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国陆地边界东起中朝边界的鸭绿江口,经过黑龙江、阿尔泰山、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山、高黎贡山到中越边界的北仑河口,总长度约2.2万千米,是世界上最长、边界情况最复杂的陆地边界线之一。今年的中央周边工作会议指出,当前我国同周边关系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时期,同时也进入周边格局和世界变局深度联动的重要阶段。自今年4月至6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三次出访,从东南亚到俄罗斯,再到中亚地区,对双边和地区关系发展进一步作出顶层设计,推动中国与周边国家交往向“新”而行,位于边境线上的一座座城市就是最好的见证。 潮新闻启动“寻迹中国·线上相拥”大型新闻行动,深入广西崇左、云南瑞丽、新疆霍尔果斯、内蒙古二连浩特、黑龙江黑河和吉林延边等边境城市,挖掘当地的鲜活人物和素材,展现这些城市的时代发展以及对外交流发展的璀璨成果。同时,探寻活跃在各地的浙商,发现“浙”边的精彩故事。摘要:中国陆地边界东起中朝边界的鸭绿江口,经过黑龙江、阿尔泰山、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山、高黎贡山到中越边界的北仑河口,总长度约2.2万千米,是世界上最长、边界情况最复杂的陆地边界线之一。今年的中央周边工作会议指出,当前我国同周边关系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时期,同时也进入
晨光初现,中缅边境的姐告口岸已开始熙攘繁忙,人群与车辆交织成一条蜿蜒的长龙。清晨8点未至,来自缅甸方向的车队便已抵达,商贩吆喝声渐起,共同拉开了云南瑞丽新一天的序幕。
昼夜更迭间,瑞丽奏响一曲独特的“胞波交响曲”:上万个直播间灯光璀璨,中缅工人在工厂流水线上忙碌,跨境车队日复一日地运送物资……这里,市井烟火气与经济脉动交织,个体命运与城市经纬紧密相连。人们如同这座城市的跃动脉搏,书写着边境小城崭新的篇章。
值此中缅建交75周年之际,潮新闻“寻迹中国·线上相拥”大型新闻行动采访组深入云南瑞丽进行探访。在国门之前,我们凝望中缅两国山水相连的壮丽景象,聆听跨越世纪的情谊回响。笔下的每一处寻常点滴,都是“胞波情谊”深厚与鲜活的生动见证。
航拍视角下的瑞丽。潮新闻记者 李翔 摄
日升姐告,月落夜市
中缅纽带24小时“不打烊”
夕阳下的姐告口岸,数百辆电瓶车排成长龙,车上的包裹堆叠如山——小家电、卫生纸、泡面、可乐……这些中国制造的日常用品,正被“背包客”们一车车拉回缅甸。
来自木姐的缅甸小伙温敏(音译)常年往返于中缅边境,每天早上来采购,“这趟带了番茄和卫生纸回去。”身旁皮肤黝黑的男子是他的二叔,推着货车,踮脚张望着前方过关车流。
等最前头的第一辆车缓慢通过后,温敏便和二叔一个人艰难向前拉,一个人用地在后面推,合力把自家货车往前挪动了一个车身。机械、重复地等待,一直要持续两三个小时。这是瑞丽最寻常的跨境拼单。
缅甸“背包客”每天来中国采购物资。潮新闻记者 李翔 摄
缅甸“背包客”北上采购,成了姐告国门的独特景观。这种现象源于缅甸与中国边境贸易的长期繁荣,使得许多缅甸居民通过代购中国商品来维持生计。温敏便是其中一员,他抹着汗说道:“拉一趟货能挣七八十元。”这在缅甸可是一笔不菲的收入。
二十公里外的畹町口岸,则是中缅边境“重量级交易”的主通道。装运水泥、钢筋、电缆的卡车,正在开往刚经历7.9级强震的缅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为地震灾区送去重建物资。
