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老城街道大石关村沿着拾屯河一路溯源而上,清流潺潺,秋意初露,两岸青山上层层叠叠的梯田里,玉米进入乳熟期,绿浪涌动,金穗盈畴,一片丰收在望。
“土能生万物,地可发千祥。”这是近期热播电视剧《生万物》中深刻揭示的人民与土地之间深厚的生存和情感纽带。
从老城街道大石关村沿着拾屯河一路溯源而上,清流潺潺,秋意初露,两岸青山上层层叠叠的梯田里,玉米进入乳熟期,绿浪涌动,金穗盈畴,一片丰收在望。
“这片土地以前是多年的撂荒地,后来通过坡耕地治理,小田变大田,土地保水、保土、保肥能力有了大幅提升,不仅带来了当下的丰收,也为子孙后代留下了长远的生存根基。”大石关村党支部书记孙文远望着眼前的土地感慨万千。
土地生“粮” 保障“国之大者”
仓廪实,则天下安。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
老城街道北部地处鲁中南低山丘陵区边缘地带,受自然条件影响,地块小、碎、散,土层浅薄,农业机械化、规模化程度低,靠天吃饭、广种薄收曾是常态,劳动力外流、耕地撂荒是农民面对贫瘠坡地无奈的选择。
改变,始于2024年。承借山东省黄河流域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东风,各级投资1000余万元,对大石关、李庄两个片区3594亩坡耕地进行系统治理,实施筑坎降坡、台面重构、表土改良,建设田间道路、灌溉设施、排水沟渠、进地管涵等配套设施,针对“巴掌地”打出了一套精准“组合拳”,土地利用率、土壤肥力提升30%,灌溉效率提高50%以上。
“以前,都是种花生、红薯这些耐旱耐贫作物,现在地平了、土肥了,头一年种上了玉米,亩产量能达到1100斤,我们种地的积极性更高了!”李庄村农户孙强激动地介绍。对于土地的改善,老庄稼把式最有发言权。
土地生“绿” 扮靓美丽家园
坡耕地是水土流失的重要策源地,每逢强降雨,泥沙俱下,沟壑纵横,带来的不仅是耕地质量的损失,更是对区域生态环境的严重威胁。
“我们始终把生态修复作为坡耕地治理的核心任务之一,锚定‘水不出沟、土不下山’目标,实施系统治理。”老城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江汀介绍道。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老城街道成功探索了“水平梯田、沟道截水、植被护埂、横坡垄作”等治理举措,区域地表径流状况大幅改善,项目区年蓄水能力提升18万立方米,水土流失强度下降76%,植被覆盖率从22%跃升至45%。
如今,层层梯田,如玉带缠腰,在青山翠谷中刻画出一道道绿色线条,彰显着“道法自然”的工程智慧,铺展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
土地生“金” 鼓起百姓腰包
耕作条件的“蜕变”,带来经营模式的“破局”。耕地质量大幅提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业机械开进田间,规模化发展水到渠成,这片“生金”之地,瞬间得到市场的青睐。
专业机构对治理后的1200亩坡耕地进行全周期生态价值核算,最终核定年净价值增量高达50.6万元,较治理前提升230%。山东领航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通过公开竞标,以150万元获得3年经营权,开创全省坡耕地治理生态价值转化先河。其中20%资金用于定向反哺项目后续提升,水土流失治理有了持续不断的“造血能力”。
“企业流转+合作社经营+大户承包+农户自种”多种经营模式并驾齐驱,村集体年收入增加35万元,村民人均增收1400元,产业发展、乡村振兴与民生改善实现同频共振。
“地包出去每年都有分红,在这儿干活,还能多一份收入。”在合作社工作的村民乔翠萍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根植水土,才能生养万物;不负青山,方得金山银山。老城街道的这片坡耕地如同一个样本、一个示范,引领出一条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融合发展之路,带来的不只是粮食产量与收益,更是一批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
记者:张芮 王磊
通讯员:姜东超
编辑:乔雨晴
来源:泰安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