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至于怎么应对?哪怕低于我预期10%,那么对应的股价也不应该仅仅是140块,所以并不打算操作。
首先说一下4万大定的24小时数据是比我预期的4.4万低了10%。
我个人猜测还是纯电版的缘故。
至于怎么应对?哪怕低于我预期10%,那么对应的股价也不应该仅仅是140块,所以并不打算操作。
至于有人说问界失去了站位高端纯电的机会,这就是危言耸听了。
只要价位站住了,往下打非常简单。
我们可以举一些例子:
1.6000块买XX,还不如买苹果手机。
说明很多人觉得安卓手机就不该卖6000以上,这就是一种刻板印象。
2.理想L6为什么起飞?
因为对于客户来说,理想是一个30万以上的汽车品牌。
这个品牌一下子推出一款25万的套娃车型,只要产品品控没有问题,那爆款是大概率事件。
3.同理,蔚来es8也一样,原本客户对于这个车型的心理预期就是50万级别,一下子变成40万级别,还有配置提升,甚至租电版本降低门槛,只要把舆论带起来,爆款是大概率事件。
4.还有小鹏去干十万出头的产品爆款了也是如此。
5.类似的还有为什么BBA降价后能勉强维持住销量没有暴跌,为什么小米和比亚迪一直冲高端困难也是如此。
因为客户对于车型,对于品牌的印象已经定型了。
我们再换到M7上也一样。
坦白说m7产品不差。
那么为什么很多人吐槽贵?
两个原因,一个是起售价,一个是m8。
老款m7产品是远远不及新款的 ,但是有个25万的起售价版本, 哪怕那个25万起售的版本贡献的销量微乎其微。
但在客户群里就已经形成了m7是一款25-30万价位的车子的印象。
我们可以换一个例子来理解一下,假如一款手机今年销售版本是8/256的6000元,12/512的6500元。
然后明年你改成12/512的6500元,16/1T的7200元。
这时候客户看到的并不是你取消了入门版本,而是觉得你涨价了。
m7吐槽贵的原因就是如此,之前起售25万,拥有不错的销量,这导致了大量人觉得m7应该是25-30万价位的车子的人也在等m7。
另一个吐槽贵的原因本质上是因为m8的增程和纯电版本的价格差比m7的还小,这让不少人无法接受。
所以导致这些的结果本身并不是产品问题,而是产品形象导致的心理预期问题。
然后有人说问界失去了站位纯电高端车型的机会,我倒并不觉得如此。
一个逻辑是今年的产能并不高,产能卖完是必然的。定价影响的只是5天卖完产能还是7天或者10天卖完产能罢了。
只要这几个月销量霸榜,那么m7在35万左右价位(目前消息是前3万订单的均价是34万左右)就已经站住脚了。
站住脚之后,m7是就形成了35万左右价位的刻板印象,相应的只要后续给点优惠措施,那么销量很快又能涨一波。
因为用户的心理觉得就是:“我只要32万就能买到一款35万价位的车子”。
相应的,到明年新款时,客户对于m7的心理预期就会变成35万价位左右的车子。
不会再像现在这样有一群预期25-30万价位的人在等着m7上市。
这也是为什么特斯拉BBA 稍微降价,销量又能稳住一波的原因。本质上就是他们已经在客户群里形成了相应的品牌形象、价位形象。
就比如原本35万的BBA车型,销量顶不住了,降一下价或者给点优惠措施,销量又稳住了。但如果一开始就定价30万,后续再降可就到30万以下了。
全文总结(这一段的类似逻辑这十年来我在某乎强调过多次):
既然M7本身能卖完今年的产能,那么这样的定价策略也不是不可理解。
因为价格战是活不下去的品牌才应该去干的事情,比如蔚来小鹏。价格战是生存手段, 不是强大手段。价格战能迅速起飞,但上限不够。
这个世界上任何工业领域的综合实力第一的都不是靠价格战取胜的,比如手机领域的苹果,芯片领域的英特尔、高通、英伟达、台积电,电池领域的宁德时代等等。
一旦在某个价位有了不错的持续销量,那么价格印象就形成了, 也就导致了心理预期不同。
所以这几年我强调了多次,自下往上打,那就是年年冲高端,冲高端年年,屡败屡战,屡战屡败。
反之,自上往下打,那就是降维打击。
来源:玩转车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