返回瑞丽的卡车,满载芒果、西瓜、榴莲的集装箱,飘出水果的香甜。数据显示,今年1—6月,瑞丽口岸保障158.5万吨货物通关。
晚上8点以后,瑞丽的各个口岸货流渐息,市区的德隆夜市刚刚热闹起来。
两个足球场大的夜市里,数千支手电筒亮起,在黑暗中交织。星点光芒下,渗透出泛着绿光的翡翠原石,也映照买卖双方的博弈和期待。
漆黑的翡翠原石交易市场里,顾客正在挑选石料。潮新闻记者 李翔 摄
其中四成摊主来自缅甸,有的在瑞丽住久了,会用当地方言招呼客人,“毛料加工,包您满意撒!”吆喝声中,自驾3000多公里赶来的浙江游客老常,用手电一寸寸移动,寻找可能的“暴涨”机会。
来这里的摊贩、游客、主播络绎不绝,夜市集聚了手电筒出租、原料交易、成品加工等产业链,周边粤式海鲜、山西面馆、杭州小笼包、东北烧烤等全国各地美食汇聚,夜晚的炊烟里,飘着天南地北的乡音。
凭借毗邻缅甸“翡翠王国”的区位优势,瑞丽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翡翠交易集散中心之一。众多缅甸人选择在瑞丽定居创业,成为推动当地经济繁荣的重要力量。
多宝之城的中缅胞波街里,有个缅甸商人因为崇拜毛主席,给自己取了一个中文名叫毛觉明,听记者说来自“浙江”,他一口气报出了“杭州、宁波、温州、义乌……”10多个地名,惹得众人直夸“中文好”。他在瑞丽扎根十余年,还把缅甸老家的表哥表弟也带到市场开起了店,“喜欢在中国做生意,很安全。”
瑞丽多宝之城中缅胞波街汇聚了很多缅甸籍翡翠商户。潮新闻记者 吴越 摄
数据显示,上半年瑞丽口岸835万余人次的出入境旅客中,缅籍人员占比超过91%。作为全国首批沿边试验区,瑞丽外贸总额年均增长22.3%,跨境人民币结算量位居云南榜首。
这些数据折射出中缅贸易的强劲复苏——从日用品“毛细血管”到基建“大动脉”,再到翡翠高附加值交易,全方位展现了两国贸易昼夜不息的活力。
一条边境线,两个“家”
中缅走廊上的双向奔赴
在瑞丽边检站银井分站不远处,有一所被誉为“中国第一所边防小学”的银井小学。课间,孩子们正在户外操场上尽情玩耍。
操场上,10岁的缅籍学生相凤晃正和同学们玩着“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欢笑声在阳光下回荡。与大部分同学不同的是,相凤晃身穿白色上衣、绿色长裙——这是缅甸的小学校服,也是银井小学里缅籍学生标志。
小学所在的银井村隶属瑞丽市姐相镇,因位于中缅边境线上的一口清澈水井而得名。村子被边境线一分为二:中国一侧叫银井,缅甸一侧叫芒秀。
学校招收瑞丽银井村的学生外,也为缅籍学生提供免费义务教育,将其全部纳入我国“两免一补”政策及营养早餐改善计划,缅甸边民子女也有机会享受到中国的优质教育。
课间休息,缅甸学生和中国学生在一起做游戏。潮新闻记者 盛锐 摄
临近放学,一年级班主任兼数学、音乐老师周蕊洁在孩子们打扫完教室和走廊后,为他们上周末前的安全教育课。在她的班级里,像相凤晃这样的缅籍“小留学生”有25名,人数略多于中国学生。
“放假了,不要一个人下水……过马路要一停二看三通过……”周蕊洁耐心地用普通话、傣语和缅语各讲一遍,“一年级的孩子中文水平相对较差,所以我们通常会采用三语教学。”
放学铃声响起,10余名缅籍孩子在操场上整齐列队。周蕊洁每天放学都会护送这群孩子,从学校步行至银井边防站,孩子们再通关返回缅甸。其他一部分缅籍学生则住在瑞丽亲戚家或者父母在瑞丽上班租了房子。
这段跨越两国的上学路程并不长,步行约10分钟。孩子们一路分享着刚买的零食,兴奋地谈论周末计划。当被问起最想去哪里时,9岁的坎茵不假思索地回答:“我想去北京,爬长城、看故宫!”
