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椎动脉型颈椎病怎么办?科学使用4类药物,积极改善大脑供血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4 23:57 1

摘要: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一种因颈椎结构变化或损伤导致椎动脉受压或血流不足的疾病,患者常表现为头晕、眩晕、耳鸣、视力模糊等神经功能障碍,严重时可能出现意识障碍或中风的风险,严重威胁中老年人的生命健康。临床上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及生活方式调整,其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一种因颈椎结构变化或损伤导致椎动脉受压或血流不足的疾病,患者常表现为头晕、眩晕、耳鸣、视力模糊等神经功能障碍,严重时可能出现意识障碍或中风的风险,严重威胁中老年人的生命健康。临床上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及生活方式调整,其中常用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血管扩张剂和神经营养药物等,通过科学治疗可以有效改善主动脉供血,改善头痛、头晕、耳鸣等多种临床症状。

50岁的孙女士是一名教师,平时教学压力较大,每天需要工作8个多小时,因此她很早就患上了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职业病,但是她一直也没有放在心上。最近几个月孙女士老是感觉到头晕,特别是久坐后站起或者蹲下后站起比较明显,但是她一直没有放在心上,结果在一次授课的过程中,孙女士正在黑板上写字的时候突然感觉到严重的眩晕,并且站立不稳从讲台上摔了下来,于是同事连忙将其送到附近医院急诊。

医生为其及时完善了颅脑CT,结果并没有发现明显的脑出血或者脑梗死,于是进一步完善了颅脑血管造影和颈部血管彩超,结果医生发现孙女士的椎动脉天生狭窄,并且伴有多处的动脉斑块,这导致其大脑动脉供血严重不足,最终诊断为椎动脉型颈椎病,脑动脉供血不足,这才是其为什么时常头晕的原因。医生诊断其临床症状制定了个体化的用药方案,很快孙女士的症状明显好转,医生为其开具了几种需要长期口服的药物,并且嘱咐其定期复查,孙女士答应了。

大脑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其几乎负责控制和调节人体所有生理和心理活动,因此其需要大量的血液供应以保证大脑正常的功能,在安静时人体约有近50%的血液用来供应大脑。大脑的供血主要依赖于颈动脉和椎动脉,其中椎动脉接近负责大脑近40%的血液供应,因此一旦椎动脉发生病理变化会直接导致大脑的供血异常,进而诱发许多临床症状。

椎动脉型颈椎病主要是由于颈椎退行性改变、外伤、或不良生活习惯等因素导致椎动脉受压,进而影响其供血功能,其好发于中老年人,严重影响患者工作和生活,并且具有发病急促、反复发作的特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多因素叠加,可归纳为机械性压迫、血流动力学改变、血管内皮与血栓学因素以及神经反射性机制等多个方面

1、机械压迫与牵拉

椎动脉沿颈椎横突孔及周围软组织经过,颈椎退行性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黄韧带肥厚、骨刺或脱位等可直接压迫椎动脉,导致管腔狭窄。当颈椎活动时椎动脉受到牵拉、扭曲或间歇性夹压,反复机械刺激可引起短暂或持续性血流不足

2、血流动力学改变

椎动脉管腔狭窄减少供血量,血流速度与剪切力改变,尤其在头颈位置改变时可能出现供血显著下降;其次,若椎动脉存在先天发育不良、粥样硬化或闭塞时,会直接导致大脑后循环供血易受影响,诱发多种临床症状。

3、血管内皮损伤与血栓形成

长期机械性摩擦或压迫可损伤椎动脉内膜,诱发局部炎症、增生和斑块形成,增加局部血栓形成风险,进一步加重供血不足或导致栓塞性事件;其次,动脉粥样硬化、血脂异常、高血压及糖尿病等全身血管病变可加重椎动脉病变,从而显著降低大脑的血液循环。

4、交感神经反射与微循环异常

椎旁交感神经受刺激可引发血管痉挛,诱发局部微循环功能障碍,进而导致短时间的椎动脉血流减少。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一种可以防治的疾病,通过药物治疗可以快速改善大脑的供血状态,其中血管扩张药、消炎止痛药、抗血小板聚集药、营养神经药等4类药物最为常用。

1、血管扩张药

血管扩张药是临床上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一线药物,通过快速扩张椎动脉,解除血管痉挛状态,可以有效改善大脑供血,快速减轻眩晕、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其中常用的药物包括银杏叶提取物和尼莫地平。

尼莫地平是一种选择性钙通道阻滞剂,其可以通过抑制细胞膜上的L型钙通道,减少钙离子内流,降低血管平滑肌收缩性,从而扩张动脉血管,减轻血管痉挛,改善脑灌注。临床研究表明尼莫地平可以有效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头晕、眩晕、头痛、站立不稳等多种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需要注意的是服用尼莫地平可能诱发低血压、头晕等不良反应,特别是在首次服用后常见;其次,部分患者还容易出现面色潮红、头晕等不良反;最后,长期或大剂量应用尼莫地平可能出现心动过缓或周围水肿。

