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妈妈去世3年后,我终于写完了那本名为《如玉一生》的回忆录。从此,妈妈在这个世界上再也不怕被遗忘。写作过程耗时近一年,其中走了一些弯路,我把过程分享出来,帮助每个人都可以实现为家里至亲写回忆录的梦想。
妈妈去世3年后,我终于写完了那本名为《如玉一生》的回忆录。从此,妈妈在这个世界上再也不怕被遗忘。写作过程耗时近一年,其中走了一些弯路,我把过程分享出来,帮助每个人都可以实现为家里至亲写回忆录的梦想。
(一)
给妈妈写的回忆录8万多字,串联起了她从1958 年到2020年的62年人生——一个从未走出河北农村的普通妇女,在春耕秋收里拉扯儿女,在柴米油盐中度过一生。她的故事或许登不上时代的舞台,却藏着我们家最珍贵的密码。
萌生动笔的念头,是在儿子一次追问我“姥姥是谁”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妈妈在我耳边念叨了无数遍的那些往事,正随着时间慢慢模糊,后代更是从出生起就会遗忘。如果连我都忘了,她在这世上生活过的痕迹,就真的要如烟散去,后人将无处寻觅。我拿定注意,要把母亲的经历写成回忆录,让后代都能看到母亲的故事,知道自己的来处,成为一个懂感恩的人。
“她一辈子种地干活,有什么好写的?”当我把这个想法告诉父亲,没想到父亲的响应不够热烈。也能理解,在很多人的眼里都是这样,总觉得回忆录该写给“大人物”,普通人的一生不值一提。
可我明白,母亲的一生经历对我和家人都是唯一的,也真实地影响着我们和后代。给家人写回忆录,不必追求成为畅销书,妈妈面对困难时的坚韧,操持家务时的智慧,甚至那些被岁月磨平的“小脾气”,都是独属于我们家的精神宝藏。妈妈的一生很有典型性,我相信,如果出版一定会引起很多人的共鸣。妈妈作为普通人,人生同样值得回忆。
(二)
我用了五六个月的时间,梳理回忆、采访亲友。抢救回忆的过程,像一场漫长的“时光打捞”。
为了让故事更鲜活,我常拉着亲友聊天。采访父亲时,最开始他总说“没什么好说的”,直到我问起他们结婚时的细节:“当时穿的什么衣服?彩礼给了多少?”他才打开话匣子,说起1982年婚礼上,妈妈割麦速度远超家里四个男人,爷爷念叨了好多年;说起姥姥送他的那块60元的“钻石牌” 手表,是当时比250元彩礼还金贵的礼物。这些细节,让那个在我印象里总是忙碌的妈妈,多了几分鲜活的棱角。
我还特意留心搜集了妈妈的“日常小事”。比如妈妈春天如何播种,夏天半夜去浇地,冬天怎样储存大白菜;她赶集时总给我们带麦芽糖,包饺子时会把肉馅多分些给孩子……这些细碎的场景,藏着她最真实的爱。我还翻出家里仅存的老照片、她做的布书包、甚至旧账本,把它们扫进书里当插图,让文字有了更温暖的底色。
就这样陆陆续续访谈,花了五六个月的时间。当我梳理完母亲的故事,我准备伏案书写的时候,却发现内容比较繁杂琐碎。如何写成一本家里后代都能看得懂的书?我颇费了一番脑筋。
(三)
开始写作的时候毫无头绪,我试着用“人生大事年表”搭建框架:从1958年她出生,到1979 年姥爷去世后她撑起家,再到1992年弟弟出生、2013年家里翻修老房……20多件“大事”,串联起她的一生。可这样写了一部分之后,发现写得很像流水账,啰嗦细碎,写到后面觉得索然无味。
后面我又找来回忆录写作教程,按人生阶段和重点事项来写,一件件事拼合成了人生回忆,重点内容是清晰了,但漏掉很多生动的细节,文稿显得枯瘦,内容不够丰满,情绪感不强。
我在网上看了很多教程,好歹上学时候作文60分也能常考50分左右,我不信不能把母亲的回忆录写下来。
