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麦生产领域,品种单一化种植常面临抗逆性不足、资源利用不均等问题,而不同特性的小麦品种混合播种,通过品种间的互补效应,可实现抗逆性提升与产量优化,已成为当前农业生产中值得推广的高效种植模式之一。实践表明,科学筛选适配品种并规范操作,混合播种较单一品种种植可实
在小麦生产领域,品种单一化种植常面临抗逆性不足、资源利用不均等问题,而不同特性的小麦品种混合播种,通过品种间的互补效应,可实现抗逆性提升与产量优化,已成为当前农业生产中值得推广的高效种植模式之一。实践表明,科学筛选适配品种并规范操作,混合播种较单一品种种植可实现5%-15%的产量增幅,同时能增强对倒伏、病虫害及极端天气的耐受能力。
一、小麦品种混合播种的高产原理
品种混合播种并非简单的品种叠加,其高产核心源于“互补协同效应”,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
1. 抗逆互补:将抗倒伏品种与抗病品种混合,前者可支撑群体结构、减少倒伏风险,后者能抑制病害扩散,避免单一品种因病虫害或倒伏导致的产量骤减;
2. 资源优化:不同分蘖能力、株高的品种搭配,可分层利用光照、空间与土壤养分——矮秆品种占据下层,高效吸收土壤表层养分,高秆品种利用上层光照进行光合作用,减少资源浪费;
3. 灌浆稳定:早熟与中晚熟品种混合,可延长整体灌浆期,避免单一品种因集中灌浆导致的养分供应不足,确保籽粒饱满度与千粒重稳定提升。
二、小麦品种混合播种的核心操作技术
要实现混合播种高产,需严格遵循“品种筛选-比例确定-播种管理”的规范化流程,每个环节均需精准把控:
(一)品种筛选:遵循“三适配”原则
品种选择是混合播种成功的基础,需避免盲目搭配,重点关注三个适配性:
- 特性适配:至少包含1个“主导品种”(产量潜力高、当地主推)与1-2个“辅助品种”(弥补主导品种短板)。例如,主导品种若抗倒伏性弱,辅助品种需选择株高25-30cm、茎秆坚韧的类型;若主导品种易感白粉病,辅助品种需具备高抗白粉病特性。
- 生育期适配:品种间生育期差异需控制在3-5天内,避免因成熟时间差距过大导致收割时籽粒成熟度不均,影响产量与品质。
- 株型适配:采用“高矮搭配”,高秆品种(株高75-85cm)与矮秆品种(株高60-70cm)比例协调,形成“上层透光、下层通风”的群体结构,降低田间湿度与病害发生概率。
(二)播种比例:按“主导+辅助”科学配比
混合比例需根据品种特性与当地气候条件调整,核心原则是“主导品种占优,辅助品种补位”,常见配比方案有两种:
1. 双品种混合:主导品种占比60%-70% ,辅助品种占比30%-40%。例如,在黄淮海麦区,主推品种“济麦44”(高产、中抗锈病)与辅助品种“鲁麦21”(抗倒伏、高抗白粉病)按7:3比例混合,可兼顾产量与抗逆性;
2. 三品种混合:主导品种占比50%-60%,两个辅助品种各占20%-25%,适用于病虫害高发或气候复杂区域,进一步提升群体稳定性。
需注意:混合前需将不同品种的种子分别晾晒1-2天,去除瘪粒、杂质,确保各品种种子净度≥98%、发芽率≥85%,避免因种子质量差异影响出苗均匀度。
(三)播种管理:把控“三精准”要点
1. 精准拌种:混合前需对不同品种分别拌种(按病虫害发生情况选择对应药剂,如防地下害虫用吡虫啉,防纹枯病用戊唑醇),拌种后晾干至种子表面无潮气,再按比例混合均匀,避免药剂残留导致种子发芽率下降;
2. 精准播种:采用小麦精量播种机,播种深度控制在3-5cm,行距20-25cm,亩播种量根据品种分蘖能力调整——分蘖强的品种亩播量18-20斤,分蘖弱的品种亩播量22-24斤,确保亩基本苗数达到18-22万株,群体结构合理;
3. 精准水肥:播种后及时浇足底墒水,确保种子出苗整齐;返青期至拔节期,根据群体长势追施氮肥(亩施尿素15-20斤),灌浆期喷施磷酸二氢钾(亩用200g兑水30kg),提升籽粒千粒重,最大化发挥混合播种的产量潜力。
三、注意事项
1. 避免跨生态区品种混合:例如将北方冬麦区品种与南方冬麦区品种混合,易因适应性差异导致出苗率低、后期早衰;
2. 定期田间监测:返青期、灌浆期需巡查田间,若发现单一品种发病或倒伏趋势,及时针对性防治(如倒伏前喷施多效唑,发病后喷施对应杀菌剂);
3. 统一收割时间:根据主导品种成熟度确定收割期(籽粒含水量降至13%-15%时),避免因辅助品种早熟导致籽粒脱落,或晚熟导致籽粒霉变。
综上,小麦品种混合播种是一项“技术导向型”的高产措施,需以科学的品种筛选为前提、规范的比例与管理为核心,才能充分发挥品种间的互补效应,实现产量与抗逆性的双重提升,为小麦规模化生产提供有效支撑。
来源:风趣一半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