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个生命都值得尊重,特殊孩子也和普通孩子一样,热爱生活、珍惜生命、向往美好。”深耕特殊教育15年的刘小龙,谈及学生时眼中满是温柔。从职业高中到外来务工人员子弟校,再到成都市成华区特殊教育学校,他用爱与专业为孩子搭建起通往有尊严生活的桥梁,用27年教育生涯诠释
全文长 40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6 分钟
“每个生命都值得尊重,特殊孩子也和普通孩子一样,热爱生活、珍惜生命、向往美好。”深耕特殊教育15年的刘小龙,谈及学生时眼中满是温柔。从职业高中到外来务工人员子弟校,再到成都市成华区特殊教育学校,他用爱与专业为孩子搭建起通往有尊严生活的桥梁,用27年教育生涯诠释着“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教育家精神。
初心:从乡村走出,与“边缘孩子”结下不解之缘
1998年,刘小龙从师范院校毕业,进入职业高中工作,5年的职教经历让他初窥教育的多元形态。2003年非典期间,成都涌入大量外来务工人员,这些人员的孩子入学难题凸显,政府紧急用二十多天建起一所板房学校,专门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刘小龙前往支教,这一去便是七年。
初到红花学校,眼前的景象让他难忘。“这些孩子们大多穿着不合身的衣物,有的甚至穿着小裤衩,踩着‘破拖鞋’,脸颊都脏脏的,书包也脏得看不出原本颜色,课间追逐时,身上的尘土伴着笑声飞扬。”刘小龙回忆道,作为学校德育处主任,看着孩子们这样的行为习惯,决心从规范仪表、培养习惯入手,帮他们建立自信。“每天清晨我都第一个守在校门口,逐个检查、引导和规范孩子的仪表和行为。”
一周、一个月、一学期过去,孩子们的变化肉眼可见:拖鞋换成了合脚的鞋子,脏污的衣物变得整洁,课间打闹少了,主动问好的多了。“看着那些曾经怯生生的孩子,渐渐挺直腰板、眼里有了光,我真切感受到,教育改变孩子们的成长。”转折:与特殊孩子相遇,坚定特教之路
2007年的一场随班就读工作会,成了刘小龙教育生涯的转折点。会上,一群特殊孩子的舞蹈深深触动了他。其中,一名重度脑瘫孩子吃力地挥动小手儿、嘴角还淌着口水,专注而投入。“我那时候刚刚当上父亲,内心被深深刺痛。当时我就想,这些孩子在谁的家庭,都有着不可承受之重,他们该多么艰辛和不易。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就是在主流视野之外,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去深度关注的人群。”
2010年,成华区特殊教育学校独立建校,面向全区公开遴选校长,刘小龙没有丝毫犹豫,主动报名参选。彼时,身边不少同事和朋友难以理解:“你正是血气方刚的年纪,该去普通中小学施展抱负,怎么偏要去教‘特殊孩子’?”但在刘小龙心中,七年来与外来务工人员孩子的相处,早已让“守护边缘群体孩子”的念头扎根;2007年工作会上特殊孩子起舞的画面,更让他坚定了“要为更需要帮助的群体做点事”的决心。最终,他被遴选,从此在特教领域扎下根,这一待,便是15年。
坚守:以爱为底色,为特殊孩子撑起尊严
回想起初到特校,刘小龙用“远超想象”概括:40多名特殊儿童,有的患有脑瘫、有的患有自闭症或是唐氏综合征等,吃饭、走路、上厕所都需要帮助,有时还会整日哭闹。“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最开始孩子们上放学时总会听到路人指指点点,‘这些是瓜娃儿,这是教瓜娃儿的学校。’‘瓜娃儿’在四川话中是不太友好的,在这个语境中肯定是带有歧视的”。
面对这样的歧视,刘小龙和团队坚定地提出办学使命——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尊严地生活。他说:“尊严来自两方面,一是我们要教育、康复、发展好每个孩子,让他们过上有质量、有品质、有尊严的生活;二是学校要向全社会加强宣导,唤醒大众对特殊群体的尊重,为他们营造全纳包容的成长环境。”
生长:以专业为支撑,为孩子铺就成长之路
刘小龙深知,“教育是爱的事业,但特殊孩子残障程度重、类别复杂,仅仅有爱还不够,需要以爱为底色,以专业为支撑,这样的爱才能落地生根,才有实际意义和价值。”他常对老师说,“不能只做扶一扶、牵一牵的浅表帮助,要从认知、情感、能力的发展,更要从身心康复上解决根本问题,错过关键期,可能会耽误孩子终身发展。”
为此,他带领团队践行“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学生走向社会”的理念,打造“无边界化校园”——模拟小城市空间体验文化:把天府广场、杜甫草堂搬进操场,将锦江、沙河嵌入楼层文化,在楼梯设计地铁线路和城市干道,把功能室改造成工厂、超市、银行;校门口设置红绿灯、斑马线、公交站台,每天利用上放学时间训练孩子城市生活能力,“一天两次,一周十次,九年、十二年坚持下来,孩子就能慢慢适应社会规则。曾有个孩子刚刚开学的时候因不懂红绿灯险些丧命,这就是我为什么要这样做,要让他们离开学校能够适应生活、融入社会。教育既要关注孩子的当下,更要着眼他们的未来。”刘小龙说。