抵达瑞丽边检站银井分站,孩子们要穿过车流繁忙的G556国道。边防站的民警为这支“绿白相间”的队伍提前拦停车辆,护送他们过马路,并办理通关手续。
放学后,缅甸学生通过瑞丽边检站银井分站回到缅甸家里。潮新闻记者 吴越 摄
这所距离中缅边境71号界碑不足200米的银井小学,早已成为中缅胞波情谊的美好见证。这份情谊也延伸至更广阔的领域。
为保障缅籍来华务工人员,瑞丽首创推出“胞波友谊保”,涵盖意外、责任及疾病住院三类风险。该险种自2024年10月30日落地以来,已覆盖超6700名缅籍务工人员,累计提供22.4亿元保障。
不仅在保障层面,在日常关怀中同样体现着“胞波”之情。在瑞丽沿边产业园内,缅甸“国球”藤球的运动场地随处可见。“为满足缅籍员工需求,我们不定期举行藤球比赛,”雅戈尔(瑞丽)时尚产业园负责人李宏伟介绍道。在泼水节等共同传统节日,园区还会组织各类庆祝活动,让缅籍员工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甚至不少从浙江来的技术专家,也喜欢上了藤球。”
中缅边境界碑。潮新闻记者 李翔 摄
当危难降临,中缅情谊更显其厚重与真诚。2025年3月底,当7.9级强震突袭缅甸,中国第一时间响应,数小时内就派出了紧急救援队,携带急需物资火速驰援,后续各地救援队纷纷加入救援行动。从快速响应到专业救援,从政府主导到多方协作,无不展现了两国深厚的胞波情谊。
银井小学里琅琅书声、边境线上民警护送背影、产业园中藤球跃动弧线、灾难面前伸出援手……这一幅幅跨越国界的和谐画卷,正是“亲诚惠容”理念在中缅边境的生动注脚。
翡翠古城,奔涌数字新潮
瑞丽定义边境未来图景
《瑞丽市志》记载,自汉代起,瑞丽便是缅甸翡翠进入中国的第一站。千年不绝的“哒哒”马蹄声在商贾云集的“宝石街”上回荡,无数商队往来穿梭,铺就了这条古老的玉石之路。
如今,这条千年商道已与数字浪潮热烈相拥。步入瑞丽,不仅翡翠温润如昔,更扑面而来数字经济的蓬勃朝气。主干道上,“翡翠直播”“源头直供”的店招琳琅满目——自2016年淘宝、抖音等平台陆续入驻,传统玉石交易早已“上云”。2024年,瑞丽珠宝玉石交易额突破130亿元,其中线上销售占比高达70%。
瑞丽多宝之城的翡翠商户。潮新闻记者 李翔 摄
直播经济彻底激活了就业新形态。在这里,零经验的年轻人经培训即可“零成本”开播创业。主播在镜头前展示翠色,屏幕另一端,订单正以秒级涌入。目前,瑞丽已形成11个直播基地,汇聚近3万名主播,带动超4万家产业链企业共同发展。
这场线上热潮,不仅吸引大批缅甸商户涌入瑞丽,让缅籍供应商与快递员穿梭不绝,更每晚吸引亿万观众隔屏参与,共赴一场翡翠盛宴。
作为中缅最大口岸和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关键节点,瑞丽正持续吸引以浙商为代表的创新力量,携手编织一片充满活力的边境经济生态。
由宁波企业雅戈尔投资建设的瑞丽时尚产业园,正是这一生态中的亮点项目。该园区已成功引进来自浙江、江苏、福建等地的100余家企业入驻,吸纳了上万名缅甸工人就业,成为推动区域产业协同与边境就业的重要平台。
瑞丽时尚产业园。潮新闻记者 李翔 摄
走进衬衫生产车间,自动化吊臂精准传送物料,衬衫在流水线上被快速生成。四条U型智能生产线旁,1100多名工人正忙碌赶制订单,其中九成是缅籍员工。
“厂里有86对缅甸夫妻档”,雅戈尔瑞丽基地负责人李宏伟介绍,“很多女工把丈夫也介绍过来工作,孩子在瑞丽上公办学校。”持有边民证的缅甸家庭可以在瑞丽购房,实现“跨国务工、安居中国”的梦想。
雅戈尔瑞丽生产车间。潮新闻记者 吴越 摄
数字经济的东风,从浙江吹向瑞丽新兴制造业。
专注生产人工智能产业配套光缆、连接器的浙江企业宇达光电云南有限公司,今年1月才正式投产,短短半年销售额已突破2000万元。公司总经理田艳军透露,“公司六成订单来自外贸,在瑞丽设厂能有效辐射东南亚、南亚乃至非洲市场。”
瑞丽,这座充满活力的外向型商贸城市,镜头前流转的翡翠、流水线上的衬衫、向东南亚延伸的光缆,都见证着无数普通人的命运在此升温沸腾——
在此打拼十余年的浙商蔡凌燕,见证了许多普通人逆袭致富的故事,深感商机无限。而在雅戈尔制衣车间,缅籍工人南玉焕,每月攒下4000元工资,就离在瑞丽购置新家的梦想更近一步。
中缅情谊,总绕不开一株咖啡树的记忆。1893年,一位缅甸新娘带着两株咖啡树远嫁瑞丽,从此“爱情树”在这里生根发芽。如今,它们的后代在德宏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中茁壮成长,而瑞丽,也已建成中国最大的咖啡种质资源库。
晨光初照姐告口岸,跨境货车的引擎声、二十四小时不熄的灯火、藤球场上的奔跑与欢笑、校园中传来的琅琅书声,以及微短剧的取景画面,共同交织成一首生动的边境不眠曲。
瑞丽,正如云南小粒咖啡一般——既蕴藏着岁月积淀的醇厚,又洋溢着热带阳光般的鲜活。边境日常仿佛一个个音符,轻声歌咏着中缅山水相连的千年情谊,就像那株跨越世纪的咖啡树,始终在时光中生根,在岁月里飘香。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