“龙洋姐姐,我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将来也要像你一样传播文化。”
四、未来展望:在传承与创新中书写新篇
如今的龙洋,早已不是那个在春晚上紧张到破音的年轻主持。2025 年春节联欢晚会,她作为主会场主持人完成长达 4 小时的直播,全程零失误,语言流畅度与临场反应能力获得业界高度评价。更值得关注的是,她在主持中融入更多文化元素:介绍零点钟声时,她讲述了 “击钟祈福” 的历史渊源;展示非遗武术时,她现场演示太极拳基本招式,让全球观众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最新录制的美食纪录片《风味实验室》中,龙洋与董宇辉搭档,深入云南山区探寻野生菌的采集过程。在海拔 3000 米的原始森林里,她穿着防水靴跋涉两个小时,亲自采摘鸡枞菌;在彝族村寨,她跟着村民学习制作坨坨肉,尽管被柴火熏得泪流满面,仍坚持完成烹饪。节目中,她不仅展示食材的制作过程,更挖掘背后的民俗文化 —— 比如讲解 “火塘文化” 时,她引用《彝族源流》中的记载,阐述火塘在彝族家庭中的象征意义。
从争议不断的新人主持到国家级文化使者,龙洋用十年时间证明:真正的成长,从来不是逃避质疑,而是把每一次挫折转化为前进的动力。当聚光灯再次聚焦,她不再是那个被标签定义的 “花瓶”,而是以学者、主持人、公益者的多重身份,在文化传承的道路上坚定前行。这种蜕变,不仅是个人职业生涯的突破,更是新时代青年奋斗精神的生动写照。
来源:抚快讯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