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创新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5 06:14 1

摘要:如今,依托馆藏资源,开发集审美、文化和实用价值于一体的文创产品,已经成为许多博物馆的共同选择。博物馆将内容数字化与在线教育、艺术普及等功能密切结合,消除了空间限制,并灵活运用5G、全息投影等新兴数字技术,让文创产品更具沉浸感和交互性。

□ 张晨茜

如今,依托馆藏资源,开发集审美、文化和实用价值于一体的文创产品,已经成为许多博物馆的共同选择。博物馆将内容数字化与在线教育、艺术普及等功能密切结合,消除了空间限制,并灵活运用5G、全息投影等新兴数字技术,让文创产品更具沉浸感和交互性。

构建数字化资源库,

深入挖掘文物价值

数字文物资源库建设是博物馆文创开发的重要基础。相关人员不仅要对文物资源进行存档备份,更要通过资源整合将文物资源转变为可深度挖掘的数字资产,为文创产品开发提供丰富素材。

通过高清摄影、激光扫描、多光谱成像等技术,采集文物不同角度的图像信息,同步录入文物音频、视频等资料。对采集的原始数据进行清洗及标准化处理,按照统一命名规范、分类体系将文物资料转化为数据文档。由博物馆自主研发或委托数字服务公司创建文物数据库,完善系统检索、编目、权限管理等功能,支持使用者按照文物类型、年代、材质等关键词进行智能检索,为文物资源的活态传承及创新应用奠定基础。

利用三维建模技术处理文物资源,打造虚拟化的馆藏三维地图。用户可在还原的展览空间内,利用移动设备的导览功能自主浏览。通过点击文物获取相关资料,并借助放大、缩小、旋转等互动功能,观赏文物的细节内容。引入虚拟仿真设备,用户在精细还原的场景中感受文物的时代变迁,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

创新文创产品形态,

丰富文物表现形式

数字技术为博物馆文化形态创新创造了可能。文创设计人员应摆脱传统实物商品的限制,以虚拟体验、互动设计、个性化开发等多元化形态,满足不同消费者对文创产品的需求,让文物真正融入人们的生活。

文创IP形象设计。基于文物本身及历史故事,挖掘其中的代表性价值观、情感、纹饰、色彩等元素,融入国潮、元宇宙、二次元等现代元素,设计具有代表性的IP形象。可依据博物馆气质确定IP角色定位,选择具有普适性的故事情节为IP形象赋能,获得不同消费群体的青睐。

开发虚拟融合文创产品。以实体文创产品为载体,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将实体商品与虚拟场景相结合,提升用户的互动体验感。利用AI重建、数字孪生等技术开发数字画作、数字积木、虚拟皮肤等数字文创产品,满足消费者深度学习及精神享受的双重需求。

创新设计个性化文创产品。消费者可通过定制文创产品服务,从搜索栏输入文物关键词,由人工智能算法按照要求选择不同的文物元素,即时生成个性化设计方案,经消费者确认后直接链接到生产端完成定制,满足消费者文创产品个性化设计需求。

加强文创人才培养,

提升文创设计能力

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的关键突破口在于创意人才的培养。相关责任主体应顺应数字化时代人才需求变化,重点培养兼具数字技术与文创设计的复合型人才,利用现代设计手法让文物“活”起来,与现代生活完美融合。

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引进数字技术、视觉设计、人工智能领域的优秀人才加入文创设计团队,充分挖掘数字技术与文创设计的融合方式,以增强文创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邀请游戏设计、时尚设计、广告创意等领域的技术人员担任博物馆文创顾问,为文创产品开发提供创意咨询,以激发文创设计人员的创作灵感。

培养专业人才。鼓励高校开设“数字文创”“博物馆数字化传播”等跨学科课程,由设计学院、计算机学院、文博学院等选拔优秀教师联合参与授课。课程教学中,教师围绕真实博物馆文创项目,引导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文物研究、创意设计、产品呈现、营销方案等全流程,在实践中提升专业技能。

完善在职培训活动。鼓励博物馆文创人员进入设计企业进行技术交流、挂职锻炼,在开阔视野的同时提升数字技能。邀请知名文创设计师、数字领域专家入企开展技能培训活动,重点讲解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数字化管理等实战技能。由国家文博机构牵头成立行业联盟,负责数字文创人才培训、课程开发、专家资源库建设等工作,为文创人才提供良好的成长摇篮。

(作者单位:南通理工学院;本文系2025年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第四期“国际竞争背景下互动数字技术全球化人才定向培养策略与路径选择”〈2025071863421〉研究成果)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