按着教程里的思路,我把母亲的一生又进行梳理,进行分段、逐段来展开,搭好骨架填充细节,却发现只是记事,没有表达我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读起来缺少内涵。就这样折腾了两三个月,写的挺痛苦,情绪耗尽了,我把写回忆录的事情搁置了下来。
(四)
今年,我看到身边很多老人晒出了回忆录,我又想起给妈妈写的那本回忆录。
问了身边几位老人,他们很多都是都是由专门写回忆录的团队帮着写的,也就是俗称的代写。代写的概念我倒不陌生,我在查阅资料时,就发现有专门写回忆录的老师,但我一直希望能自己写,毕竟我对母亲熟悉,带着感情,请人写怕写不出我要的感觉。
但经过两三个月的折腾,实在有些心累,又想着这事不能拖黄了,得想办法尽快完成,我决定换个路子:找专门写回忆录的老师试试。
我通过了解,目前市面上写回忆录的大致有个人、工作室和公司三类,个人和工作室一般作家自己写居多,公司一般是找写手写。在收费上,有的按字数收费,少则千字两三百,还有千字五六百的。也有按套餐收费的,五万字收费近三万,但访谈次数很少,外地还得另加费用。
经过多方比较,我最后找到了北京的银河家史,他们由中央媒体工作的老师亲自写,人手不够时会请中央媒体其他老师来写,老师对新闻纪实、历史、文学、心理等知识比较了解,这是我比较放心的。而且,老师们可以根据我需求,提供管家式写作服务,收费也公道,分阶段支付,这让我觉得可以托付,就签约合作了。
一开始心里还有些忐忑,既怕他们不好好些,也怕他们写不到我要的效果。但在后续的合作中,我感受到了我选择的正确。
银河家史的老师第二天就联系到我,交付了资料和采访记录,也把我的想法进行了深入沟通,然后我就忙别的去了。老师根据我需求,阅读了我前期采集的素材和初稿,进行了评估和稿件策划。
合作中有一个小插曲,银河家史的老师根据阅读的内容,提出母亲小时候的经历不完整。的确,对母亲在小时候的一些经历,我采访时疏漏了,银河家史的老师没有图省事,而是帮我进行了补充采访。银河家史在访谈上没有严格受次数限制,以搞清楚来龙去脉为准,这点和很多团队是不一样的。
他们写的很用心,一个星期就拟好了写作提纲和我交流思路,也帮我分析了之前稿件读着没感觉的原因,建议我按沟通思路的基础上进行提升,记录妈妈的一生、总结妈妈的心路历程、有情感的起伏和情节的起承转合。这正是我想要的,经历和心路、精神,这才是有血有肉、有魂有情的我妈妈呀。
接下来,银河家史的老师逐章逐节写,其中有些没采访到的还进行了补充采访,后面就没再通电话。一直到一个月过去,那天晚上我又在摩挲着妈妈的老照片,银河家史的老师给我打来电话,说初稿已经写好,请过核对后,修改完就可以付印。
我接受了书稿文件,满怀忐忑和期待的复杂心理,既有对作品充满未知的忐忑,也有对阅读妈妈回忆录的期待。打开文件,书中开头就吸引了我,书里场景化、故事化的描写,让我耳目一新,既让母亲的故事娓娓道来,又通过事实的筛选和穿插很好体现了妈妈的形象。文中还通过对比,体现了妈妈从儿童到少女、从新妇到妈妈的心路变化历程,这正是我想流传给后代、可以激励后代的呀。我给妈妈写回忆录,不仅仅是个给家人的纪念,更是一种家的精神的传承。当时我就一个感觉:银河家史的老师走心了、费心了,写到我心坎里了。
(五)
如今,4岁半的女儿会把书当成“图画册”翻,指着妈妈的照片问:“姥姥笑起来真好看呀。”我知道,这本《如玉一生》,不仅让妈妈以另一种方式“活着”,更让女儿知道了自己的“来路”。
其实,每个普通人的一生都值得被记录。不必担心文笔不好,不用纠结故事不够精彩,只要带着真诚与好奇,去听、去记、去写,那些藏在岁月里的爱与坚韧,就会永远流传。就像书的后记里写的:“每一个妈妈,都应该拥有自己的名字。”而我们能做的,就是拿起笔,让那些平凡又珍贵的人生,永远不被遗忘。
来源:银河家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