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有没有想过,一个曾经被无数考生和家长视为“报考指南针”的人,为何会一步步陷入舆论的泥潭,甚至账号被平台禁止关注?就在本月初,知名教育博主张雪峰一句“我个人捐5千万,公司再捐1个亿,你放心,我账上永远备着这笔钱”引发热议,有人赞其真性情,也有人质疑其高调动机。
你有没有想过,一个曾经被无数考生和家长视为“报考指南针”的人,为何会一步步陷入舆论的泥潭,甚至账号被平台禁止关注?就在本月初,知名教育博主张雪峰一句“我个人捐5千万,公司再捐1个亿,你放心,我账上永远备着这笔钱”引发热议,有人赞其真性情,也有人质疑其高调动机。然而风波未平,他的社交账号突然被限制关注,尽管团队轻描淡写归因于“技术问题”,但不少网友却忍不住猜测:这是偶然,还是长期言行积累的必然?
张雪峰的成长故事,像极了一部励志剧。出身东北小城的他,2007年偶然踏入教培行业。原本梦想成为主持人的他,因缘际会站上了讲台。凭借幽默直白的风格和极强的表达力,他很快在机构中脱颖而出,甚至被老板主动资助安家。
真正让他“火出圈”的,是2016年前后高考改革带来的信息差红利。他创办“志翔海天”,凭借《7分钟解读34所985高校》系列视频一夜爆红,单日粉丝增长最高突破10万。那时的张雪峰,常以“敢说大实话”圈粉,比如那句广为流传的“普通家庭慎选医学”,至今仍被许多家长视为务实建议。
然而,成名后的张雪峰逐渐陷入争议漩涡。2018年,他在讲座中调侃西南大学“报考化学可能调剂成兽医”,引发该校师生强烈不满。尽管他事后道歉,但西南大学官方态度冷淡,未予回应。
2019年,他在青岛大学演讲时遭人泼洒鲱鱼罐头,现场尴尬至极。有人猜测这是因其言论过激招致报复,但张雪峰将其归因为“对手眼红”。
更大的转折出现在2021年。曾鼓励年轻人“北上闯荡”的他,突然宣布因孩子教育问题离开北京,被网友嘲讽“劝别人奋斗,自己当逃兵”。此后,他的业务范围扩展至图书、研学、直播等领域,但言论尺度也愈发大胆,例如“女儿混个本科进银行,谁要她就把钱存哪儿”“文科就是服务业,得学会舔人”等观点,不断挑战公众底线。
据行业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教育咨询市场规模已超千亿元,但竞争同质化严重,头部博主仅占约5%的份额。像张雪峰这类依赖个人IP的“网红教师”,往往面临内容创新压力与流量焦虑的双重夹击。一方面,用户期待更专业、中立的信息;另一方面,激烈竞争迫使部分创作者用“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方式博眼球。
张雪峰的案例并非孤例。近年已有至少3位教育类大V因不当言论被平台限流或封号。有分析师指出,教培领域内容创作者若脱离专业深耕转向情绪输出,很容易陷入“流量反噬”的循环。
张雪峰的起伏,折射出网红知识博主在商业化与公益性之间的平衡难题。当个人影响力膨胀,是坚持用专业服务用户,还是迎合流量制造话题?他的“捐款风波”和“账号问题”,或许正是长期积累矛盾的爆发。
有教育学者指出,升学规划本质是信息服务工作,需谨慎、客观、尊重差异。若以片面观点代替全面分析,即便短期内收获热度,长远来看却可能误导选择、损耗公信力。
从2007年入行到2016年爆红,张雪峰用了10年;而从2018年首次争议到2025年账号受限,仅用了7年。他的经历提醒所有内容创作者:流量时代,专业与底线才是立身之本。
你怎么看? 你是否也曾关注过张雪峰的建议?对于教育类网红的“敢说”风格,你认为这是真性情还是博眼球?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来源:追个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