银杏叶提取物中含多种活性成分,具有扩张微循环血管、改善血流动力学、抗血小板聚集、抗氧化与保护神经元等多重作用,其通过改善脑微循环和降低血液粘滞性,可以有效促进脑组织灌注与代谢,从而缓解因椎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功能障碍。临床研究表明椎动脉型颈椎病注射或者口服银杏叶制剂后可以有咳嗽轻患者眩晕、恶心呕吐、记忆力减退、乏力等多种临床症状。但需要的是使用银杏叶提取物容易诱发胃肠道不适,如腹痛、消化不良等;其次,极少数患者会出现皮疹、瘙痒等过敏反应;最后,银杏叶具有抗血小板作用,与抗凝或药物合用时可能诱发异常出血。

2、消炎止痛药

除了供血不足导致头晕、头痛以外,大多数椎动脉型颈椎的患者合并有颈项肌肉僵硬、疼痛等症状,因此临床上在改善椎动脉供血的同时多同时采用消炎止痛治疗,常用的药物就是布洛芬和吲哚美辛。

布洛芬是一种广泛使用的非甾体抗炎药,主要通过抑制环氧合酶来减少前列腺素的生成,从而有效缓解疼痛和消炎。对于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布洛芬能够快速减轻颈部及相关区域的疼痛,同时其抗炎作用有助于降低因炎症引起的神经压迫和血流障碍。但需要注意的是长期使用布洛芬可能会导致胃肠道不适,如腹痛、恶心等;其次,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肾功能受损,因此在使用布洛芬时需注意用药剂量和疗程,建议定期监测胃肠道及肾功能。

吲哚美辛也是一种非甾体抗炎药,具备强效的镇痛和抗炎作用。它通过抑制环氧合酶-1和环氧合酶-2来发挥效果,对缓解椎动脉型颈椎病引起的疼痛尤为有效;其次,吲哚美辛还具有一定的抗风湿作用,能改善因颈椎病引起的肌肉僵硬和局部发炎反应。但需要注意的是吲哚美辛的副作用相对较大,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消化道出血、头痛、眩晕等,因此不建议长期服用,特别是有消化系统疾病史的患者应谨慎使用。

3、抗血小板聚集药

血流动力学改变是导致椎动脉型颈椎的重要病机,而科学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可以有效改善血液粘滞度,改善血液供应状态,预防血栓形成,其中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最为常用

阿司匹林是一种经典的非甾体抗炎药,其通过抑制环氧合酶来减少前列腺素的生成,从而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促进血液流动。临床研究表明科学服用阿司匹林可以有效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引起的缺血性状态,改善多种临床症状。但需要注意的是长期口服阿司匹林可能增加消化道出血的风险,诱发胃肠不适,如恶心、呕吐等多种临床症状。

氯吡格雷是一种新型抗血小板药物,其主要通过抑制ADP介导的血小板聚集来发挥作用。临床研究氯吡格雷可以明显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血流状态,预防血栓形成,有效降低缺血性事件的发生率。但需要注意的是氯吡格雷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出血倾向,因此在使用期间应定期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以避免严重出血的风险。

4、营养神经药

部分椎动脉型颈椎患者多合并有肢体麻木、乏力等神经损伤的症状,因此临床上针对合并这类症状的患者也会使用营养神经药物,其中维生素B1和甲钴胺最为常用。

甲钴胺是一种维生素B12的衍生物,其具可以有效促进神经细胞的代谢,增强神经再生,能有效改善因椎动脉受压而引起的神经损伤;其次,甲钴胺能够调节神经递质的合成,提高神经细胞的能量代谢,从而改善大脑循环和功能。但需要注意的是部分患者服用后可能会出现皮疹、瘙痒等过敏反应。

维生素B1是神经系统所需的重要营养素,对于维持神经正常功能至关重要,其可以通过提升神经细胞的能量代谢,提高神经传导速度;其次,维生素B1还具有抗氧化作用,能够减轻氧化应激对神经细胞的损伤;最后,维生素B1与甲钴胺具有协同作用,可以促进甲钴胺修复神经的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大剂量服用维生素B1可能导致失眠、过度兴奋等不良反应,但多不影响继续服用。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临床上常见的的疾病之一,多表现为眩晕、耳鸣、恶心呕吐等,并且可能诱发脑卒中等严重后果。药物是临床防治椎动脉型颈椎病的首选,其中血管扩张药、消炎止痛药、抗血小板聚集药、营养神经药等4类药物最为常用,但不同人群需要的药物不同,建议有需要的患者在医生指导下科学服用,避免出现药物的不良反应。

来源:小五的健康科普小站

相关推荐