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超强嘴替”。鲁迅语句的含义经常被灵活延伸。比如,从“学医救不了中国人”衍生出“学医救不了秃头”“学医救不了漫威宇宙”等调侃;“枣树梗”被活用为“我有两张自拍,一张很丑,另一张还是很丑”等自嘲。
他是互联网上最“出圈”的文豪,他是万千网友遇事就想@的“最强嘴替”,他说过的、没说过的话都被做成表情包四处流传……
“鲁迅热”,为何一阵接一阵?年轻人再读鲁迅,究竟在文字里寻得了什么?
今天(9月25日),是鲁迅先生诞辰144周年。让我们再一次走近这位文学巨匠,读懂他跨越时代的力量。
鲁迅的文字仿佛自带“热搜体质”,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翻红”一波。正如学者许子东感叹:“一百多年了,鲁迅的话就像昨天说的一样。”
“金句管够”。鲁迅是天生的“金句制造机”,他的语言幽默又接地气,像“钉子”也像“钩子”,扎进了网络缝隙,带动起个人情绪。
有时,短短几句便戳中人心最软、最痛的地方。比如,“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猛兽是单独的,牛羊则结队”……让人“一眼上头”。
有时,经典意象“承包”手机屏幕。比如,“孔乙己的长衫”一度引发全网共鸣,成为年轻人抒发焦虑的情感出口。
连环画中的孔乙己
“超强嘴替”。鲁迅语句的含义经常被灵活延伸。比如,从“学医救不了中国人”衍生出“学医救不了秃头”“学医救不了漫威宇宙”等调侃;“枣树梗”被活用为“我有两张自拍,一张很丑,另一张还是很丑”等自嘲。
那些卡在嘴边却难以言说的情绪,也能借他的话准确传达。比如,“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从来如此,便对么”……一句话胜过千言万语。
陈丹青说,“有一种阅读的快乐,在现代中国的作家中,只有鲁迅能够给予我”。如今很多年轻人也从鲁迅那里,获得了满满的情绪价值,愿意跟他做朋友。
“真心懂你”。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看到鲁迅上课偷偷画画,会暗笑“原来大文豪也和我一样爱搞小动作”;读《故乡》,目睹“少年闰土”到“中年闰土”的变化,会想起自己与儿时挚友已渐渐隔阂,心生无限感慨;就连看《祝福》,见祥林嫂反复念叨“我真傻,真的”,也能想起自己偶尔“钻牛角尖”的时刻。
鲁迅用白描手法,将生活细节与人生况味细细铺陈,以一种“懂你”的温柔引发强烈共情。
电影中的鲁迅(中)与萧红(左)、萧军
“仗义挺你”。鲁迅经常支持和帮助青年,让人感觉温暖又可靠。汪静之的爱情诗集出版后,受到卫道者批评,鲁迅立即写文力挺他,鼓励大胆创新;萧红初到上海无依无靠,鲁迅不仅为她修改稿件、推荐发表,还教她“怎么租房、怎么和房东打交道”。
面对蒙难的青年,他更是挺身而出。1931年,因叛徒告密,柔石、殷夫等五位“左联”作家不幸遇害。鲁迅写下《为了忘却的记念》,沉痛悼念他们,感动了无数人。
鲁迅始终心系家国,他“以笔为刃、为众前驱”的勇气,以鲜活的方式走入年轻人的内心。
“关心具体的人”。鲁迅的家国情怀,从来都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期盼无数个“你我他”都能有尊严地生活。
《伤逝》里,他写子君与涓生冲破封建束缚,追求婚姻自主,却以失败而告终,字里行间满是慨叹。《一件小事》中,车夫撞倒老妇人后,不顾旁人看法,坚持搀扶她去做检查,那份朴素的担当被他细细描摹。他对普通人的悲悯,总是直击人心。
53岁的鲁迅
“胸怀博大的爱”。百年前,他弃医从文,只因看清“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强健,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这份直面问题、拒做冷漠看客的态度,恰与当代年轻人的认知高度契合。
鲁迅“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的呐喊,更将理想升华为对整个人类的关怀。当下的年轻人成长于全球化时代,他们关心气候变化、关注国际议题,愿为弱势群体发声。这份炽热的追求,与鲁迅的心声同频共振。
鲁迅不只是“斗士”,还是个藏着无数惊喜的民国“宝藏男孩”。正如学者钱理群所言:“研究鲁迅,就好像进入一个神奇的公园。”
“零食铁粉”。鲁迅爱吃零食,也有几分孩子气,喜欢“一边吃侉饼、花生米、辣椒,一边看书”;用稿费买摩尔登糖;半夜爬起来吃掉大半柿霜糖;他经常“齿痛”,去看病时却又拐弯去买小饼干。
“设计大神”。北大校徽是鲁迅设计的,以瓦当为灵感,简洁又有古韵;他一生设计了60多个书籍封面,是中国现代书籍装帧设计的先行者。
“鲁迅同款毛背心” 图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尚达人”。萧红说,鲁迅曾教她穿衣:“人瘦不要穿黑衣裳,人胖不要穿白衣裳;方格子的衣裳胖人不能穿,但比横格子的还好;胖子要穿竖条子的,竖的把人显得长,横的把人显得宽。”句句都是干货。不久前,“鲁迅同款毛背心”爆火。
“资深影迷”。据《鲁迅日记》记载,他1934年看了34部电影,1935年看了30部。这位文学大师对电影的热爱可见一斑。
网上有一句关于鲁迅的话,戳中无数人的心:“人的一生总要读两遍鲁迅,一遍是年少求学时,一遍是阅尽世间酸甜苦辣时。”
年少时读鲁迅,眼里多是百草园的趣味、茴香豆的滋味、社戏的热闹;走出校园历经生活磨砺后再读,才发现课本里“又敬又怕”的他,早已成为默默为我们指路的“人生导师”。
“温暖的鼓励”。陷入迷茫时,“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会点燃希望;因挫折而沮丧时,“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能注入勇气;想中途放弃时,“不克厥敌,战则不止”又会推着人向前;而那句“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更是跨越时光温暖人心。
北京鲁迅博物馆吸引大量游客 图源:光明日报
“适时的敲打”。面对互联网上泛滥的跟风与情绪化宣泄,他“睁开眼睛看世界”的告诫,让人跳出“愤青式”的尖刻,守住独立思考的清醒;他笔下阿Q的“精神胜利法”,恰似一面镜子,照见某些人“躺平”“自我安慰”的状态,发人深省。
莫言说,倘若能写出《阿Q正传》,“我宁愿我所有的作品都不要了。”
余华说,鲁迅一出手,就是中国现代文学跳高的“最高的那根杆子”。
学者林贤治说:“鲁迅死于二十世纪,而活在二十一世纪。”
这是一场跨越百年的“破壁”,也是一场盛大的“双向奔赴”。当我们跟鲁迅在精神上“加为好友”,就会更加懂得,“有他,是何等幸运”。
来源:青岛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