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阵子刷到《向设计提问》这部纪录片,一看制作团队我直接坐直了,这不就是拍《但是还有书籍》的那帮人嘛!要知道《但是还有书籍》三季都稳在9分以上,能让十多万人在碎片化阅读的时代,静下心看关于书的纪录片,这份功力确实不一般。
前阵子刷到《向设计提问》这部纪录片,一看制作团队我直接坐直了,这不就是拍《但是还有书籍》的那帮人嘛!要知道《但是还有书籍》三季都稳在9分以上,能让十多万人在碎片化阅读的时代,静下心看关于书的纪录片,这份功力确实不一般。
现在他们带着新作品回来,首播就在2024年5月21日,一共6集,每集40分钟,我连着追完,只能说果然没让人失望。
以前提到“设计”,我总觉得是设计师在工作室里画图纸,离咱们的生活特别远。
但这部纪录片一开场就打破了我的刻板印象,镜头直接对准街头,拍起了普通人的“野生设计”,里面有个叫宋光兴的师傅,主业是修钟表和伞架,可他搞出来的东西比专业设计还实用。
他为了接送两个孙女,自己改了辆自行车,前后都加了座椅,后面那个还用废皮和木板钉成软包,活脱脱一个“小沙发凳”。
本来想这也就是舒服点,后来发现车筐里还专门给保温杯和饭盒做了卡槽,骑行的时候根本不会洒出来。
宋师傅自己说这不算设计,但你想啊,用创意解决接送孩子的实际问题,还处处透着对孙女的照顾,这不就是设计最本真的样子嘛?
还有北方农村的“流动宴会车”,俗称“卡宴”,听着挺洋气,其实是用重型卡车改的。
农村办席没固定场地,以前遇到刮风下雨只能露天硬扛,现在这车子一展开,能变成临时宴会厅,多大的席都能装下。
设计者也不是什么专家,就是当地的企业家和焊工,可他们琢磨出来的东西,比有些花里胡哨的设计管用多了。
如此看来,设计从来不是少数人的专利,只要能解决问题,人人都能当“设计师”。
看纪录片的时候,有段讲《哪吒闹海》的内容,直接把我拉回了童年。
这部动画当年可是第一部去戛纳电影节展映的华语动画,在国际上都出了名。
最让人佩服的是,那时候没有CG技术,全靠动画师一帧一帧手绘,筹备3个月,拍摄10个月,后期2个月,前前后后画了5万8千多张画,才造出这么个经典。
纪录片里还拍到《哪吒闹海》的主创张澋源,40年后重新画敖丙。
我这才知道,原来老版敖丙的形象和动作,都是从传统戏曲里来的。
怪不得咱们的动画看着跟迪士尼、日本动画不一样,这份中式美学,全是从老祖宗的东西里挖出来的。
现在《哪吒2》又成了现象级作品,看来好的动画设计,不管过多少年,都能打动人。
除了动画,纪录片里聊城市设计的部分也特实在。
北大有个叫李迪华的教授,直接在街头吐槽糟糕的步行环境,说有些路不仅普通人走得费劲,残障人士出门更是像冒险。
他提了个“通用设计”的说法,意思就是设计不用专门给某类人改,得让所有人都觉得方便。
我特别认同这个观点,城市是给人住的,路也是给人走的,要是设计的时候只想着好看或者图省事,那可就本末倒置了。
说到城市路,上海的例子特别有代表性。
以前上海为了解决堵车,不停拓宽马路,还建了高架、内环外环,道路长度从1980年的两千多公里,涨到2021年的十二万多公里,可堵车问题还是没彻底解决。
本来想靠“多修路”解决问题,后来发现方向偏了。
真正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外滩的改建,以前外滩有12条车道,车多到不行,行人想靠近都难,连“亚洲第一弯”那都堵成停车场,因为大家都想放慢车速看风景。
后来上海把延安高架的下匝道封了,让车走地下隧道,地面车道减到4条,剩下的全改成步行空间。
这波操作没多修路,反而把空间还给了人,现在去外滩散步,舒服多了。
还有上海南站,以前因为是圆形建筑,路标又小又少,工作人员一天能被问200次路。
2007年同济大学的吴端团队改了导视系统,他们用“针灸理论”,专挑人流最堵的地方加标识,沿途再放醒目的指引,迷路的人一下子少了很多。
城市设计真不用搞多复杂,像墨尔本搞“20分钟生活圈”,巴塞罗那弄“超级街区”,都是想着让老百姓生活方便。
咱们的城市要是多些这样的设计,日子肯定更舒服。
追完这部纪录片,我现在走在路上,会不自觉看路灯的角度、路标怎么放,连手里的杯子都想琢磨琢磨设计。
《向设计提问》最牛的地方,不是讲了多少专业知识,而是让像我这样的“设计小白”,开始关注身边的小事,明白好设计不是好看就行,得让人用着舒服、住着安心。
以前总觉得国产纪录片要么讲历史要么讲自然,没想到讲设计也能这么好看。
希望这个9分团队能继续出好作品,也盼着以后能有更多这样的纪录片,让咱们发现生活里藏着的小美好。
毕竟生活是自己的,多关注这些小设计,日子才能过得更有滋味。
来源: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