针对每个孩子的差异,学校构建了“338特教课程模型”,推行“一生一方案”。从说话、认字到吃饭、穿衣、乘车、购物,看似简单的技能,往往需要教几十遍、上百遍。刘小龙坦言:“普通老师可以桃李满天下,特教老师教一辈子,孩子可能连老师姓什么都不知道。”我和老师们也要为极重度孩子开展“床边教育”,记得有个孩子除了眼睛和拇指能动外,其他都动不了,我们就用一张纸巾在拇指和眼睛前晃动,一点点诱导训练周围肌肉骨骼康复与发展。
为提升专业能力,学校挂牌“四川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实验学校”,借力高校资源推进课程改革;与华西妇女儿童医院合作建立“医联体”,让全国顶级医疗专家进校园为孩子做诊断、康复,“家长不用挤破头挂号,孩子在学校就能享受专业医疗服务,这才是‘医教结合、教康整合’的意义。”担当:推动融合教育,让特教之光照亮更广阔天地
“校长,我的孩子毕业咋个办?”2012年,首批毕业生家长的追问让刘小龙彻夜难眠。当时中西部几乎没有培智高中,他暗下决心:“要为孩子的未来多做一点。”他牵头申报市级重点课题,历经多年研究,构建起“安置导向、职特融合的中重度智障学生转衔教育实践体系”。如今,成果已开花结果:实验班毕业生小建进入社区阳光家园,小航成了茶楼服务员,小天做起按摩师,娇娇结婚生子组建了幸福家庭,小成更代表中国参加世界特奥运动会,在奥地利拿下花样滑冰第五名,登上了央视新闻联播,改革成果还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励。“这些孩子像生长在大石头下的小草,那么顽强地向上生长,向世人昭示着生命的力量。看到他们能自主生活、融入社会,甚至实现我们意想不到的价值,所有的付出都值了。”刘小龙的语气里满是骄傲。
刘小龙认为,在融合教育已经成为世界教育发展潮流背景下,特教学校还承担着推动全区随班就读发展的重任,需要在更大范围发挥专业作用。他积极推动特校向资源中心转型,创建“融合教育工作坊”,划分5大片区、聘请专家牵头,开展12项重大改革,形成“月月有主题、校校都参与”的推进模式,深入中小学传播融合文化、优化教学设计。近年来,区域内包容文化日渐浓郁,实现了从“人人有学上”到“人人上好学”的转变,为全国区域融合教育提供了实践样本,中外特教同行纷至沓来。
此外,他还以市区名校长(师)工作室为载体,整合川渝高校资源,牵手成德资眉宜20所中小学校长和骨干教师,赴德阳、洪雅、资阳、汶川等地开展研培20余次,把特教理念、实践成果推广到甘阿凉、内江、广元等地区,助力乡村教育振兴,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注入特殊教育力量。
信念:敬畏生命,坚守教育本真
“中国有8500多万残疾人,占总人口的6%左右,也就是说,每100个人中就有6个残障人士。”刘小龙常对身边人说,“我们要感恩惜福,残疾人承担了痛苦和疾病,把健康和幸福让给了我们。作为健全人,我们有责任关心他们,让他们过上有质量和尊严的生活,这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担当,也是对生命的敬畏。”
15年里,无数个瞬间让刘小龙坚定前行:坐轮椅的脑瘫女孩,还颤颤巍巍手把手教同桌分卡片;连路都走不稳的小男孩,还摇摇晃晃主动蹲下捡起地上纸屑……他还记得,有个孤独症伴随多动的男孩,因快跑竟将老师撞倒住院,经过多年教育康复,男孩情绪逐渐稳定,毕业后进了一家庇护工厂,周末还会去省图书馆做义工。毕业后,甚至疫情期间,还独自回校看看曾经的教室和老师。“这些孩子和普通孩子一样念旧、重感情,他们懂得感恩,也渴望被爱,他们跟普通人的需求是一样的,只是表达的方式不同而已。”
传承:遵从教育规律,让每个生命自由舒展
如今,刘小龙虽调任普通学校,但特教经历沉淀的教育理念从未改变。“不管是特殊教育还是普通教育,核心都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用教育润泽生命,让生命自由舒展’。”他常对同事说,教育就像农民种地,要慢慢浸润、静待花开,“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教育要做的,就是提供个性化的支持,让他们按照自己的节奏生长,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
在他看来,教育者最需要拥有“情怀、责任和追求”三个关键词。“情怀是发自内心深处对教育的热爱、对生命的尊重与呵护;责任体现在教育既肩负国家民族的未来发展,又承载着个人家庭的梦想幸福,教师责任重大;追求就是拥有宏阔的视野、宽广的胸怀、高远的目标,不断探索教育本质规律,用仁爱和专业护佑每个生命向上蓬勃生长。”
“看到孩子们眼里有光、脸上有笑、脚下有路,能自信从容地适应生活、走向主流社会,我就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非常有意义价值……”
校长派投稿邮箱:xzpxzzk@163.com
往期精彩
我们在一起,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
来源:校长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