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日,美国癌症协会(ACS)发布了《2025年前列腺癌统计数据报告》,呈现了美国当前前列腺癌的发病情况及治疗结果。研究表明,从2007年到2014年,前列腺癌的发病率每年下降6.4%,从2014年到2021年,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却每年增加3.0%。其中晚期诊
9月2日,美国癌症协会(ACS)发布了《2025年前列腺癌统计数据报告》,呈现了美国当前前列腺癌的发病情况及治疗结果。研究表明,从2007年到2014年,前列腺癌的发病率每年下降6.4%,从2014年到2021年,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却每年增加3.0%。其中晚期诊断病例的年增长率最高(达4.6%-4.8%)。与此同时,死亡率下降速度从1990年代至2000年代的每年3%-4%放缓至过去十年间的每年0.6%。
该报告揭示了一个令人警惕的趋势:曾经在筛查和诊疗进步下得到有效控制的前列腺癌,其发病率曲线正在发生令人不安的逆转。这一变化不仅表明公共卫生领域面临着新的挑战,而且为全球前列腺癌的预防和治疗策略敲响了警钟。美国前总统乔·拜登被诊断出患有前列腺癌,也进一步将这位男性“沉默杀手”推向公众视野。
前列腺癌是男性最常见的癌症诊断之一,我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虽远低于欧美国家,但近年来呈逐年上升趋势。因此,美国癌症协会(ACS)报告中强调的晚期病例激增问题以及美国前总统拜登的确诊也引发了全球范围内对前列腺癌早期筛查与精准治疗的进一步关注。
前列腺癌的症状
前列腺癌在早期通常没有明显症状,这就是为什么通过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检测进行早期筛查至关重要的原因。前列腺癌的一些症状可能与前列腺增生有关,可能包括:尿流变弱或中断、排尿开始或停止困难、排尿频率增加,尤其在夜间,当疾病发展到晚期时,可能会出现更严重的症状,例如:尿液或精液中带血、下背部、臀部或骨盆骨痛、勃起功能障碍、疲劳、体重减轻等,如果出现症状,应立即到医院就医。
前列腺癌筛查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检测、直肠指检(DRE)、前列腺穿刺活检等检查手段可以有效筛查与诊断前列腺癌。在我国现阶段,开展前列腺癌筛查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没有症状的情况下,建议按照以下年龄阶段开始前列腺癌筛查:
40至50岁:适用于高风险男性,一级亲属(父亲、兄弟等)在65岁之前被诊断患有前列腺癌的男性。
50至69岁:适用于普通风险男性,这一年龄段是筛查获益非常大的时期。
70岁及以上:适用于健康状况良好的老年男性,他们仍可能从持续的前列腺癌筛查中受益。
早期发现很重要,因为它是在症状出现之前治疗癌症的最佳途径。筛查有助于在前列腺癌处于早期阶段时发现可能的迹象。如果筛查测试结果异常,可能需要进行前列腺活检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以确定是否存在癌症。
对于患有前列腺癌的患者,近年来,全球前列腺癌治疗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新型内分泌药物、化疗、靶向治疗等构成了丰富的治疗选择。其中,抗体药物偶联物(ADC)作为肿瘤治疗领域的“生物导弹”,展现出巨大的应用前景。
ADC“生物导弹”带来新希望
抗体药物偶联物(ADC)是一种结合了单克隆抗体药物的高特异性和小分子细胞毒性药物的高活性的治疗药物。主要由单克隆抗体、细胞毒性药物以及连接子组成。ADC药物能够将“失活”的细胞毒素精准递送至特定的癌细胞。一旦进入肿瘤细胞(即被内化),细胞毒素便会被释放出来,然后它会恢复其全部的(杀死癌症的)细胞毒性活性,进而引发癌细胞的快速死亡。
化疗是目前癌症患者常见的一种治疗选择,但是通常对健康组织破坏较大。与化疗不同,抗体药物偶联物通过将单克隆抗体(mAbs)的抗原特异性与抗体片段相结合,靶向并杀死肿瘤细胞,而不会伤害健康细胞。
在这一全球创新浪潮中,中国医药研发力量正迅速崛起。SIBP-A17是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自主研发的创新型抗体偶联药物(ADC),临床前研究数据显示:SIBP-A17对乳腺癌、胃癌、肺癌、胰腺癌等具有较好的治疗潜力。
结语
美国癌症学会2025年的报告是一面镜子,既映照出前列腺癌防控的普遍规律与曲折,也为中国的防治工作提供了深刻的借鉴。从拜登总统的个案到中美两国的流行病学数据,无不强调着早筛早诊的基石地位,同时也凸显了为晚期患者开发创新疗法的紧迫性。以SIBP-A17为代表的国产创新药的临床探索,承载着为特定患者群体点燃新希望的使命。期待通过严谨的科学研究与临床实践,为前列腺癌患者带来更多生存希望与生活质量的改善。
来源:康和源免疫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