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言】丰收的意义不只是五谷丰登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5 00:35 2

摘要:秋天是丰收的季节,丰收是美妙的秋景。9月23日,我们迎来了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放眼黔贵大地,稻浪在田间翻涌、瓜果在枝下低垂、牛羊在山间漫步、鱼儿在水中欢腾,农民正忙着丰收,勾勒成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和美、生活富足的“丰”景图。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丰收是美妙的秋景。9月23日,我们迎来了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放眼黔贵大地,稻浪在田间翻涌、瓜果在枝下低垂、牛羊在山间漫步、鱼儿在水中欢腾,农民正忙着丰收,勾勒成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和美、生活富足的“丰”景图。

收获的季节,人们关注农业、农村、农民,思考农业、农村的发展。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和农业发展水平的提升,拓展和丰富了丰收的内涵和外延。丰收节里话丰收,可以在今昔对比中,看见深刻变化,在一个个动人的故事里,读懂民生期盼。丰收节里话丰收,细数一年辛勤劳作的果实,梳理未来发展的思路和规划,有利于笃定前行的步伐、鼓足前进的动力。

常言道,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丰收是对辛勤劳作的回报,承载着人们对丰衣足食的期许。丰收,首先体现为粮食和农作物的增产增收。今年,我们克服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影响,在端好饭碗的同时,其他作物产量再创新高。黔北的有机茶香飘世界,黔东南精品水果深受市场欢迎,黔西南坝区的绿色蔬菜畅销省内外,遍布山乡的生态养殖的牛羊膘肥体壮……一个个“土特产”成长为大产业。贵州刺梨,湄潭的茶叶、修文的猕猴桃、镇宁的蜂糖李,这些带着泥土芬芳的珍品、一系列“贵”字号农特产品破土生长,丰富了全国人民的“菜篮子”,更通过“黔货出山”,为种植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入,充实了广大农民的“钱袋子”。

在人们的印象中,传统农业生产往往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和“靠天吃饭”的形象。而新技术手段的运用,经过数字技术赋能、智慧系统加持,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加工流通产生了颠覆性的变化,逐渐实现由“靠天吃饭”向“知天而作”的转变。无人机喷洒农药、运送瓜果成为农业生产“好搭档”,直播带货走进田间果园、搭建产销“好通道”,智慧种养殖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成为农民增收的“好工具”。良种、良法、良技的推广,提升了农业生产水平、增强了抗风险能力,多维度助力对口地区农业增产增收。今天,“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艰辛逐渐成为历史,“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在科技加持下成为了现实。

农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面提升,是丰收厚重的底色。深化农村改革,激活了农村发展活力;强化技能培训,提升农民就业创业能力,促进就业增收;改善人居环境,环境优美、乡风淳朴,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呼之欲出。今天,广大农村,产业格局、城乡面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活水平实现历史性改善;乡村全面振兴,文明乡风劲吹,民族文化、乡村文化蓬勃发展。“村超”“村BA”“村T”“村马”“村歌”等一批“村”字号文旅IP异军突起、火爆出圈。这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鲜活注脚,广大农村群众物质富足、精神富有。心中的感恩之情,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憧憬转化成了可感可及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丰收节里看丰景、说丰年、庆丰收,成为人们盘点收获、展望未来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天,丰收不仅仅是五谷丰登、颗粒归仓的富足,更是产业之丰、民生之丰、精神之丰的交响乐章。当农村群众靠投身农业盖起了新楼房,当返乡青年利用电商直播将家乡特产卖向全国,当传统村落因为乡村旅游而重现活力,我们真切地看到,“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评论员 李海钦

编辑 金妮

二审 伍少安

三审 蒋叶俊

来源:天眼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