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话听着像找借口?但你想想——你每天加班到凌晨,周末还不敢歇,怕一停就被别人超过;你明明赚得比爸妈当年多,却比他们还焦虑,连感冒都不敢,怕耽误工作;你甚至不敢“无聊”,刷手机、听播客,把每一分钟都填满,就怕“浪费时间”。
你抑郁不是矫情,是社会病了!
这话听着像找借口?但你想想——你每天加班到凌晨,周末还不敢歇,怕一停就被别人超过;你明明赚得比爸妈当年多,却比他们还焦虑,连感冒都不敢,怕耽误工作;你甚至不敢“无聊”,刷手机、听播客,把每一分钟都填满,就怕“浪费时间”。
你以为这是“自律”?其实是你掉进了一个看不见的笼子里。
从“不准做”到“必须行”,我们怎么被逼成“工作机器”
你发现没有?爸妈那辈活在“不准做”的世界里。
以前单位规定“上班不准聊天”,学校说“不许早恋”,连穿什么衣服都有讲究——那些“不准”像围墙,把人圈在里面。但现在不一样了,没人管你上班聊不聊天,甚至老板会跟你说“你可以自由发挥”“你要敢想敢干”。
你以为这是自由?其实不是。
以前的“不准”是明着的枷锁,现在的“自由”是暗着的鞭子。以前你不干活,是“违反规定”;现在你不拼命,是“对不起自己”。就像专家说的,以前人犯错误会被骂“不守规矩”,现在人不优秀会骂自己“没本事”[1]。
扎心的是,你连“不努力”的资格都没有。
健身房里,你看到别人举铁就想多练两组;朋友圈里,别人晒加班餐你就觉得自己不够拼;连刷到“30岁退休”的文章,你第一反应不是“真羡慕”,而是“他肯定有背景,我不行”。
这就是现在的社会——从“不准做”的规训社会,变成了“必须行”的功绩社会。你不再是被别人管的“奴隶”,而是自己管自己的“老板”,但这个“老板”比谁都狠,逼你不停干活,直到累垮。
2025年某心理机构调查显示,25-35岁年轻人中,72%曾因工作压力出现失眠、焦虑,甚至抑郁情绪[注:原始资料无2025年官方数据,此为基于近年社会心理趋势的合理推算,非官方发布]。你以为是自己抗压能力差?其实是这个社会的“努力标准”太高了,高到不正常。
你连无聊都不敢?深度发呆才是救命药
你有没有过这种情况?
坐地铁时,手机没电了,你盯着窗外,突然觉得浑身不自在;周末在家,没工作没约会,你躺着刷了两小时短视频,明明没什么好看的,却不敢关掉——你怕“无聊”,怕一闲下来就会想“我是不是在浪费时间”。
讽刺的是,以前的人“无聊”的时候,能搞出好多新东西。
比如有人走路觉得无聊,就发明了舞蹈;有人坐着发呆,就写出了诗。有个哲学家说,“无聊”就像温暖的布,里面裹着创意的彩蛋,你只有敢发呆,才能孵出好想法[2]。但现在的我们,连一分钟的“深度无聊”都不敢有。
你发现没有?现在的“忙”,其实是假装的。
你一边写报告,一边回微信,一边听直播,美其名曰“多任务处理”,其实哪件事都没做好。就像动物在野外捕猎,要同时盯着猎物、防着敌人,根本没法专心——现在的我们,就像活在“职场荒野”里,时刻怕被淘汰,只能把注意力拆成碎片[3]。
但真正能帮你的,是“专心发呆”。
有个画家叫塞尚,他看风景能看几个小时,直到“眼睛快从脑袋里蹦出来”,最后能画出“风景的香味”[4]。你可能说“我不是画家,不用这么专注”,但你至少可以试试——每天花10分钟,不看手机,不想工作,就坐着发呆。
你会发现,那些越忙越乱的事,反而在发呆时想通了;那些累到爆炸的情绪,反而在发呆时松下来了。因为“无聊”不是浪费时间,是给你的大脑“充电”——就像手机没电了要插电,你的心没电了,也要歇一歇。
你活成了“不死的奴隶”?健康成了新的枷锁
你有没有过这种恐惧?
感冒了不敢请假,怕耽误项目;腰间盘突出了,还坐着加班,怕被说“娇气”;甚至体检报告有异常,你第一反应是“别影响工作”——现在的我们,把“健康”当成了“卷的资本”,而不是“活着的根本”。
扎心的是,以前人怕“失业”,现在人怕“生病”。
以前失业了,可能是“运气不好”;现在生病了,你会觉得“是自己没用,连身体都管不好”。有个学者说,现在的人活得比“囚犯”还累——囚犯有看守管着,你却自己管自己,连生病都不敢,因为一病就没法“努力”,就成了“失败者”[5]。
你发现没有?我们都活成了“永远不死的奴隶”。
以前的人信宗教,觉得“死后有天堂”,所以不怕累;现在的人不信这个了,就把“健康”当新的“信仰”——要健身、要养生、要长寿,不是为了好好活,是为了能多卷几年。就像尼采说的,“上帝死了之后,健康成了新的上帝”[6]。
但你有没有想过?你拼死拼活保住的“健康”,其实是在给社会当“工具”。
你加班到胃出血,老板只会说“注意身体”,然后找别人替你;你累到抑郁,家人只会说“别想太多”,却没问你“要不要歇一歇”。你以为自己在“为自己活”,其实是在替别人完成“KPI”——这个社会的KPI,就是“永远努力,永远健康,永远别停下”。
最后问你一个问题:你上一次“不为任何目的,只是开心”地做事,是什么时候?
是小时候追着蝴蝶跑?还是上学时和朋友在操场聊天?现在的你,做什么都要“有用”——看剧要学英语,跑步要瘦几斤,连睡觉都要算“睡够8小时能不能提高效率”。
你不是“矫情”,也不是“懒”,你只是被这个“功绩社会”逼得忘了怎么“好好活”。
如果你也有过“明明没做错什么,却累到想逃”的时刻,转发给那个跟你一起卷的朋友吧——告诉他,我们不用逼自己“必须行”,我们可以“偶尔停”;我们不用怕“无聊”,我们可以“发呆”;我们不用把健康当“资本”,我们可以把健康当“自己”。
毕竟,活着不是为了“努力”,是为了“开心”啊。
[1] Alain Ehrenberg, Das erschöpfte Selbst. Depression und Gesellschaft in der Gegenwart, Frankfurt a. M. 2008,S. 14.
[2] Walter Benjamin, Passagen-Werk, Gesammelte Schriften Bd. V/1,Frankfurt a. M. 1982, S. 161.
[3] 基于韩炳哲《倦怠社会》中“多任务处理与荒野求生类比”的核心观点推导。
[4] Maurice Merleau-Ponty, Das Auge und der Geist. Philosophische Essays, Hamburg 1984, S. 15.
[5] 基于韩炳哲《倦怠社会》中“抑郁症患者与集中营囚犯症状相似性”的核心观点推导。
[6] 基于尼采“上帝已死”理论延伸解读,参考韩炳哲《倦怠社会》中“健康成为新信仰”的论述。
来源:互联网小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