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戈壁沙滩变良田……”每当《我们新疆好地方》这优美熟悉的旋律响起,人们总能被歌词中那种通过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朴素愿望所打动。这首歌,以其经久不衰的传唱度,将新疆建设者战天斗地的形象深植于几代国人心中。
“戈壁沙滩变良田……”每当《我们新疆好地方》这优美熟悉的旋律响起,人们总能被歌词中那种通过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朴素愿望所打动。这首歌,以其经久不衰的传唱度,将新疆建设者战天斗地的形象深植于几代国人心中。
然而,走过七十年光辉岁月的新疆,其“变”的智慧也在不断升级。今天,我们或许可以这样理解:“变良田”的美好愿景依然如初,但“如何变”、“变成什么”的答案,却已变得更加丰富、更加智慧。 戈壁滩并未被简单地“涂抹”成绿色,而是被“描绘”成了一幅多元发展的画卷。
一、 从“与天斗”到“与天和”:理念的根本转变
《戈壁沙滩变良田》这首歌诞生于新中国建设初期,那个时代的精神是“人定胜天”,向恶劣的自然环境要粮食。这种战天斗地的精神值得敬佩,它保障了基本的生存需求。但其模式往往是高投入、高耗水,对于生态极其脆弱的新疆来说,也带来了一些环境压力。
而今天的新疆,发展理念已经转变为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我们不再简单地试图“改变”戈壁的自然属性,而是学会尊重它、利用它、并赋予它新的价值。戈壁滩不再是需要被“消灭”的荒凉之地,而是摇身一变,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宝贵空间。
二、 戈壁滩上的“新风景”:多元化实践正在成为现实
1. “白色森林”:清洁能源的“沃土”
新疆拥有全国最优质的风能和太阳能资源。广袤的戈壁滩正是建设大型风光电场的绝佳场所。
风电基地:成千上万的白色风机矗立在戈壁上,形成壮观的“风车森林”。它们将曾经“风吹石头跑”的狂风,转化为了源源不断的绿色电能,通过“疆电外送”通道输送到中东部地区。这里不再是“良田”,却是更高价值的 “能源沃土”。
光伏蓝海:巨大的光伏板在戈壁上铺开,宛如一片片“蓝色海洋”。这些电站不仅能发电,板下还可以发展牧业(“牧光互补”)或种植耐阴作物(“农光互补”),实现一地多用。
这直接将新疆从地理位置的“能源枢纽”提升为国家战略的“清洁能源基地”,为全国“双碳”目标做出贡献,也带动了本地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2. “金色沙漠”:文旅休闲的“热土”
戈壁、沙漠、雅丹地貌……这些独特的景观,从过去的“障碍”变成了如今吸引游客的“宝藏”。
特种旅游:沙漠越野、星空露营、古道探险等特种旅游项目日益火爆。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本身就是一道风景线,沿途的胡杨林更是成为网红打卡地。
文旅融合:将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如丝绸之路、军垦文化)相结合。
休闲康养:独特的气候条件(干燥、日照充足)也适合发展康养旅游。
意义: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拓展为“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甚至“荒漠戈壁也是金山银山”。旅游业成为了富民产业,让当地百姓吃上“生态饭”、“旅游饭”。
3. “绿色奇迹”:现代农业的“升级”
“变良田”的理念也在升级,不再是简单的开荒扩种,而是走向节水、高效、智慧的现代农业。
滴灌技术:新疆是全球滴灌技术应用最广泛的地区之一,极大节约了农业用水。
特色农业:戈壁滩上的大棚种植(戈壁农业),利用沙土透气性好的特点,发展高附加值的果蔬花卉产业,如红枣、葡萄、枸杞、番茄等,这些产品已成为新疆的“金色名片”。
科技赋能:无人机播种施肥、卫星遥感监测等科技手段,让戈壁农业变得更“聪明”。
意义:农业从追求“产量”转向追求“质量”和“效益”,既保障了国家粮食和农产品安全,又保护了生态。
三、 为什么说这种转变意义重大?
1. 生态可持续性:顺应自然,而非对抗自然,保护了新疆极其珍贵的水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系统,为子孙后代留住了发展的根基。
2. 经济高质量性:摆脱了对传统资源和高耗水农业的路径依赖,培育了新能源、文旅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经济结构更健康、更具韧性。
3. 区域协调发展:作为“一带一路”的核心区,新疆通过能源通道和旅游线路,与全国乃至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从内陆腹地走向了开放前沿。
总之,过去,“变良田”几乎等同于开垦农田,种上庄稼。但在水资源极其珍贵的新疆,这种模式面临着生态的极限。现在,昔日“风吹石头跑”的恶风与炙烤大地的烈日,如今成了国家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这片戈壁没有长出粮食,却“生长”出了更为宝贵的绿色电力,通过“疆电外送”通道点亮远方。这是对“变良田”一种更高维度的实现。
《我们新疆好地方》的旋律之所以优美动人,在于它歌颂的是一种永恒的“创造”精神。七十年后,这种精神并未过时,反而在以更可持续、更富想象力的方式延续。
不再执着于将戈壁“田园化”,而是学会欣赏其辽阔,利用其禀赋,让其变为能源的沃土、旅游的热土、科技的高地。这正是新疆在七十年发展积淀后,交出的关于“如何建设更好家园”的新答卷。老歌的旋律依旧回荡,但戈壁滩上正在谱写的,已是一曲充满现代气息的新乐章。
来源:玉见国华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